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色的田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c3d4e5f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也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的天地,是孩子的乐园,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
  
  教学目标
  1.感知金秋,了解金秋,让学生享受金秋的韵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以书面形式表达对金秋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同学们,金秋十月,大雁南飞,天高云淡。金秋是丰收的季节,丹桂飘香,果实累累。金秋的田野更迷人,同学们想不想去感受一下?
  【点评: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欲望。】
  二、以人为本,自主策划
  1.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金秋?
  (观察金秋,要走进大自然,走进金色的田野。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手摸,也可以用口去品尝。)
  2.用什么办法留住你观察到的金秋?
  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秋景画下来,可以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下来,可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以把实物带回来,用口头语言告诉大家。)
  3.如果在活动中遇到难题,你将如何向别人请教呢?
  (引导学生明白:向人请教必须有礼貌,同时把要请教的问题想清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探究主题,自主策划,明确方向,寻找探究的规律,同时,适当地提醒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三、自主探究,寻找金秋的足迹
  分小组走进金色的田野:观看秋色,倾听秋声,口尝秋实,感受秋韵。
  例1:走进玉米地观察玉米,玉米有一米多高,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例2:走进棉花地,观察棉花,俏丽的棉花,朵朵盛开,像给大地铺上一层白色的地毯……
  例3:走进黄豆地,观察黄豆的果实,豆荚妈妈让她的孩子们个个吃得饱饱的,腆着肚皮,围着她站成一圈,好像正在听她讲述金秋的故事……
  总之,只要是具备“金秋”特点的农作物、景物等,它们身上都带着金秋的踪影,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
  这风姿绰约、果实累累的金秋,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心欣赏,用笔画下来,用相机拍下来,用文字记下来——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农民伯伯、老师。
  【点评: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观看秋色、倾听秋声、品尝秋实、体验秋的韵味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精彩回放,欣赏金秋的果实
  1.各人准备好自己观察到的金秋的材料。哪些资料在交流时要向同学作重点介绍的,要仔细整理。
  2.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点评:在这一环节设计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成功中增加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学习收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合作。】
  五、留住金秋的姿容,感受受金秋的喜悦
  1.与同学一起出一期板报或办一份手抄报,给板报或手抄报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板报或手抄报要尽量反映金秋的特色。
  2.举办一次“秋韵、秋姿”摄影作品展。
  3.学唱赞美金秋的歌曲——《九月里九重阳》。
  4.写一篇关于金秋的习作。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学生都喜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更增进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实话实说,展示活动过程
  1.在活动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2.每人都有重点探究的事物,你是如何进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的?请把你探究的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派代表在全班说一说。
  3.在活动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是通过哪些途径解决的?
  4.小结活动的收获。
  【点评:学习要注重过程。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理性的知识,那些隐性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让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学习乃至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要百折不挠地对待这些困难与挫折,让学生获得人生经验的体验。】
  七、妙笔生花,品味金秋的成果
  1.小组内把自己的习作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每组评选一篇习作在全班交流。
  2.班级评选前十名发“金秋奖”。
  3.特别优秀的习作将向《小学生创新作文》投稿。
  【点评:通过“读”、“评”、“奖”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但享受了视觉的愉悦,同时还获得了表达的启示,并且积累、内化了语言,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本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习字、词、句、段、篇,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同时要与其他学习内容相结合。本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语文课程与观察大自然紧密结合,互相融合,引导学生用眼看一看,手摸一摸,用口尝一尝,动笔写一写。在这些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书本知识。
  2.学习方式多项融通
  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设计中,就有提出问题、观察大自然、口头或书面表达、收集资料、专题交流、办手抄报、举行摄影展等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3.织形式多样组合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有师生的共同探讨,有小组的共同讨论,有全班的合作交流。在这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互相启发,获得启迪,人人都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凤》(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压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a”。但是近年
设计理念    1.渲染情境氛围,强化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诵读感悟,深化体会春联之美。  3.启导自主探究,优化语言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导读课文,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  2.诵读感悟文中的五副春联。能熟读成诵。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深化了解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激趣入境  1.张贴四副春联:看到这些春联,你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及其四声。  2.准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ng的四声。  3.正确书写ang、eng、ing、ong。    教学流程    一、“悟空”陪我入课堂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拼音王国中去结识新朋友。韵母王国的最后四位成员忙着要和小朋友见面呢!板书:13 ang、eng、ing、ong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这么喜欢学拼音,连齐天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戏曲剧种,是河北梆子等梆子声腔的鼻祖,对北京、安徽、浙江等地区的梆子声腔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地方戏曲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未更名,仍然采用“秦腔”的传统叫法。为了传播秦腔的传统文化,对秦腔的历史发展进行简述,杨云峰编著了《秦腔故事》一书,以新媒体融合出版的方式将秦腔文化以故事的形势带给读者,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了解秦腔的发展和基本知识。笔者在做20
《烟火漫卷》是迟子建继《群山之巅》后又一力作。形色各异之人,被搁置于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都市哈尔滨,于命运罗网的沉浮中挣扎,以人性之温情,于“烟火漫卷”处迸发出勃勃生机。“烟火”是该书的文眼所在,迟子建在“俗”的描写中点染着“雅”,独添动人韵味;归根结底,涌动于平凡人物心底的炙热真情,才能使世间迸发光芒万丈的耀眼烟火。笔者在开展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gxun-chxbc201802)
教育之现实既奢华又纷乱,不仅如此,现实还具有强大的携裹能量与向心吸引,心为形役,从不停歇,无休无止……在这样一种滚筒式的教育转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处于“外在”的“碾压”之下,似乎我们自己内心的营建与珍重,都是虚无缥缈与不切实际的事情。学校、家庭“一心向外”编辑出了无尽焦灼与多少茫然。我们常常关注“状元”,但“状元”之外,为数不算少的辗转无措与彷徨无奈,似乎就少有体察了(其实,“状元”也有辗转无措与彷
和董旭午老师在同一个城市教书,因此有机会多次观摩他的示范课,对于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自然感触颇多。概而言之,其基本理念为:字词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品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总之,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过上
什么叫真语文?为什么当下要提出真语文理念?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精神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为此,2012年岁末我们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起了真语文大讨论活动,即把十八大精神实实在在地贯彻到语文课堂中去:要把握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紧扣语文教学基本规律;要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在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一些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进入我们的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行为,也是语文新课标带给作文教学的最显著突破。它不仅指作文题目的开放,文体的开放,还包括写作时间、空间的开放,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作文批改的多元化等。实践证明,开放式作文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不
[教学要求]    1.探究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2.了解云雾的特点,感受云雾的景色美。  3.反复吟诵,进入角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范读(激发情兴)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清代一位学者对庐山云雾赞叹道——(师生其诵)“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教师作示范读)  [评: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