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向。
记者日前采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梳理中国未来5年文化改革发展关键词。
体系建设
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此次规划建议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同,构成“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的宏观体系。
“体系的价值在于整合、在于互联互通,它意味着产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范周说,在经过了“十二五”时期的迅速发展之后,“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体系的作用与独特优势不容忽视,通过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统筹以期实现更好的发展是必经之路。
他说,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流通体系、文化金融体系、版权交易与评估体系、文化产品海外推广体系等多方面都需全盘考虑,协同规划,一一落实。
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关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范周说,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
在范周看来,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应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而生的。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形式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渐多元,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开启,也将更好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需求。
2.0时代
目前,文化与科技和互联网融合,形成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些强劲因子和活力素正在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产业发展各方面,日益成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中蓄势待发的催化剂。“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范周说。
“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传统工艺的改造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新兴业态的孕育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与文化乐趣。”他说,“这种融合绝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找对嫁接点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融合。”
文化消费培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消费缺口非常明显。范周说,“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文化产业都应发挥作用,全面激活文化消费。
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保基本、有提升、不缩水,以“利民、惠民”为根本,通过多元化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提供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从而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创造良好文化氛围,扩大文化消费需求。
同时,必须认识到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倒逼。“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走精品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要走高端化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打通产业链,占据文化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从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供给层面为文化消费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大可能性。
供给侧改革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不仅释放了经济治理思路要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的信号,也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范周说。
如范周所说,目前各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业态正呼之欲出,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育空间。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产业供给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供给水平跟不上、消费结构不合理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及时将目光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移,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抓好源头活水才能使得文化清泉真正流进人民群众心间。
记者日前采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梳理中国未来5年文化改革发展关键词。
体系建设
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此次规划建议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同,构成“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的宏观体系。
“体系的价值在于整合、在于互联互通,它意味着产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范周说,在经过了“十二五”时期的迅速发展之后,“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体系的作用与独特优势不容忽视,通过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统筹以期实现更好的发展是必经之路。
他说,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流通体系、文化金融体系、版权交易与评估体系、文化产品海外推广体系等多方面都需全盘考虑,协同规划,一一落实。
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关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范周说,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
在范周看来,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应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而生的。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形式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渐多元,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开启,也将更好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需求。
2.0时代
目前,文化与科技和互联网融合,形成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些强劲因子和活力素正在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产业发展各方面,日益成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中蓄势待发的催化剂。“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范周说。
“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传统工艺的改造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新兴业态的孕育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与文化乐趣。”他说,“这种融合绝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找对嫁接点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融合。”
文化消费培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消费缺口非常明显。范周说,“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文化产业都应发挥作用,全面激活文化消费。
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保基本、有提升、不缩水,以“利民、惠民”为根本,通过多元化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提供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从而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创造良好文化氛围,扩大文化消费需求。
同时,必须认识到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倒逼。“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走精品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要走高端化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打通产业链,占据文化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从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供给层面为文化消费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大可能性。
供给侧改革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不仅释放了经济治理思路要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的信号,也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范周说。
如范周所说,目前各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业态正呼之欲出,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育空间。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产业供给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供给水平跟不上、消费结构不合理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及时将目光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移,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抓好源头活水才能使得文化清泉真正流进人民群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