中高海拔林下培育木耳初探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解决木耳生产中的“菌林争地、菌粮争地”矛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法]在500~1 600 m的中高海拔林区培育木耳,调查木耳菌棒发菌需时、耳芽发生天数、子实体生长天数、商品外观、市场效果以及生物学效率等指标。[结果]较传统栽培,林下培育产出的木耳产品具有野生木耳的口感和风味;菌糠废料直接被林地中树根就地分解利用,改善了林地土壤结构,且由于保湿的需要以及出菇管理人员的频繁出入降低了森林火险的发生概率。[结论]林下培育木耳可节省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生物学效率达12.2%。
  关键词中高海拔林区;林下;木耳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8-15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ungus and forest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black fungus, to obtain relatively high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Method] Black fungus were cultivated in forest with middlehigh altitude of 5001 600 m. we investigated the germination time of fungus stick, germination days of buds, growth days of fruiting body, commodity exterior, marketing effect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black fungus. [Resul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black fungus products cultivated under forest had the taste and flavor of wild black fungus. Fungus chaff wastage was directly decomposed by the roots in forest land, improved the soil structure of forest land. Due to the need of moisture retention and the frequent access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forest fire insurance was reduced. [Conclusion] Cultivation of black fungus under forest saves more than 70% fixedasset investment on fungus shed; 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 reaches 12.2%.
  Key wordsForest area in middlehigh altitude; Under forest; Black fungus
  多年来,林业部门一直倡导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诸多倾斜政策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我国林下经济多集中在速生树林、果树等林地进行林草、林药、林畜、林菌生产等方面。传统的木耳栽培需占用大量耕地面积,且产量低、不稳定。从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角度考虑,林下培育木耳可充分利用林区优势、保证产品质量,解决木耳生产中“菌林争地、菌粮争地”的矛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2]。笔者在山东济南、河北承德等地的500~1 600 m中高海拔林场内开展了林下培育木耳研究,以期节约当地耕地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黑木耳菌株为黑花一号[3],引自济南农科菌所;木屑:阔叶木屑(片),用直径6 cm的箩筛粉碎机加工,含水率15%以下;豆秸粉:用直径8 cm的箩筛粉碎机加工,含水率15%以下;复合肥:国产N、P2O5、K2O三元素各15%~20%均可;其他辅料:石灰粉、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辅料等均为普通市售品;三维精素[4] :中微量元素集成中试产品,济南农科菌所提供;药物:赛百09、百病傻,济南农科菌所提供。
  1.2方法
  1.2.1试验配方及基料处理。
  1.2.1.1基本配方。木屑400 kg、豆秸粉60 kg、麦麸40 kg、石灰粉5 kg、石膏粉5 kg、轻钙5 kg、复合肥3 kg、三维精素240 g。
  1.2.1.2基料处理。将木屑、豆秸粉加石灰粉拌匀,含水率40%左右,进行堆酵处理,保持温度20 ℃以上5 d,5~19 ℃时维持10 d,低于5 ℃时维持30 d以上;翻堆指标为料温40 ℃起翻,或者每24 h翻堆1次,使其在基质微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吸水并进行一定的营养转化,避免高温造成营养流失,完成堆酵处理后,将全部原辅材料加水拌匀,冷却至28 ℃及其以下时装袋。
  1.2.2菌袋制作。
  1.2.2.1装袋播种。使用扁宽20 cm、长38 cm的低压聚乙烯塑袋,采用机械装袋,尽量装得稍紧实一些,并力求均匀,然后套环封口。
  1.2.2.2蒸汽灭菌。采用高压蒸汽常压灭菌方式,维持30 h即可。
  1.2.2.3发菌培养。发菌棚室调控25 ℃左右,空气湿度≤70%,微量通风即可满足菌丝生长所需氧气,避光培养。
  1.2.2.4病虫防治。发菌棚室启用前,分别喷撒300倍赛百09溶液、500倍百病傻溶液以及1 000倍氯氰菊酯溶液各1遍;发菌期间,每5 d喷1遍。上述药剂均单独喷撒使用。   1.2.2.5菌棒处理。经约45 d发菌、15 d的后熟期,即由菌袋成为成熟菌棒,手敲声音较清脆,不沉闷,弹性较大,菌棒表面菌丝由白转为暗白色,有的会出现褐色小点。此时可使用钉板对菌棒打出耳孔,或使用专门的打孔机进行打孔处理,每个菌棒打孔超过120个;计划裸棒出耳的不必打孔,直接除去塑料膜即可。
