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堂渗透本土音乐的实践与分析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本土文化一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发扬本土音乐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严重影响,其中也包括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尤其是地方本土音乐文化,以福州方言表演为特征的本土音乐为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岌岌可危,未来的文化传承道路渺茫。因此,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提倡保护本土文化,传承并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加深对本土音乐的研究,编排本校音乐教材
  福州的本土音乐以闽剧最为著名,也有“福州戏”“福清戏”之称,是用福州话进行演唱和念白的福建地方戏曲。闽剧源于明末,在历经4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种。因此在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的情况下,可以将贴近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音乐引入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与现有音乐教材相结合,将相关音乐进行有机整合,并编排出具有本土音乐的音乐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从教材的大纲、目录到章节,以及每一个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要与现有音乐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本土音乐历史背景,曲谱的分析、演唱,课堂思考、考核方式等都要编排到教材中,教材的编排与整合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与意义,并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进行本校本土音乐教学教材编排时,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目标中相似的本土音乐进行有机整合与编排。比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醇厚的中原韵》,我们可以将其与本土音乐中与其曲风相近的本土闽剧的曲牌《大补缸》作为补充欣赏材料。《大补缸》是经常能在福州本地的丧事仪式上听到的曲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大补缸》是会产生熟悉感。这种通过亲身感受进行思考与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对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更直观且深刻的印象。
  教材的编排还可以将经典曲目与经典的本土音乐相结合。比如在创编教材时需要对原有教材中《京剧》这一鉴赏单元进行保留,并将闽剧经典剧目《贬官记》中的丑角片段作为补充材料。闽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锣鼓经以及京剧唱腔,而在教材所给出的闽剧片段中,将锣鼓经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所选的闽剧片段发挥得极其精彩,这也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对闽剧的学习兴趣。
  本土音乐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也是音乐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堂的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听”“说”“唱”“动”四个方面,而福州本土音乐的“听”“说”“唱”都离不开对福州方言的使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时,应该将“听”“说”“唱”“动”这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
  第一,“听”。“听”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将“听”的时间内容完成好,才能順利进行其他环节。例如,教师要开展福州民谣鉴赏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本地民谣”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家长、亲戚以及朋友等人,用录音设备或手机将收集到的福州民谣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还可以请同学们交换搜集到的民谣,互相欣赏并选出自己喜欢的福州民谣。
  第二,“说”。引导学生学习福州方言时,可以先从比较有特色的、易学的童谣或闽剧片段中学习。其中闽剧传统剧目《墦间祭》中齐人的一段经典道白“……到老食屎记千年,草索牵你落汤(下热水里)你不前,咬粽死没解……”可以作为学生们学习本土方言的经典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方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方言与古汉语之间的关系,并点明方言在本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三,“唱”。“唱”是要在“听”和“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定要经过“唱”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跟着视频学唱,熟练之后可以进行全班齐唱,对学习较快、成果较为优秀的个别学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独唱。这样的学习过程下来,既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感受与体验。
  第四,“动”。音乐实践中的“动”就是指学习本土乐器。例如让学生学习福州本土锣鼓乐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乐器的展示与示范,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跃跃欲试的同学上前尝试,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音乐鉴赏于乐器进行有机结合。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的本土化与多元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本土化的概念,学习并了解更多本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把握音乐的多元性,让本土音乐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中学生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逐步成长过渡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如何在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外界对中学生干扰因素不断增多的环境下,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相关领域工作重点之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共识。幼儿园作为最基础的学段,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责任也是使命。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与课程实践中,我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编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例,通过对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形式的丰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阐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点、方法、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以组织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要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贯彻并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游戲,渗透技能传授、激发幼儿听讲兴趣、促进幼儿对绘画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阐述两方面内容:一是技能传授的原则:“情景服务于技能”“花样决定于难度”,诠释了情景围绕技能的要求而设计,为利于幼儿习得而变化。二是教学流程的要点:从“过程游戏化、语言形象化、方式多样化”等几方面介绍情景绘画游戏的实施途径。  一、问题提出  技能技巧是孩子绘画表达的必要准备,也一直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难点。
小学数学新课标将数感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算盘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工具,能够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新增算盘,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算盘这一传统的计算工具,还要通过算盘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紧密相连的,共同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向着有助于自我实现与国家建设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整合框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意义  增强课程的整体性
六年级语文,尤其阅读方面已经开始慢慢向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的方面考查靠拢了。一味地用教小学低学段的方式来读文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适应考试了。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最有利的方式,通过六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可以反映出许多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  比如,考试中不能细致地审题,不能看到题与题之间存在的联系,不会抓文中和问题中的关键信息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教
【摘 要】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常常让教师觉得很困惑,因此需要有合适的阅读策略来应对,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低年段;阅读;策略  如何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我遵循“我做——我们做——你做”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将這个过程类比为“制作一份阅读营养餐”,并了几个小道具。将一大两小三个碗贴上标签。大碗:营养早餐 小碗:文字(或我读) 小碗
【摘要】在我国核心素养教育落实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3-0100-02  Establish the Stude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通过多维度、有针对性地观察,能确切帮助教师找出课堂教学的得失,帮助其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课堂观察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助于教师提升素质,完善自我。  一、课堂观察帮助教师找出课堂教学的得失  在我们的实践中,一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现以一位教师在短时间所上的两节课为例,说明课堂观察对诊断课堂的作用。在一次市级观摩课中,靳老师讲的是《陈太丘与友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