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手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y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手法又可以称为“修辞格”,是指为增强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中的表达技巧的集合,是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的必考知识点。下面,笔者就谈谈古诗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手法,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一、借代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在表达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助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或人予以替代,被替代的人或物为“本体”,替代者为“借体”,本体通常不显露,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使语言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如“巾帼”“须眉”“丝竹”“烽烟”“阡陌”“朱门”“红颜”“布衣”“桑麻”等,常在古诗文中出现,用来借代。具体来说,借代有以下几类:
  (1)借“特征”代“本体”。即借助事物或人的某个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或人。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这个词源自我国古代平民的衣着。我国古代衣冠制度严格,不同等级的人要穿不同样式的衣服,平民百姓只能穿没有染过的白色的麻棉织品。所以“白丁”的本义为“没有功名的人”,在这里指代“没有学问的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为人老后,头发会由白转黄,所以借“黄发”代指“老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借“垂髫”代指“小孩”。
  (2)借“简单”代“繁复”。在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作者常常使用借代的手法。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诗人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黄”代“黄狗”,“苍”代“苍鹰”,写出了少年人的豪放之气。
  (3)借“具体”代“抽象”,即借助某一具体的事物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例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原为“兵器”,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代指“战争”。
  二、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是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梨花喻冬雪,描绘出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见到大雪后的惊喜之情。
  又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既形象贴切地描摹出了秋雨“连绵而细密”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人物凄苦的心境。
  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动的月光”比作“闪耀的金子”,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比作“静静沉在水中的碧玉”,形象地写出了“月圆水清”的景象。
  三、夸张
  夸张,即运用合理的想象与联想,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功能、程度等进行有目的的夸大或缩小,以达到突出事物本质、渲染气氛、增强语势、引发共鸣的目的。这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来峰塔高耸入云的气势;《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夸张的笔墨突出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诗人久盼音讯而不至的迫切心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助夸张手法,以“斗十千”“直万钱”描绘了宴会隆重而盛大的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为后面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作了铺垫。
  又如,《木兰诗》多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令下达之频繁和催促之急,暗示战事迫在眉睫;“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和报国的心急,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万里”为虚数,强调征程之遥远,“若飞”夸大行军速度之快,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骑马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木兰的功劳之大和得到的赏赐之多。
  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此诗描写富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突出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出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使用夸张的手法写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边域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如斗大的石头居然都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石乱走”展现了环境的险恶。
  除了以上三种修辞手法之外,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拟人、对比、设问、顶真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反复诵读古诗文,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以更好地领会和鉴赏古诗文。
其他文献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是破解数学问题的重要法宝,在求解三角形问题时,同学们若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数学思想,则可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效率,下面对求解三角形问题中常用的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等举例予以说明,以期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解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  在求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由于题目给定的约束条件较少或图形位置的变化,使同一问题存在多种情况,因此,
期刊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韩信点兵便是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一,韩信点兵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奥秘?中国剩余定理对现代又有何启示呢?  韩信点兵的奥秘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率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两军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于是,韩信整顿兵马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时,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于是韩
期刊
感叹句是用以表示人的喜悅、愤怒、哀伤、赞扬、惊讶、厌恶、恐惧等强烈情感的句式,一般由how或wbat引导,句末常用感叹号,是初中英语重要的语法知识点之一,也是中考英语的一大命题热点。对此,笔者对常见的初中英语感叹句考查热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同学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考查热点之一:感叹句中感叹词的准确选用
期刊
“七夕节”指的是农历七月的第七个夜晚。这个节日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七夕的晚上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夜晚,同时也是为姑娘们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好机会。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尽管七夕节不如其它节日那般流行,但是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对节日背后的故事相当熟悉。  很久以前,有一个放牛娃名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度日。然而,哥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
期刊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和外国友人聊天当然離不开饮食啦,同学们有好多菜肴要推荐,但是只会说“yummy(好吃)”怎么办?!别着急,下面就跟着笔者一起学一学英文中都有哪些常见的表示食物口味的词语吧!
期刊
在今年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湖北省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万多名白衣战士逆向驰援,兄弟省市的人民群众鼎力相助,最终武汉胜、湖北胜、全国胜。但随之洪水在我国南方肆虐,湖北省、武汉市又成为了重灾区。从疫区到洪涝区,硬仗一场接着一场。面对凶猛的洪水,湖北省、武汉市精准施策、科学调度,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一起筑牢抗洪大堤,展现
期刊
My Mood
期刊
那一年我6岁,听话的妹妹萨利凯只有3岁。出于某种原因,我认为我们需要挣一些钱。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打工”做女佣。于是,我们去拜访邻居们,提出为他们打扫房子,开价25美分。  虽然我们的提议合情合理,但是却没有人愿意雇用我们。并且还有一位邻居打电话给我们的母亲,告诉她玛丽艾丽丝和萨莉凯所做的事情。我们推开后门走进自家厨房的时候,母亲刚刚挂上电话。“姑娘们,”母亲问道,“你们俩为什么告诉邻居们想给他们打
期刊
“伟大抗关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精辟揭示了抗关援朝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期刊
九岁的男孩将一把沙子从左手灌到右手,又从右手灌到左手,最后沙子从他的指缝间无声地泻下来。他的眼睛漠然地盯着海面上的一个红色浮标,除了鼻孔里偶尔吸溜几声,男孩对于他初次见到的大海不置一词。  “你怎么不说话?”工程师端详着儿子的脸,他说,“大海与你想象的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它并非像你们语文书上说的无边无际,知道吗,大海其实很像一只碗,一只巨大的碗,里面盛满了咸涩的液体。也有人把海洋比喻成荒原,只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