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一门课程,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做好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深入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佛、道、儒称作三教,都劝鉴人们弃恶从善,可以说都是广义的德育这一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不乏人研究,能不能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一下佛教的思想,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尝试。我和学生一起从佛教的三皈、四弘、五戒、六度入手,解读出无私、宽容、守法、勤劳、节俭、进取等美德。在对佛教思想进行学术探讨的基础上,自己的心灵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一次洗禮。
一、觉而不迷就是佛
佛是焚语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就是佛。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呢?是因为我们的本觉迷失了。这个本觉就是佛所指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要找回自己的本觉,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本觉?那就是不迷。凡事能进得去,还要能走得出来。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事业、婚姻、家庭,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荣誉和地位,该争取时要争取,该放手时要放手。
二、三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
佛教中的三皈指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称作三宝,所以三皈也称作皈依三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认为:“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既然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那么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找回自己的本觉,而不是对佛顶礼膜拜。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就叫做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皈依僧就是保持内心清净,一尘不染,而不是皈依于哪一个僧人。总而言之,三皈就是要求我们觉而不迷,保持内心清净,对人对事对物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三、四弘充分体现了普度众生的宗旨
佛教中的四弘誓愿指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边誓愿成。佛的宗旨是普度众生。怎样普度众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用般若、用心中的正知正见去度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邪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用自己的般若智慧除却心中的虚妄思想。法门无边誓愿学就是要求我们常行正法。佛道无边誓愿成,就是要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存真除妄,这样就可以成就无上的佛道,然后就可以普度众生了。我认为应该把四大誓愿的次序调整为: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边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
五戒指戒杀、戒偷、戒淫、戒妄、戒酒。佛教认为杀、偷、淫、妄、酒是人的五种基本恶习。佛教主张不杀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能呼吸的动物都不能杀,我们可以把不杀生理解为不乱杀无辜。所以五戒中第一个便要戒杀。戒偷看起来不难,实际上也不容易。拿别人的东西叫偷,拿国家、集体、单位的东西叫不叫偷呢?绝大多数人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但对国家、集体、单位的东西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就是社会上贪官污吏之所以屡禁不止的原因了。所以戒偷首先要治好自己的贪心,不仅要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也要做到不拿国家、集体和单位的东西。佛教的戒淫可以解释为不乱搞两性关系,这一点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妄是妄语,戒妄就是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空话。戒酒在今天应该说很难做到,但最其码要求我们做到不贪杯、少喝或者喝一点软饮料。
五、六度是高级的修行法则
佛教中的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度是高级的修行法则。
1、布施
布施就是广布施舍,怎样才能做到广布施舍?佛教弟子解释为布施就是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布施。放下什么呢?放下自我,摒除自己的私心,才能广布施舍。布施也是回报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致的。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就是看破红尘。其实我认为佛教中的空不是看破而是看透。空也不是一无所有,面对名利地位,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就叫空。只有认识到了空,才能做到无私,才能做到无我。
2、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也有自己的法规。佛教从众多的条文中抽出最基本的五条,这就是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佛教认为杀、盗、淫、妄、酒是人类的五种基本恶习,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是每个弟子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佛教中的戒律很多,除了五戒以外还有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菩萨戒等等。级别越高,所秉持的戒律越多,真正体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境界。
3、忍辱
佛教主张宽容,这一点对我们特别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有时甚至是因为一句话不和便大打出手,结果弄得两败俱伤,所以应该特别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俗话说忍是心头的一把利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佛教要求我们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了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对金钱、名利、地位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当不公正、不公平的事加到自己头上时就可以做到忍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接受佛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4、精进
很多人认为佛教弟子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其实这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什么是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精进就是下定决心,不怕万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从正觉到正等正觉,从正等正觉再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步一个台阶。修成正觉就得到了罗汉的果位,修成正等正觉就得么菩萨的果位了,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得到佛的果位了。象唐朝的玄奘法师前后十七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来真经,鉴真法师为弘扬佛教,六次东渡,方能成功,离开精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种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5、禅定
