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手法又可以称为“修辞格”,是指为增强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中的表达技巧的集合,是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的必考知识点。下面,笔者就谈谈古诗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手法,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一、借代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在表达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助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或人予以替代,被替代的人或物为“本体”,替代者为“借体”,本体通常不显露,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使语言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如“巾帼”“须眉”“丝竹”“烽烟”“阡陌”“朱门”“红颜”“布衣”“桑麻”等,常在古诗文中出现,用来借代。具体来说,借代有以下几类:
(1)借“特征”代“本体”。即借助事物或人的某个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或人。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这个词源自我国古代平民的衣着。我国古代衣冠制度严格,不同等级的人要穿不同样式的衣服,平民百姓只能穿没有染过的白色的麻棉织品。所以“白丁”的本义为“没有功名的人”,在这里指代“没有学问的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为人老后,头发会由白转黄,所以借“黄发”代指“老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借“垂髫”代指“小孩”。
(2)借“简单”代“繁复”。在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作者常常使用借代的手法。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诗人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黄”代“黄狗”,“苍”代“苍鹰”,写出了少年人的豪放之气。
(3)借“具体”代“抽象”,即借助某一具体的事物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例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原为“兵器”,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代指“战争”。
二、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是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梨花喻冬雪,描绘出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见到大雪后的惊喜之情。
又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既形象贴切地描摹出了秋雨“连绵而细密”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人物凄苦的心境。
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动的月光”比作“闪耀的金子”,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比作“静静沉在水中的碧玉”,形象地写出了“月圆水清”的景象。
三、夸张
夸张,即运用合理的想象与联想,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功能、程度等进行有目的的夸大或缩小,以达到突出事物本质、渲染气氛、增强语势、引发共鸣的目的。这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来峰塔高耸入云的气势;《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夸张的笔墨突出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诗人久盼音讯而不至的迫切心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助夸张手法,以“斗十千”“直万钱”描绘了宴会隆重而盛大的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为后面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作了铺垫。
又如,《木兰诗》多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令下达之频繁和催促之急,暗示战事迫在眉睫;“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和报国的心急,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万里”为虚数,强调征程之遥远,“若飞”夸大行军速度之快,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骑马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木兰的功劳之大和得到的赏赐之多。
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此诗描写富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突出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出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使用夸张的手法写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边域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如斗大的石头居然都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石乱走”展现了环境的险恶。
除了以上三种修辞手法之外,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拟人、对比、设问、顶真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反复诵读古诗文,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以更好地领会和鉴赏古诗文。
一、借代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在表达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助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或人予以替代,被替代的人或物为“本体”,替代者为“借体”,本体通常不显露,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使语言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如“巾帼”“须眉”“丝竹”“烽烟”“阡陌”“朱门”“红颜”“布衣”“桑麻”等,常在古诗文中出现,用来借代。具体来说,借代有以下几类:
(1)借“特征”代“本体”。即借助事物或人的某个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或人。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这个词源自我国古代平民的衣着。我国古代衣冠制度严格,不同等级的人要穿不同样式的衣服,平民百姓只能穿没有染过的白色的麻棉织品。所以“白丁”的本义为“没有功名的人”,在这里指代“没有学问的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为人老后,头发会由白转黄,所以借“黄发”代指“老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借“垂髫”代指“小孩”。
(2)借“简单”代“繁复”。在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作者常常使用借代的手法。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诗人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黄”代“黄狗”,“苍”代“苍鹰”,写出了少年人的豪放之气。
(3)借“具体”代“抽象”,即借助某一具体的事物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例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原为“兵器”,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代指“战争”。
二、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是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梨花喻冬雪,描绘出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见到大雪后的惊喜之情。
又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既形象贴切地描摹出了秋雨“连绵而细密”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人物凄苦的心境。
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动的月光”比作“闪耀的金子”,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比作“静静沉在水中的碧玉”,形象地写出了“月圆水清”的景象。
三、夸张
夸张,即运用合理的想象与联想,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功能、程度等进行有目的的夸大或缩小,以达到突出事物本质、渲染气氛、增强语势、引发共鸣的目的。这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来峰塔高耸入云的气势;《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夸张的笔墨突出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诗人久盼音讯而不至的迫切心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助夸张手法,以“斗十千”“直万钱”描绘了宴会隆重而盛大的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为后面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作了铺垫。
又如,《木兰诗》多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令下达之频繁和催促之急,暗示战事迫在眉睫;“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和报国的心急,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万里”为虚数,强调征程之遥远,“若飞”夸大行军速度之快,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骑马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木兰的功劳之大和得到的赏赐之多。
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此诗描写富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突出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出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使用夸张的手法写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边域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如斗大的石头居然都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石乱走”展现了环境的险恶。
除了以上三种修辞手法之外,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拟人、对比、设问、顶真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反复诵读古诗文,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以更好地领会和鉴赏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