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充满探究欲的孩子们来说。然而大班额环境下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困难重重。该如何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顺利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给一线的老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 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充满探究欲的孩子们来说。然而大班额环境下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困难重重。该如何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顺利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给一线的老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优化探究材料
教育学基本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正所谓“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探究材料的齐全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大班额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和材料有关:材料陈旧、材料不足、准备材料花费大量时间等等。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我们的材料有了整合和优化的可能和渠道。
在上《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变化,笔者提前准备了一个苹果和一块面包,每隔几天拍下它们不同角度变化的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课前传到孩子们人手一份的101IPAD上,供他们近距离多角度地观察。
在上《变色花》一课时,我同样提前录制好制作紫甘蓝汁的视频,在孩子们动手实验前上传到101IPAD,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程度反复观看后动手操作。
在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时,我提前将自己的结婚照、妻子的孕照、宝宝刚出生的照片以及他长大后的若干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课堂上播放,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引发了他们对该课的有效思考。
有了事先准备好的照片、视频等材料,就能让孩子更自主地掌握探究活动的要点、难点,引领孩子顺利完成探究活动。传统的课堂上,一个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拿着仅有的一份材料操作讲解,总是会有孩子因为座位、角度等问题,看不清演示而造成动手探究活动环节错误频发。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清楚的观察物体或演示过程,老师可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得在课堂中反复多角度地演示才能为孩子们提供平等的观察视角。而有了信息技术之后,老师们只需要精心准备一份材料,它不但能提供给所有的孩子,还能在不同班级间反复循环使用。老师们甚至可以分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间团队精神的发挥。
二、调控探究时间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动手探索也是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最有热情的环节,但是进入到动手环节,课堂上常常深陷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嘈杂中。孩子们的热情谈论绰绰有余,却欠缺更该有的冷静思索和沉着操作。这样的伪探究、假热闹常常在老师声嘶力竭的“请安静!”“听我说!”“时间到!”中拖拖踏踏地停下。不难看出,探究课堂的混乱多是由孩子们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对探究的时间把控不到位引起。如果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事先规定好适当的活动时间,孩子便能更有目的性地提高活动效率。
《简单电路》一课的动手探究环节,笔者给孩子们分了小组,组员们合作完成开关、电视、灯泡、導线间的简单拼装,完成的小组可以直接按响101IPAD上的抢答器,老师根据不同小组排名的先后给予不同的奖励,并给用时最少的小组优先汇报的机会。计算机的公平公正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全力以赴,更加积极用心地投入到探究操作的过程中,不但缩短了探究活动的时间,而且全程无嘈杂现象出现,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神奇的水》一课,笔者想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感受水的表面张力,请大家在硬币的表面滴水,数数一枚硬币的表面到底能够装载多少滴水,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常常毛毛躁躁操之过急或是拖拖拉拉瞻前顾后。有了信息技术的协作,老师轻轻松松统一用计算机的倒计时功能计时三分钟。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孩子们要耐心操作,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汇报准备。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了实验,但剩下的时间他们能够认真记录、思考、小结静待计时器响起。由于计算机的准确和公平让孩子们更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也让老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更加有效。
三、摸底探究概况
学生的个别差异中通常都蕴藏着非常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更应该是照顾个体差异的。但是在大班额的环境下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困难重重。难以关注全面和个体差异尤其体现在课堂提问上,举手的那部分通常都是已经学会了的孩子,而尚未掌握知识点或者内化速度较慢的那部分孩子将会在云里雾中逐渐缺乏自信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花生到底是果实还是种子,是《果实和种子》这一课的难点,课前我出了一道习题:“花生我们通常吃的那个部分是植物的( )。A果实B种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使用IRS遥控器做题,摸底孩子们了解的情况,全体学生完成后,我用柱状图统计答案并评价。因为我给足了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认真思考的空间,而他们都期待着老师对他们的答案所作出相应的解释。很明显,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哪些同学答对,哪些同学答错一目了然,根据对错的比例,老师可以很好地调控接下来讲解该问题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请答错的那部分同学多参与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以检验他们的听课效果。而答错的那部分孩子在接下来解剖作物区分果实和种子的环节中也会更加的用心和专注。
四、对比探究成果
传统的科学课堂,孩子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员们闭门造车,组与组之间缺乏对比和联系。还是《蜡烛的变化》一课,老师想让孩子动手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能够产生哪些新物质。以往的课堂经验告诉我,班生数众多的课堂,总有小组观察得不够全面,而老师又无法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讲解或演示。因此有了101PPT技术之后,我利用在小组间巡视指导的时间,及时地拍下各小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并在试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被拍到的图片进行交流分享。图文并茂,所有孩子都能够明晰地看到小组间存在的异同,分享变得更有目的和意义。
我们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们,身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理论,探索新技术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冲破大班额环境下的种种困境,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何振锋.让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22期