  1.2.3培菌林选择。试验培菌林距离村庄超过12.0 km,垂直距离超过0.6 km,周边5.0 km以内无畜禽养殖场、垃圾场、粪料场以及水泥等污染企业,整个可培菌面积超过667 hm2,林区内无人工种植农作物,除林业工作人员正常巡视等进入外,没有其他人员进出该林区。为方便操作和观察,并从培菌后的管理与采收安全考虑,选坡度≤45°、多为15°~30°的林地作为培菌区。培菌区为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是马尾松、刺槐(山东济南)或黑松、落叶松、桦树(河北承德)等,林内郁闭度为0.45~0.70,大部分培菌区郁闭度为0.70及其以上。
  1.2.4培菌操作。采取2种培菌方式:①裸棒出耳,菌棒规格为直径13 cm、长30 cm,灭菌培养后成扁圆状;使用长32 cm、宽15 cm的“一次成坑器”打培菌坑,打深10 cm的长方形培菌坑,坑间距50 cm;将裸棒直接排入培菌坑,每个培菌坑放置1个,露出1~3 cm白色棒体,然后将成坑器带出的地表土及腐殖层覆盖到菌棒上与原地面持平,将多余的土散于周围即可。②按地栽方式打出耳孔的菌棒,可在林下立式散排,或将菌棒围在树木周围,方便采收管理。春夏之交前培菌的菌棒可能因为山风或小动物侵扰等原因立不稳,但是进入夏季后,地面植被可将菌棒固定住,有时甚至将菌棒完全覆盖。
  1.2.5喷水浇透。完成培菌后,采取喷水形式将覆土层及培菌坑浇透,春季培菌一定要浇透水,以确保出菇对水分的需要;春夏之交培菌时可浇水,或待雨水自然浇透;冬前培菌,翌年春夏季节出菇的,可不予浇水,待冬季雨雪的自然浇灌,效果更佳。
  1.2.6保湿装置。在培菌区内,离地面高度2.0~2.5 m,按间距6 m在树枝上挂设微喷管道,微喷管为黑色软管,内径25 mm,微孔均匀排列,纵向孔间距离200 mm,工作压力0.1~0.3 MPa,辐射范围8 m左右。出菇期内,根据林下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1~3次喷雾增湿,每次1~2 min;汛期以前,尤其有干热风时,每天喷雾加密到10次左右;阴雨天气时不予喷雾,即可保持空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1.2.7病害预防。完成浇水后,在培菌区喷撒100倍漂白粉溶液,药液用量按200 mL/m2水平即可。
  1.3调查指标及方法2012年9月~2014年10月调查木耳菌棒发菌需时、耳芽发生天数、子实体生长天数、商品外观、市场效果以及生物学效率等。木耳菌棒发菌需时、耳芽发生天数、子实体生长天数以及生物学效率等指标均为实际观察记录的加权平均值;商品外观、市场效果等指标无法量化,均采用打分制进行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菌棒发菌时间林下培菌与传统栽培菌棒发菌时间相同,均为22 d(表1)。
  2.2耳芽发生天数在基料配方、棚室内发菌时间一致的条件下,较传统栽培,林下培菌的木耳耳芽发生时间增加42%(表1),说明土层下温度偏低,对发菌速度及耳芽发生的影响较大。
  2.3子实体生长天数较传统栽培,林下培菌的子实体生长时间增加25%(表1),该项指标说明林下培菌木耳内在品质高的原因除温差因素外,林间湿度较大、温度较林外偏低、林内地面受土层温度影响而偏低等均属重要因素。
  2.4生物学效率
  较传统栽培,林下培菌的生物学效率增加幅度不显著(表1)。高海拔林区气温低、林下土层温度低、子实体发生困难以及长速慢、潮次少等因素,直接对木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5商品外观和市场效果林下培菌的木耳商品外观和市场效果得分较传统栽培分别降低20%和30%(表1)。该2个指标指向同一个问题,说明野生环境下,子实体受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其商品性自然降低。
  2.6内在品质林下培菌的木耳的内在质量得分较传统栽培所获产品提高30%(表1),分析认为野生环境下平均温度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长速慢、所需时间长,分解基料和土层内的营养就会偏多,转化积累的营养物质自然多而全,因此产出的子实体内在质量高;此外,较大温差下生长的子实体含糖量增加,偏低温度条件下,木耳的菌肉组织紧密度增加,使得产品口感劲道、风味更佳。
  3小结与讨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需占用耕地的前提下,林下培育木耳各潮次管理[5]工作量大幅下降,可节省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6],生物学效率达12.2%,与传统栽培相当,产出的木耳具有野生木耳的口感和风味。
  通过连续多年的试验表明,尽管木耳子实体娇嫩,但仍
  具有抗击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并且可适应500~1 600 m的海拔,可以在我国中高海拔地区林区推广。该试验的保湿措施为微喷管加自吸泵喷水,该种喷水黑色软管的常规用法是在地面铺设,未见挂于空中树枝的报道。试验中保湿效果尚可,但会出现水滴,溅起泥沙,污染菇品,建议改为喷雾管道,并增加结束喷雾后抽回管道内的水的设置,如此虽然提高生产成本,但架设简便,可有效保证木耳的外观质量,提高木耳的商品价值。在中高海拔林区林下培育木耳,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占用耕地,无须占用河道两岸、建造出菇棚等固定设施,可节省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林下培育木耳打破了传统的林菌思维定势,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林下经济生态模式,为市场供应了真正安全的健康食品,迎合了市场需求,可以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该模式下培育的木耳产品与对照产品所含营养有何不同,尚待有关部门进行成分检测。林下培育的木耳,需要较多的水分,加之生产人员的操作和不间断的巡视管理,该模式可为山林防火增加一道新的屏障。完成产菇后的菌糠废料,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有机营养,有效促进树木生长。然而林区用水困难,可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水池,结合林区防火,在储存雨水的同时,还可以运水补充,不耽误使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林区尽快展开该类生产模式,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和企业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德宾.试论胶南市发展 “旅游菌业”及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J].食用菌,2006(6):5.
