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推动时代进步的工业革命,到便利人们生活的工业产品,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工业,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世界各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上,如何兼顾工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诸多工业城市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在中国广西有这样一座工业重镇,她不仅工业发展如火如荼,还在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空气质量达到中国二级标准——她,就是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柳州是怎么办到的?
而同样拥有美丽风光的东盟国家,亦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道路上,他们能否从“柳州经验”中收获一份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借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契机,我们去柳州寻找答案。
找到“问题”再找到答案
百里碧江穿城过,万株紫荆迎客来,映着青山滴翠、大桥飞跃,走在如今风景秀丽的“龙城”,人们很难想象20世纪末,这里还是废气超标排放、工业废渣堆砌的“酸雨城市”。从“灰”到“绿”再到“姹紫嫣红”,柳州用了30年。而其中,治水是柳州防污治污的重要内容。百里柳江里流淌的治水故事,至今仍在投射着柳州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龚继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用“问题导向”四个字概括其纲领。“为了提升水质标准,我们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处理各项事务,先拆解目标,再细化分析过程中的困难,最后逐个击破。”龚继冬说,经过评估,他们发现柳江干流水质较为可控,但小支流仍存在隐患。
水是流动的,因而截流治污成了管理水质的第一步。柳江属西江流域,上接贵州省与广西河池市等。于是柳州市同上游省市构建起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确保碧水汇入柳江。
管住了上下游还得管住“出入口”,企业是防污治污的关键。2015年,柳州市生态环境局给一家大型企业下达了一张千万元的罚单,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既然这家企业已经违法,我们就必须出罚单。假如大型企业都逃避社会责任,那我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监管还能如何落实?”龚继冬说,最终该企业服从管理并积极整改。自柳州下定决心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手段就贯穿于治理企业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几年前,柳化、柳电等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
截住了污染源,如何守住成果呢?为了强化对水质的监管,2017年,柳州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工作体系,为全市3554条河流设置了2010名河长,还组建了1支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队伍。柳州人也体现了身为工业城市市民的担当,环保志愿者、群众成为了监管部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形成了全民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
龚继冬指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柳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而以问题为导向,将是防治工作开展的高效路径。
参与绿色发展,企业有担当
企业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国家的宏观要求,也是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来看不得不做的生存选择。在柳州,以柳钢为代表的企业们已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就节能减排成效来说,柳钢在全国钢铁行业里是位列前茅的。”谈起柳钢的绿色发展,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充满底气。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1991年,柳钢年产钢49万吨;2020年,柳钢年产钢1423万吨,是前者的29倍;而1991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66千克;2020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0.38千克。钢产量上来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下去了,这一增一减主要得益于柳钢自主研发的治气方法——氨法脱硫。
該方法用焦化自产的氨水做脱硫剂脱除烧结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脱硫效果超90%。处理后的气体从烟囱排出,生成的硫酸铵还能以化肥的形式出售。
除了治气,柳钢在治水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在废水处理站中,各类仪器设备24小时不停歇运转。记者走进废水处理站尾端,还能看到十余尾小鱼在处理完成的水中自在嬉戏。“柳钢每年工业循环用水量约25亿吨,但仅从柳江购买新水6500万吨,用以补充蒸发的水汽。”据甘贵平介绍,实际上抽用新水的成本远低于治理废水,“但只有将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做好了才能生存。”他坚定地说道。
而为了实现节能,柳钢仅更换高耗能设备一项就耗资几亿,在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上的投入更数以百亿计。“长远来看,使用低耗能设备,有助于实现能源在企业内部的良好循环,降低生产成本。”甘贵平这样说道。
实际上,不止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企业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过程,绿色工业产品陆续走向市场,并赢得较好反馈。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出于国际责任还是国内内生需求,都决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要在生产和环保中间找准平衡点。”龚继平这样说道。
环保修为路漫漫,工业柳州在路上
2021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提出了“四个新”,其中一个“新”就是要求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十四五”规划中,绿色经济议题也备受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
“碳排放考核指标是一个综合性考核指标,考核的是一个城市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龚继冬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倒逼城市对原有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他介绍,未来柳州将更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把控好工业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问题发生后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悉,“十四五”时期,柳州将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在汽车产业方面,既要巩固当前柳州汽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的地位,也要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推进汽车产业向中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发展。在钢铁产业方面,在推进柳钢沿海新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柳州本部提质增效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在机械产业方面,要以工业设计和机器人产业为主攻方向,向智能化发展,保持机械行业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此外,柳州还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培育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大数据四个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制药六大优势产业。
在我们的采访中,“提前谋划”“逐步落实”“协同发展”等词汇频频被提及,柳州正在书写产业与环境齐头并进的答卷。“柳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如果能实现低消耗高产值的华丽转型,对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龚继冬这样说道。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在中国广西有这样一座工业重镇,她不仅工业发展如火如荼,还在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空气质量达到中国二级标准——她,就是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柳州是怎么办到的?
