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旅行类别的书在整体的纸质出版类别里面算是异军突起,表现尤为抢眼,在整体出版市场萎靡的情况下,这是难得一见的,《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之前出版的一本书,在这一版本里面,内容进行了50%的更新,很多是2009-2011年年底的作品,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初版整体的状况不是很好,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因为这本书的文本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个自信的判断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这本书的信息量极大,作者在旅行途中,或回忆,或观察,或思考,能给出不去的人带来极大的现场感,这是旅游类型的书的基本属性;2.书本身的语言很有趣,符合现在的阅读趋势,那就是“轻阅读”,现在的很多读者,看书是一种消遣,读者不再需要知识上的补充,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放松,这本书做到了信息和放松的完美结合;3.切入点,这本书的切入点和简·莫里斯的《的里亚斯特》和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有点类似,共同点是他们的情怀,都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不同点是作者是东方人。更多东方的元素加进去,诚如作者所言:
“我老记起我第一次出国是去德国,在汉堡下飞机,当时第一印象就是那外国就是有外国人呢!它那儿有许多外国人站在下面聊天,然后第一次看见这是一个别人地方的时候,那种不适应感,我还记忆特别深刻。这些年(十多年就是)在外面玩,我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别人的地方那些人生活的很潇洒,咱们生活的很艰难,这个是特别明显的。不是跟你说是受了什么委屈,而是跟生活有关,人家会精心照料自己的生活——一个小村子,村民会把小村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小户人家,他们对生活的那种细节的在意,时时刻刻都要美,要自己舒服,要有一定的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今儿要发稿就赶紧写,很是崩溃。有一年去了九寨沟,然后去了以后一看就跟公主坟地铁站一样,停留在路边的大卡车就往里装人,实际上在加拿大,像九寨沟那么美的地方到处都是,省级公园,到那公园里面门口停着两辆车,可能整个,公园里只有四个人在那徒步,就这种自然条件,其实上帝特别宽待别人,而对我们特别苛刻,这种感觉特别深刻,出国一趟看到就是这些,然后你就会特别别扭,从心里特别别扭,当然这本书有一个强烈的指向,叫《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这种对外面世界的想象,是人们出去旅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为旅行者,苗炜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在外面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感受,通过这本书的文字表述,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外面的世界。
旅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欣赏的角度和重点,囿于时间、金钱和本身的经验,会在相同的地点,得到不同的感受,这点是确认无疑的,具体到这本书,苗炜关注的更多点是深入到旅游目的地的时光之外,他会就某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以及在这之外的另外的经度和纬度来描绘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深度游,“到此一游”在《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里面是找不见的。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里面的“花花世界”是终点,“让我”是一种旅行的态度,在花花世界面前,让我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和现实的一种直接对抗,也是对现实糟糕的一种宣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愉快,各种粗糙和非理性,使得我们自己所在的现实充满荒诞,这本书同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和理解。
苗炜的主业是媒体人,副业是写字。在这本书里面,除了世界各地,他对文字的迷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看点。就像他所说的:“咱是崇洋媚外,没事写点儿法国,你看我连美国我都不怎么写,太庸俗,我写点儿德国、法国、意大利,我对欧洲特别有感情,这个是因为从小看的书,更多的是,喜欢看那种欧洲来的文化影响.然后对这些不是那么喜欢。其实我有时候挺想写清楚那种复杂的感受,比如说,我2011年12月份刚去印度,其实去印度之前,大家对印度的想象都是那几种——穷、脏,老想跟中国比又不如咱中国……本来你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有钱了,轩尼诗一半的销量都在中国,然后请记者们一起去玩,就这些东西实际上是特别难写的,你没法儿写。因为你第一,对印度文化我特尊重,但是我又不懂,一点了解的兴趣都没有,就是不懂,那你怎么去写呢?其实在旅行之中,难就难在没法处理,相对来说,写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这都太好写了,因为它那个文化跟文明,你只要表达敬仰就是了。
