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本土文化一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发扬本土音乐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严重影响,其中也包括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尤其是地方本土音乐文化,以福州方言表演为特征的本土音乐为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岌岌可危,未来的文化传承道路渺茫。因此,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提倡保护本土文化,传承并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加深对本土音乐的研究,编排本校音乐教材
福州的本土音乐以闽剧最为著名,也有“福州戏”“福清戏”之称,是用福州话进行演唱和念白的福建地方戏曲。闽剧源于明末,在历经4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种。因此在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的情况下,可以将贴近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音乐引入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与现有音乐教材相结合,将相关音乐进行有机整合,并编排出具有本土音乐的音乐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从教材的大纲、目录到章节,以及每一个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要与现有音乐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本土音乐历史背景,曲谱的分析、演唱,课堂思考、考核方式等都要编排到教材中,教材的编排与整合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与意义,并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进行本校本土音乐教学教材编排时,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目标中相似的本土音乐进行有机整合与编排。比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醇厚的中原韵》,我们可以将其与本土音乐中与其曲风相近的本土闽剧的曲牌《大补缸》作为补充欣赏材料。《大补缸》是经常能在福州本地的丧事仪式上听到的曲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大补缸》是会产生熟悉感。这种通过亲身感受进行思考与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对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更直观且深刻的印象。
教材的编排还可以将经典曲目与经典的本土音乐相结合。比如在创编教材时需要对原有教材中《京剧》这一鉴赏单元进行保留,并将闽剧经典剧目《贬官记》中的丑角片段作为补充材料。闽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锣鼓经以及京剧唱腔,而在教材所给出的闽剧片段中,将锣鼓经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所选的闽剧片段发挥得极其精彩,这也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对闽剧的学习兴趣。
本土音乐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也是音乐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堂的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听”“说”“唱”“动”四个方面,而福州本土音乐的“听”“说”“唱”都离不开对福州方言的使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时,应该将“听”“说”“唱”“动”这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
第一,“听”。“听”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将“听”的时间内容完成好,才能順利进行其他环节。例如,教师要开展福州民谣鉴赏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本地民谣”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家长、亲戚以及朋友等人,用录音设备或手机将收集到的福州民谣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还可以请同学们交换搜集到的民谣,互相欣赏并选出自己喜欢的福州民谣。
第二,“说”。引导学生学习福州方言时,可以先从比较有特色的、易学的童谣或闽剧片段中学习。其中闽剧传统剧目《墦间祭》中齐人的一段经典道白“……到老食屎记千年,草索牵你落汤(下热水里)你不前,咬粽死没解……”可以作为学生们学习本土方言的经典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方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方言与古汉语之间的关系,并点明方言在本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三,“唱”。“唱”是要在“听”和“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定要经过“唱”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跟着视频学唱,熟练之后可以进行全班齐唱,对学习较快、成果较为优秀的个别学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独唱。这样的学习过程下来,既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感受与体验。
第四,“动”。音乐实践中的“动”就是指学习本土乐器。例如让学生学习福州本土锣鼓乐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乐器的展示与示范,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跃跃欲试的同学上前尝试,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音乐鉴赏于乐器进行有机结合。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的本土化与多元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本土化的概念,学习并了解更多本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把握音乐的多元性,让本土音乐大放异彩。
发扬本土音乐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严重影响,其中也包括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尤其是地方本土音乐文化,以福州方言表演为特征的本土音乐为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岌岌可危,未来的文化传承道路渺茫。因此,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提倡保护本土文化,传承并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加深对本土音乐的研究,编排本校音乐教材
福州的本土音乐以闽剧最为著名,也有“福州戏”“福清戏”之称,是用福州话进行演唱和念白的福建地方戏曲。闽剧源于明末,在历经4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种。因此在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的情况下,可以将贴近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音乐引入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与现有音乐教材相结合,将相关音乐进行有机整合,并编排出具有本土音乐的音乐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从教材的大纲、目录到章节,以及每一个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要与现有音乐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本土音乐历史背景,曲谱的分析、演唱,课堂思考、考核方式等都要编排到教材中,教材的编排与整合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与意义,并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进行本校本土音乐教学教材编排时,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目标中相似的本土音乐进行有机整合与编排。比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醇厚的中原韵》,我们可以将其与本土音乐中与其曲风相近的本土闽剧的曲牌《大补缸》作为补充欣赏材料。《大补缸》是经常能在福州本地的丧事仪式上听到的曲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大补缸》是会产生熟悉感。这种通过亲身感受进行思考与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对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更直观且深刻的印象。
教材的编排还可以将经典曲目与经典的本土音乐相结合。比如在创编教材时需要对原有教材中《京剧》这一鉴赏单元进行保留,并将闽剧经典剧目《贬官记》中的丑角片段作为补充材料。闽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锣鼓经以及京剧唱腔,而在教材所给出的闽剧片段中,将锣鼓经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所选的闽剧片段发挥得极其精彩,这也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对闽剧的学习兴趣。
本土音乐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也是音乐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堂的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听”“说”“唱”“动”四个方面,而福州本土音乐的“听”“说”“唱”都离不开对福州方言的使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时,应该将“听”“说”“唱”“动”这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
第一,“听”。“听”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将“听”的时间内容完成好,才能順利进行其他环节。例如,教师要开展福州民谣鉴赏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本地民谣”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家长、亲戚以及朋友等人,用录音设备或手机将收集到的福州民谣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还可以请同学们交换搜集到的民谣,互相欣赏并选出自己喜欢的福州民谣。
第二,“说”。引导学生学习福州方言时,可以先从比较有特色的、易学的童谣或闽剧片段中学习。其中闽剧传统剧目《墦间祭》中齐人的一段经典道白“……到老食屎记千年,草索牵你落汤(下热水里)你不前,咬粽死没解……”可以作为学生们学习本土方言的经典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方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方言与古汉语之间的关系,并点明方言在本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三,“唱”。“唱”是要在“听”和“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定要经过“唱”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跟着视频学唱,熟练之后可以进行全班齐唱,对学习较快、成果较为优秀的个别学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独唱。这样的学习过程下来,既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感受与体验。
第四,“动”。音乐实践中的“动”就是指学习本土乐器。例如让学生学习福州本土锣鼓乐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乐器的展示与示范,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跃跃欲试的同学上前尝试,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音乐鉴赏于乐器进行有机结合。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的本土化与多元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本土化的概念,学习并了解更多本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把握音乐的多元性,让本土音乐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