[2]王金.多媒体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J].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7期
【关键词】 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充满探究欲的孩子们来说。然而大班额环境下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困难重重。该如何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顺利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给一线的老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优化探究材料
教育学基本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正所谓“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探究材料的齐全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大班额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和材料有关:材料陈旧、材料不足、准备材料花费大量时间等等。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我们的材料有了整合和优化的可能和渠道。
在上《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变化,笔者提前准备了一个苹果和一块面包,每隔几天拍下它们不同角度变化的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课前传到孩子们人手一份的101IPAD上,供他们近距离多角度地观察。
在上《变色花》一课时,我同样提前录制好制作紫甘蓝汁的视频,在孩子们动手实验前上传到101IPAD,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程度反复观看后动手操作。
在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时,我提前将自己的结婚照、妻子的孕照、宝宝刚出生的照片以及他长大后的若干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课堂上播放,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引发了他们对该课的有效思考。
有了事先准备好的照片、视频等材料,就能让孩子更自主地掌握探究活动的要点、难点,引领孩子顺利完成探究活动。传统的课堂上,一个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拿着仅有的一份材料操作讲解,总是会有孩子因为座位、角度等问题,看不清演示而造成动手探究活动环节错误频发。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清楚的观察物体或演示过程,老师可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得在课堂中反复多角度地演示才能为孩子们提供平等的观察视角。而有了信息技术之后,老师们只需要精心准备一份材料,它不但能提供给所有的孩子,还能在不同班级间反复循环使用。老师们甚至可以分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间团队精神的发挥。
二、调控探究时间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动手探索也是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最有热情的环节,但是进入到动手环节,课堂上常常深陷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嘈杂中。孩子们的热情谈论绰绰有余,却欠缺更该有的冷静思索和沉着操作。这样的伪探究、假热闹常常在老师声嘶力竭的“请安静!”“听我说!”“时间到!”中拖拖踏踏地停下。不难看出,探究课堂的混乱多是由孩子们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对探究的时间把控不到位引起。如果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事先规定好适当的活动时间,孩子便能更有目的性地提高活动效率。
《简单电路》一课的动手探究环节,笔者给孩子们分了小组,组员们合作完成开关、电视、灯泡、導线间的简单拼装,完成的小组可以直接按响101IPAD上的抢答器,老师根据不同小组排名的先后给予不同的奖励,并给用时最少的小组优先汇报的机会。计算机的公平公正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全力以赴,更加积极用心地投入到探究操作的过程中,不但缩短了探究活动的时间,而且全程无嘈杂现象出现,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神奇的水》一课,笔者想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感受水的表面张力,请大家在硬币的表面滴水,数数一枚硬币的表面到底能够装载多少滴水,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常常毛毛躁躁操之过急或是拖拖拉拉瞻前顾后。有了信息技术的协作,老师轻轻松松统一用计算机的倒计时功能计时三分钟。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孩子们要耐心操作,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汇报准备。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了实验,但剩下的时间他们能够认真记录、思考、小结静待计时器响起。由于计算机的准确和公平让孩子们更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也让老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更加有效。
三、摸底探究概况
学生的个别差异中通常都蕴藏着非常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更应该是照顾个体差异的。但是在大班额的环境下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困难重重。难以关注全面和个体差异尤其体现在课堂提问上,举手的那部分通常都是已经学会了的孩子,而尚未掌握知识点或者内化速度较慢的那部分孩子将会在云里雾中逐渐缺乏自信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花生到底是果实还是种子,是《果实和种子》这一课的难点,课前我出了一道习题:“花生我们通常吃的那个部分是植物的( )。A果实B种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使用IRS遥控器做题,摸底孩子们了解的情况,全体学生完成后,我用柱状图统计答案并评价。因为我给足了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认真思考的空间,而他们都期待着老师对他们的答案所作出相应的解释。很明显,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哪些同学答对,哪些同学答错一目了然,根据对错的比例,老师可以很好地调控接下来讲解该问题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请答错的那部分同学多参与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以检验他们的听课效果。而答错的那部分孩子在接下来解剖作物区分果实和种子的环节中也会更加的用心和专注。
四、对比探究成果
传统的科学课堂,孩子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员们闭门造车,组与组之间缺乏对比和联系。还是《蜡烛的变化》一课,老师想让孩子动手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能够产生哪些新物质。以往的课堂经验告诉我,班生数众多的课堂,总有小组观察得不够全面,而老师又无法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讲解或演示。因此有了101PPT技术之后,我利用在小组间巡视指导的时间,及时地拍下各小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并在试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被拍到的图片进行交流分享。图文并茂,所有孩子都能够明晰地看到小组间存在的异同,分享变得更有目的和意义。
我们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们,身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理论,探索新技术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冲破大班额环境下的种种困境,让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何振锋.让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22期
[2]王金.多媒体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J].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