金刚经上讲:“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展开来讲,禅的意思是静思,相是表相,就是说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定就是不乱,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不管是烦是恼,是喜还是悲,都要做到不嗔不恚,不迷不乱。 6、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是大智大慧,面对是非黑白曲直不糊涂,有自己的见解,这叫般若。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太宗时的宰相,他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宋太宗稱“吕端大事不糊涂”,可以说吕端具有般若智慧。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人很聪明,这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所以仅仅聪明还不够,我们学习佛教,应该使自己具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佛说的般若之智。
六、勤劳、节俭、孝敬父母也是佛教提倡的美德
勤劳和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创造下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成为世界古典和现代文明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勤劳这两个字。佛教也主张勤劳和节俭,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常常自己扫地、汲水、修房、为弟子裁衣、为生病的弟子看病、洗衣。一般人可能认为,这哪是释迦牟尼佛干的事,释迦牟尼佛一出场,一定会有很多弟子前呼后拥,侍候在左右,其实不然。针对扫地这一小事,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我们是无神论者,不希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在天上,但拿起笤帚扫扫地不仅能使自己清净,而且能使别人也清净,大家都欢喜,并且佛说这也是在做善事,何乐而不为呢?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值日,应该好好读一读佛的上述教导。所以说佛教提倡习劳,并非像很多人理解的整天除了打坐就是念经。
佛教所提倡的节俭还表现为不对财物的过度索取。和其他众生相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动物来讲能吃饱喝足就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人类会追求自己的剩余资产,并且不厌其多。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毁林造田、围海造田,过度采伐、过度挖掘、过度养殖……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灭亡。佛教育我们要觉而不迷,不要沉迷于自己的欲望,衣能遮体,饭能果腹,为愿已足。因此,学习佛教,管住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开发,可以使人类社会走上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佛也非常重视孝的教育,孝敬父母也是普度众生的一种表现。佛非常重视孝敬父母,如佛在《心地观经》中曾说:“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在《杂宝藏经》中说:“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若有不孝父母者,当重治其罪。”很多人可能认为佛教弟子为出家修行抛弃自己的父母妻子,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是相背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很多德育工作者都抱怨德育工作不好做,自己的课没有人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课空洞无味,听起来如同喝白开水。既然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就应该充分进行借鉴,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服务。
一、觉而不迷就是佛
佛是焚语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就是佛。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呢?是因为我们的本觉迷失了。这个本觉就是佛所指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要找回自己的本觉,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本觉?那就是不迷。凡事能进得去,还要能走得出来。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事业、婚姻、家庭,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荣誉和地位,该争取时要争取,该放手时要放手。
二、三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
佛教中的三皈指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称作三宝,所以三皈也称作皈依三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认为:“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既然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那么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找回自己的本觉,而不是对佛顶礼膜拜。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就叫做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皈依僧就是保持内心清净,一尘不染,而不是皈依于哪一个僧人。总而言之,三皈就是要求我们觉而不迷,保持内心清净,对人对事对物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三、四弘充分体现了普度众生的宗旨
佛教中的四弘誓愿指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边誓愿成。佛的宗旨是普度众生。怎样普度众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用般若、用心中的正知正见去度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邪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用自己的般若智慧除却心中的虚妄思想。法门无边誓愿学就是要求我们常行正法。佛道无边誓愿成,就是要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存真除妄,这样就可以成就无上的佛道,然后就可以普度众生了。我认为应该把四大誓愿的次序调整为: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边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
五戒指戒杀、戒偷、戒淫、戒妄、戒酒。佛教认为杀、偷、淫、妄、酒是人的五种基本恶习。佛教主张不杀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能呼吸的动物都不能杀,我们可以把不杀生理解为不乱杀无辜。所以五戒中第一个便要戒杀。戒偷看起来不难,实际上也不容易。拿别人的东西叫偷,拿国家、集体、单位的东西叫不叫偷呢?绝大多数人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但对国家、集体、单位的东西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就是社会上贪官污吏之所以屡禁不止的原因了。所以戒偷首先要治好自己的贪心,不仅要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也要做到不拿国家、集体和单位的东西。佛教的戒淫可以解释为不乱搞两性关系,这一点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妄是妄语,戒妄就是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空话。戒酒在今天应该说很难做到,但最其码要求我们做到不贪杯、少喝或者喝一点软饮料。