  [2] 2008/2009中国食用菌市场发展报告[R].2010.
  [3] 曹德宾,王广来,涂改临.中高档食用菌技术咨询精选[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71.
  [4] 曹德宾.食用菌三维精素及其增产机理[J].食用菌,2004(2):24-25.
  [5] 曹德宾.食用菌基础及制种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48
  [6] 刘海燕.金针菇、木耳、榆黄菇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59-7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实现对河南烟叶中木质素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改进了烟叶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测定的准确性进行了评定(对同一样品,8次平行测定的RSD值为3.58%),随后用此方法测定了河南地区95个初烤烟叶样品中的木质素含量,然后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相应的光谱,进行二阶微分处理和平滑预处理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完全交互验证方式建立相应预测模型。[结果]试验建立的烟叶中木质素预测模型的相关
期刊
摘要[目的]测定土壤样品中22种PAEs,建立检测与评价方法。[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以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测定22种塑化剂(PAEs)。[结果]被检测样品在添加水平为0.50~2.00 mg/kg时,22种PAEs类化合物检测质量浓度范围为0.10~3.00 m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0 0,拟合出线性方程;回收率为80.20%~139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蒸双压、冷发酵2种不同发酵方式处理六堡茶,考察其对六堡成品茶品质及内含物质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红素、茶褐素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感官和理化成分都表现出不同的产品特点,双蒸双压处理的六堡茶发酵程度、物质转化程度均低于冷发酵处理。[结论]研究可为丰富六堡茶的基础理论研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春玉米、春马铃薯种植的农业气候资源。[方法]根据玉米、马铃薯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利用彭州市气象观测和土壤湿度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春玉米、春马铃薯种植的农业气候资源以及彭州市春玉米与春马铃薯套种的农业气候资源优势。[结果]春玉米、春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上旬、2月上旬~3月上旬。春玉米和春马铃薯生育期间热量资源丰富,土壤水分充足,降水量及总体分布适宜,日照尚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降雨量下黄土高原坡地和梯田土壤水分的运移及分布情况。[方法]以黄土高原陕西乾县为试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梯田与坡地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结果]梯田和坡地土壤含水量空间垂直变化分为4个层次:①土壤水分速变层(10~40 cm)。该层梯田土壤含水量大,坡地土壤含水量小。该层受水文气象、耕作措施、冠层覆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变化较大。②土壤水分缓变层(40
期刊
摘要[目的]探明川东北丘陵区油菜、小麦秸秆在稻田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为水稻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以油菜荚壳、油菜茎秆、油菜蔸部和小麦秸秆为试验材料,研究这4种材料在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4种秸秆材料腐解速率均呈现先快后慢,从大到小依次为油菜荚壳、小麦秸秆、油菜茎秆、油菜蔸部,还埋10 d累积腐解率在29.20%~51.70%,还埋100 d 累积腐解率在4
期刊
摘要隐睾是公犬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会导致其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育,是影响生殖健康的潜在风险。对1例贵宾犬隐睾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及疗效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贵宾犬;隐睾;手术  中图分类号S8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8-142-02  AbstractCryptorchidism is a common genitourinary system malformat
期刊
摘要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雨情和实况资料,从环流形势、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5年8月3~4日辽宁省东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低涡、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及蒙古气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暴雨天气过程。从雷达产品的分析入手可以较早且较准确地发现强对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  关键词强对流;环流形势;中尺度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目的]为改善烤烟土壤环境及提高烤后烟叶产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微生物菌剂为研究对象,共设7个处理,即10、25、50、100、150 g/株微生物菌剂、不施肥(CK)和常规烟草专用肥,研究施用微生物菌剂对植烟土壤环境及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微生物菌剂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微生物含量上,施用微生物菌剂平均比CK提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沙棘品种深秋红茎尖组织培养基配方。[方法]选用不同培养基,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采集的大田茎尖为外植体,对沙棘品种深秋红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最适初代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 +IBA 0.5 mg/L,最适继代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 +IBA 0.2 mg/L,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