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试图从人本主义视角,探析语文体验式学习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语文体验式学习 基本策略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发扬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精神;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观,主张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单纯灌输知识,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认为学习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教师是学习促进者。具体而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潜能。马斯洛认为人与生俱来一种学习的潜能,这种积极向善的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核心,也是达成自我实现的根本。开发潜能,完善人性和人格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之一。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理念。人本主义学者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求,同时将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整合起来。
(三)教学设想。人本主义学者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四)师生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习中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首先,教师应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其次,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各个方面,尊重他们的经验,理解他们的内心,相信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潜能。
二、语文体验式学习
语文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观察体验、交流反思、抽象概括以及行动应用,以获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机会。其特征包括:情境性、行动性、主体性、反思性、感悟性。语文体验学习的实施关键:一要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二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性;三要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方法与策略
(一)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体验生活,关注生命。人本主义强调的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正是要将语文学习和个人生命的成长融为一体,在不断的体验中将客体的知识与学生主体鲜活的经验融为一体,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融入主体生命色彩的学习,才是生动的、活泼的;只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原创的。
2.寓教于乐,形式多样。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一些枯燥的语言知识,而要将其包含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体会求知的乐趣。语文体验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纷呈,寓教于乐,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合二为一。
3.全面发展,关注个体。语文学习不单是对语文知识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语文课程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主要寓于学生体验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过程中,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且这种体验学习需以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基础,万万不可往一个模子里套。
(二)为体验创设开放自由的空间。语文体验式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学习系统。教师要按照“先体后导,先悟后议”的基本原则,灵活安排操作程序,营造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氛围,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在体验中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三)为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教师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以便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即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宜的评价。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促进体验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错误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对学生的好奇心多一点培养爱护。其次,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增进体验情感。语文体验式学习也是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单元,教师以诚相待,学生才能袒露心声,发现问题,擦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提高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相信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3.周春波.谈语文课程的体验式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8.19.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语文体验式学习 基本策略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发扬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精神;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观,主张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单纯灌输知识,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认为学习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教师是学习促进者。具体而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潜能。马斯洛认为人与生俱来一种学习的潜能,这种积极向善的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核心,也是达成自我实现的根本。开发潜能,完善人性和人格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之一。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理念。人本主义学者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求,同时将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整合起来。
(三)教学设想。人本主义学者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四)师生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习中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首先,教师应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其次,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各个方面,尊重他们的经验,理解他们的内心,相信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潜能。
二、语文体验式学习
语文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观察体验、交流反思、抽象概括以及行动应用,以获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机会。其特征包括:情境性、行动性、主体性、反思性、感悟性。语文体验学习的实施关键:一要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二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性;三要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方法与策略
(一)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体验生活,关注生命。人本主义强调的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正是要将语文学习和个人生命的成长融为一体,在不断的体验中将客体的知识与学生主体鲜活的经验融为一体,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融入主体生命色彩的学习,才是生动的、活泼的;只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原创的。
2.寓教于乐,形式多样。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一些枯燥的语言知识,而要将其包含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体会求知的乐趣。语文体验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纷呈,寓教于乐,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合二为一。
3.全面发展,关注个体。语文学习不单是对语文知识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语文课程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主要寓于学生体验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过程中,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且这种体验学习需以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基础,万万不可往一个模子里套。
(二)为体验创设开放自由的空间。语文体验式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学习系统。教师要按照“先体后导,先悟后议”的基本原则,灵活安排操作程序,营造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氛围,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在体验中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三)为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教师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以便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即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宜的评价。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促进体验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错误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对学生的好奇心多一点培养爱护。其次,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增进体验情感。语文体验式学习也是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单元,教师以诚相待,学生才能袒露心声,发现问题,擦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提高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相信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3.周春波.谈语文课程的体验式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