五、六度是高级的修行法则
佛教中的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度是高级的修行法则。
1、布施
布施就是广布施舍,怎样才能做到广布施舍?佛教弟子解释为布施就是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布施。放下什么呢?放下自我,摒除自己的私心,才能广布施舍。布施也是回报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致的。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就是看破红尘。其实我认为佛教中的空不是看破而是看透。空也不是一无所有,面对名利地位,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就叫空。只有认识到了空,才能做到无私,才能做到无我。
2、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也有自己的法规。佛教从众多的条文中抽出最基本的五条,这就是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佛教认为杀、盗、淫、妄、酒是人类的五种基本恶习,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是每个弟子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佛教中的戒律很多,除了五戒以外还有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菩萨戒等等。级别越高,所秉持的戒律越多,真正体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境界。
3、忍辱
佛教主张宽容,这一点对我们特别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有时甚至是因为一句话不和便大打出手,结果弄得两败俱伤,所以应该特别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俗话说忍是心头的一把利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佛教要求我们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了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对金钱、名利、地位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当不公正、不公平的事加到自己头上时就可以做到忍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接受佛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4、精进
很多人认为佛教弟子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其实这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什么是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精进就是下定决心,不怕万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从正觉到正等正觉,从正等正觉再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步一个台阶。修成正觉就得到了罗汉的果位,修成正等正觉就得么菩萨的果位了,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得到佛的果位了。象唐朝的玄奘法师前后十七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来真经,鉴真法师为弘扬佛教,六次东渡,方能成功,离开精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种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5、禅定
金刚经上讲:“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展开来讲,禅的意思是静思,相是表相,就是说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定就是不乱,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不管是烦是恼,是喜还是悲,都要做到不嗔不恚,不迷不乱。 6、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是大智大慧,面对是非黑白曲直不糊涂,有自己的见解,这叫般若。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太宗时的宰相,他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宋太宗稱“吕端大事不糊涂”,可以说吕端具有般若智慧。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人很聪明,这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所以仅仅聪明还不够,我们学习佛教,应该使自己具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佛说的般若之智。
六、勤劳、节俭、孝敬父母也是佛教提倡的美德
勤劳和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创造下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成为世界古典和现代文明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勤劳这两个字。佛教也主张勤劳和节俭,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常常自己扫地、汲水、修房、为弟子裁衣、为生病的弟子看病、洗衣。一般人可能认为,这哪是释迦牟尼佛干的事,释迦牟尼佛一出场,一定会有很多弟子前呼后拥,侍候在左右,其实不然。针对扫地这一小事,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我们是无神论者,不希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在天上,但拿起笤帚扫扫地不仅能使自己清净,而且能使别人也清净,大家都欢喜,并且佛说这也是在做善事,何乐而不为呢?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值日,应该好好读一读佛的上述教导。所以说佛教提倡习劳,并非像很多人理解的整天除了打坐就是念经。
佛教所提倡的节俭还表现为不对财物的过度索取。和其他众生相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动物来讲能吃饱喝足就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人类会追求自己的剩余资产,并且不厌其多。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毁林造田、围海造田,过度采伐、过度挖掘、过度养殖……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灭亡。佛教育我们要觉而不迷,不要沉迷于自己的欲望,衣能遮体,饭能果腹,为愿已足。因此,学习佛教,管住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开发,可以使人类社会走上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佛也非常重视孝的教育,孝敬父母也是普度众生的一种表现。佛非常重视孝敬父母,如佛在《心地观经》中曾说:“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在《杂宝藏经》中说:“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若有不孝父母者,当重治其罪。”很多人可能认为佛教弟子为出家修行抛弃自己的父母妻子,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是相背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很多德育工作者都抱怨德育工作不好做,自己的课没有人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课空洞无味,听起来如同喝白开水。既然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就应该充分进行借鉴,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