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开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有些年了,总体感觉,这些评价,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因为每名学生都受到全班其他同学的独立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过,这些评价之后的等级,高校一方在录取时,是不是考虑到呢?或者说,高校一方录取时,如何能确信这些等级都是客观公正的呢?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基于下面的因素:
从现实层面看,当师生都清楚这些评价等级能够影响到学生高校录取时,教师可能都会作出有意无意的暗示;而学生之间,也可能会达到“双赢”的默契,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就是,大家取一个中庸值,既不给你最高等级A,也不给你最低等级D。高中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面对这样的结果,高校一方在录取时,也只能是一味地被动认可与接受,或不予参考。学生在前往高校报名之前,高校对他们是没有任何直接接触的,因此,综合素质考核表中的A、B、C、D四个等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字母而已。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个人认为,引入第三方人员与机制也许能够行之有效,但操作层面的难度是较大的,所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只考核能够提供原始证件的那些项目是不是更直接一些,也更可靠一些呢?当然,从根本上说,还必须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而这又是题外话了。
从现实层面看,当师生都清楚这些评价等级能够影响到学生高校录取时,教师可能都会作出有意无意的暗示;而学生之间,也可能会达到“双赢”的默契,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就是,大家取一个中庸值,既不给你最高等级A,也不给你最低等级D。高中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面对这样的结果,高校一方在录取时,也只能是一味地被动认可与接受,或不予参考。学生在前往高校报名之前,高校对他们是没有任何直接接触的,因此,综合素质考核表中的A、B、C、D四个等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字母而已。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个人认为,引入第三方人员与机制也许能够行之有效,但操作层面的难度是较大的,所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只考核能够提供原始证件的那些项目是不是更直接一些,也更可靠一些呢?当然,从根本上说,还必须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而这又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