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语文体验式学习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h6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试图从人本主义视角,探析语文体验式学习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语文体验式学习 基本策略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发扬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精神;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观,主张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单纯灌输知识,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认为学习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教师是学习促进者。具体而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潜能。马斯洛认为人与生俱来一种学习的潜能,这种积极向善的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核心,也是达成自我实现的根本。开发潜能,完善人性和人格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之一。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理念。人本主义学者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求,同时将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整合起来。
  (三)教学设想。人本主义学者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四)师生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习中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首先,教师应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其次,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各个方面,尊重他们的经验,理解他们的内心,相信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潜能。
  
  二、语文体验式学习
  
  语文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观察体验、交流反思、抽象概括以及行动应用,以获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机会。其特征包括:情境性、行动性、主体性、反思性、感悟性。语文体验学习的实施关键:一要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二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性;三要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方法与策略
  
  (一)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体验生活,关注生命。人本主义强调的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正是要将语文学习和个人生命的成长融为一体,在不断的体验中将客体的知识与学生主体鲜活的经验融为一体,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融入主体生命色彩的学习,才是生动的、活泼的;只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原创的。
  2.寓教于乐,形式多样。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一些枯燥的语言知识,而要将其包含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体会求知的乐趣。语文体验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纷呈,寓教于乐,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合二为一。
  3.全面发展,关注个体。语文学习不单是对语文知识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语文课程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主要寓于学生体验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过程中,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且这种体验学习需以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基础,万万不可往一个模子里套。
  (二)为体验创设开放自由的空间。语文体验式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学习系统。教师要按照“先体后导,先悟后议”的基本原则,灵活安排操作程序,营造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氛围,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在体验中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三)为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教师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以便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即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宜的评价。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促进体验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错误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对学生的好奇心多一点培养爱护。其次,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增进体验情感。语文体验式学习也是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单元,教师以诚相待,学生才能袒露心声,发现问题,擦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提高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相信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3.周春波.谈语文课程的体验式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8.19.
其他文献
有许多听惯听熟了的话,若是再细细咀嚼一番,仍然会感到十分有趣。例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话,就可以有很多联想。  很久之前,我也曾分析过这句话,现在想到了新的含义,所以再拿出来说说。  癞蛤蟆,在这句话中,自然是代表低的一方,而天鹅肉,则是高的一方。癞蛤蟆不自量力,想以低就高,当然没有成功的可能,于是,结果可想而知,很难有“癞蛤蟆终于快乐地吃到了天鹅肉”的结局。一定是以悲剧收场。  所以,自己
期刊
蟋蟀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青草香,炊烟在天空中书写了一串长长的问候.每当此时,我总爱和弟弟踮着脚尖趴在农村老家顶楼的栏杆上看风景.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逶迤连绵,村口的
期刊
纵观大雅宝胡同甲2号,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居住的多为美术界知名人士,其交游圈子都比较广,因此常常有不少文艺界名人进进出出.除了校长徐悲鸿外,像齐白石、吴作人、萧淑芳、吴
期刊
“体育、艺术2+1项目”(简称“2+1项目”)是教育部为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而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
用基础比率预测,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是一个特别靠谱的决策方法。  希斯兄弟在《决断》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特别能说明问题。  1998年,美国有个年轻人叫布莱恩,得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叫“骨质增生异常综合征”。他的骨髓的造血功能出了严重的问题,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非常少。如果布莱恩不采取治疗措施,他还有五六年的存活时间,并且能在这段时间内正常生活。但是五六年时间一到,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不治身亡。
期刊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地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
母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歌咏对象.从《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小儿语》中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在诗歌中,
期刊
每次搬家rn都留下了“较量”中结成的友谊rn1950年的4月份,因为父亲被派到中央美术学院任职,我们家再次搬家,这回住进了美院宿舍——大雅宝胡同甲2号.rn之后,我们又因各种原
期刊
大雅宝既是一个艺界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培养地,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有不少在以后的人生中都选择了艺术这条路.rn李可染之子李小可、李苦禅之子李燕、黄永玉之子黄黑蛮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