坦诚的态度,有趣的文字和另一种视角构成了这本书。它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之前出版的一本书,在这一版本里面,内容进行了50%的更新,很多是2009-2011年年底的作品,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初版整体的状况不是很好,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因为这本书的文本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个自信的判断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这本书的信息量极大,作者在旅行途中,或回忆,或观察,或思考,能给出不去的人带来极大的现场感,这是旅游类型的书的基本属性;2.书本身的语言很有趣,符合现在的阅读趋势,那就是“轻阅读”,现在的很多读者,看书是一种消遣,读者不再需要知识上的补充,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放松,这本书做到了信息和放松的完美结合;3.切入点,这本书的切入点和简·莫里斯的《的里亚斯特》和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有点类似,共同点是他们的情怀,都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不同点是作者是东方人。更多东方的元素加进去,诚如作者所言:
“我老记起我第一次出国是去德国,在汉堡下飞机,当时第一印象就是那外国就是有外国人呢!它那儿有许多外国人站在下面聊天,然后第一次看见这是一个别人地方的时候,那种不适应感,我还记忆特别深刻。这些年(十多年就是)在外面玩,我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别人的地方那些人生活的很潇洒,咱们生活的很艰难,这个是特别明显的。不是跟你说是受了什么委屈,而是跟生活有关,人家会精心照料自己的生活——一个小村子,村民会把小村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小户人家,他们对生活的那种细节的在意,时时刻刻都要美,要自己舒服,要有一定的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今儿要发稿就赶紧写,很是崩溃。有一年去了九寨沟,然后去了以后一看就跟公主坟地铁站一样,停留在路边的大卡车就往里装人,实际上在加拿大,像九寨沟那么美的地方到处都是,省级公园,到那公园里面门口停着两辆车,可能整个,公园里只有四个人在那徒步,就这种自然条件,其实上帝特别宽待别人,而对我们特别苛刻,这种感觉特别深刻,出国一趟看到就是这些,然后你就会特别别扭,从心里特别别扭,当然这本书有一个强烈的指向,叫《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这种对外面世界的想象,是人们出去旅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为旅行者,苗炜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在外面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感受,通过这本书的文字表述,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外面的世界。
旅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欣赏的角度和重点,囿于时间、金钱和本身的经验,会在相同的地点,得到不同的感受,这点是确认无疑的,具体到这本书,苗炜关注的更多点是深入到旅游目的地的时光之外,他会就某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以及在这之外的另外的经度和纬度来描绘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深度游,“到此一游”在《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里面是找不见的。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里面的“花花世界”是终点,“让我”是一种旅行的态度,在花花世界面前,让我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和现实的一种直接对抗,也是对现实糟糕的一种宣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愉快,各种粗糙和非理性,使得我们自己所在的现实充满荒诞,这本书同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和理解。
苗炜的主业是媒体人,副业是写字。在这本书里面,除了世界各地,他对文字的迷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看点。就像他所说的:“咱是崇洋媚外,没事写点儿法国,你看我连美国我都不怎么写,太庸俗,我写点儿德国、法国、意大利,我对欧洲特别有感情,这个是因为从小看的书,更多的是,喜欢看那种欧洲来的文化影响.然后对这些不是那么喜欢。其实我有时候挺想写清楚那种复杂的感受,比如说,我2011年12月份刚去印度,其实去印度之前,大家对印度的想象都是那几种——穷、脏,老想跟中国比又不如咱中国……本来你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有钱了,轩尼诗一半的销量都在中国,然后请记者们一起去玩,就这些东西实际上是特别难写的,你没法儿写。因为你第一,对印度文化我特尊重,但是我又不懂,一点了解的兴趣都没有,就是不懂,那你怎么去写呢?其实在旅行之中,难就难在没法处理,相对来说,写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这都太好写了,因为它那个文化跟文明,你只要表达敬仰就是了。
坦诚的态度,有趣的文字和另一种视角构成了这本书。它充满奇迹,充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