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生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帮助孩子学好数学,为孩子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服务打下基础,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孜孜不倦的追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选择有力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对自己工作对象的特点了如指掌。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掌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只要方法运用得当,相信会实现数学服务生活的目的。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备好学生,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生活在农村,受到条件的制约,孩子们的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吻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要掌握两个教学目标涉及的教学信息,课前充分备课十分重要。同时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所不同,所以教师上课之前要备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整体进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每一节新授课之前我都会有意地创设情境,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不做无效提问,努力做到所探讨的问题都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十分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提问上。因此,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又必须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其实,数学就是加减乘除的游戏。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问题编成故事、编入游戏,也可以用直观的实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小刚两人吃一个西瓜,小明吃了西瓜的二分之一,小刚吃了剩下的二分之一,每个人吃多少呢?该如何用数学表示呢?”孩子们的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于是我采用实例教学,真的拿一个西瓜演示给孩子们看,于是听着很绕嘴的问题变得简单了,并告诉孩子们谁回答对了就奖励吃西瓜,这样孩子们既有学习兴趣,又记得牢固。
三、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带入课堂,用身边的素材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还发现数学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会更用心地学好数学。教师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识,并进行艺术加工,让其走上数学课堂,最终使数学教学和实践生活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的“百科全书”。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的个数,算出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表面积自然就得到了。
四、利用好教学工具
过去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说,孩子们凭自己的想象解决问题,所以数学课堂是枯燥的,孩子们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很多只凭教师一张嘴难以讲清楚的抽象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所以每堂课我都会制作生动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播放和教学有关的视频,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还会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这一课时,我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纸折叠了体积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孩子们根据教具回答问题,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拆开再折叠。如此一来,看上去很头疼的问题在孩子们的折折叠叠过程中得到了解决。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利用教学工具,让抽象问题直观化,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就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现在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孩子们的成绩,就是值得运用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让四十五分钟大于四十五分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孩子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手、眼、脑处于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满足孩子们求知、上进、渴望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学生才会受益,教师才能教得轻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备好学生,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生活在农村,受到条件的制约,孩子们的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吻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要掌握两个教学目标涉及的教学信息,课前充分备课十分重要。同时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所不同,所以教师上课之前要备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整体进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每一节新授课之前我都会有意地创设情境,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不做无效提问,努力做到所探讨的问题都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十分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提问上。因此,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又必须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其实,数学就是加减乘除的游戏。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问题编成故事、编入游戏,也可以用直观的实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小刚两人吃一个西瓜,小明吃了西瓜的二分之一,小刚吃了剩下的二分之一,每个人吃多少呢?该如何用数学表示呢?”孩子们的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于是我采用实例教学,真的拿一个西瓜演示给孩子们看,于是听着很绕嘴的问题变得简单了,并告诉孩子们谁回答对了就奖励吃西瓜,这样孩子们既有学习兴趣,又记得牢固。
三、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带入课堂,用身边的素材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还发现数学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会更用心地学好数学。教师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识,并进行艺术加工,让其走上数学课堂,最终使数学教学和实践生活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的“百科全书”。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的个数,算出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表面积自然就得到了。
四、利用好教学工具
过去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说,孩子们凭自己的想象解决问题,所以数学课堂是枯燥的,孩子们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很多只凭教师一张嘴难以讲清楚的抽象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所以每堂课我都会制作生动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播放和教学有关的视频,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还会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这一课时,我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纸折叠了体积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孩子们根据教具回答问题,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拆开再折叠。如此一来,看上去很头疼的问题在孩子们的折折叠叠过程中得到了解决。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利用教学工具,让抽象问题直观化,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就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现在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孩子们的成绩,就是值得运用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让四十五分钟大于四十五分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孩子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手、眼、脑处于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满足孩子们求知、上进、渴望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学生才会受益,教师才能教得轻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