而同样拥有美丽风光的东盟国家,亦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道路上,他们能否从“柳州经验”中收获一份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借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契机,我们去柳州寻找答案。
找到“问题”再找到答案
百里碧江穿城过,万株紫荆迎客来,映着青山滴翠、大桥飞跃,走在如今风景秀丽的“龙城”,人们很难想象20世纪末,这里还是废气超标排放、工业废渣堆砌的“酸雨城市”。从“灰”到“绿”再到“姹紫嫣红”,柳州用了30年。而其中,治水是柳州防污治污的重要内容。百里柳江里流淌的治水故事,至今仍在投射着柳州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龚继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用“问题导向”四个字概括其纲领。“为了提升水质标准,我们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处理各项事务,先拆解目标,再细化分析过程中的困难,最后逐个击破。”龚继冬说,经过评估,他们发现柳江干流水质较为可控,但小支流仍存在隐患。
水是流动的,因而截流治污成了管理水质的第一步。柳江属西江流域,上接贵州省与广西河池市等。于是柳州市同上游省市构建起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确保碧水汇入柳江。
管住了上下游还得管住“出入口”,企业是防污治污的关键。2015年,柳州市生态环境局给一家大型企业下达了一张千万元的罚单,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既然这家企业已经违法,我们就必须出罚单。假如大型企业都逃避社会责任,那我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监管还能如何落实?”龚继冬说,最终该企业服从管理并积极整改。自柳州下定决心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手段就贯穿于治理企业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几年前,柳化、柳电等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
截住了污染源,如何守住成果呢?为了强化对水质的监管,2017年,柳州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工作体系,为全市3554条河流设置了2010名河长,还组建了1支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队伍。柳州人也体现了身为工业城市市民的担当,环保志愿者、群众成为了监管部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形成了全民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
龚继冬指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柳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而以问题为导向,将是防治工作开展的高效路径。
参与绿色发展,企业有担当
企业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国家的宏观要求,也是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来看不得不做的生存选择。在柳州,以柳钢为代表的企业们已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就节能减排成效来说,柳钢在全国钢铁行业里是位列前茅的。”谈起柳钢的绿色发展,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充满底气。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1991年,柳钢年产钢49万吨;2020年,柳钢年产钢1423万吨,是前者的29倍;而1991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66千克;2020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0.38千克。钢产量上来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下去了,这一增一减主要得益于柳钢自主研发的治气方法——氨法脱硫。
該方法用焦化自产的氨水做脱硫剂脱除烧结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脱硫效果超90%。处理后的气体从烟囱排出,生成的硫酸铵还能以化肥的形式出售。
除了治气,柳钢在治水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在废水处理站中,各类仪器设备24小时不停歇运转。记者走进废水处理站尾端,还能看到十余尾小鱼在处理完成的水中自在嬉戏。“柳钢每年工业循环用水量约25亿吨,但仅从柳江购买新水6500万吨,用以补充蒸发的水汽。”据甘贵平介绍,实际上抽用新水的成本远低于治理废水,“但只有将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做好了才能生存。”他坚定地说道。
而为了实现节能,柳钢仅更换高耗能设备一项就耗资几亿,在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上的投入更数以百亿计。“长远来看,使用低耗能设备,有助于实现能源在企业内部的良好循环,降低生产成本。”甘贵平这样说道。
实际上,不止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企业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过程,绿色工业产品陆续走向市场,并赢得较好反馈。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出于国际责任还是国内内生需求,都决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要在生产和环保中间找准平衡点。”龚继平这样说道。
环保修为路漫漫,工业柳州在路上
2021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提出了“四个新”,其中一个“新”就是要求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十四五”规划中,绿色经济议题也备受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
“碳排放考核指标是一个综合性考核指标,考核的是一个城市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龚继冬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倒逼城市对原有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他介绍,未来柳州将更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把控好工业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问题发生后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悉,“十四五”时期,柳州将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在汽车产业方面,既要巩固当前柳州汽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的地位,也要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推进汽车产业向中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发展。在钢铁产业方面,在推进柳钢沿海新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柳州本部提质增效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在机械产业方面,要以工业设计和机器人产业为主攻方向,向智能化发展,保持机械行业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此外,柳州还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培育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大数据四个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制药六大优势产业。
在我们的采访中,“提前谋划”“逐步落实”“协同发展”等词汇频频被提及,柳州正在书写产业与环境齐头并进的答卷。“柳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如果能实现低消耗高产值的华丽转型,对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龚继冬这样说道。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