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陈运福先生,香港原居民,新界华侨联会荣誉会长、大埔船湾联村村公所荣誉会长、大埔少年警讯名誉会长、大埔船湾庙宇委员会荣誉会长,曾任大埔船湾散头角村村代表及多次帮助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大埔分院筹款等公益事蹟,还荣获特区政府颁授嘉许奖。
生活,对於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陈运福先生看来也是如此,他成长在日本佔领香港的非常时期,年幼丧父,母亲多病,仅六岁则开始放牛维生,後又漂洋过海,赴英国谋生……
当一切坎坷如风归去,他澹然地面对生活,以一颗包容、感恩的人,帮助那些与他同样遭遇着生活困境的人,力所能及地回馈着社会,希望以己之力,为身边的人带去一丝触及心窝的温暖,一抹发自内心的笑容。
童年生活 苦涩而凄惨
人的命运,总是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命运抗爭的陈运福先生也不例外,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香港,经历了那段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日治时期,从而生活中浸染了许多凄苦的因素。
陈运福先生祖籍深圳宝安,其祖先於三百多年前迁至香港,後一直定居於此。“我的祖辈一直生活於新界大埔,父亲是一位渔民,不捕鱼时期便种田维生。”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卻相对安定、平和,然而时局转变,使这个家庭蒙上不幸的阴影。1941年12月,日军攻破英国防线,香港沦陷,开始了长达三年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香港的日治时期,香港人生活得毫无尊严、人权,是一段包括陈运福先生在内的许多香港人不想回忆起的历史。当时的香港,经常有市民饿死,甚至盛传人吃人事件,街上常有皮包骨的棄尸;另一方面,日军滥杀无辜,可以在街上任意杀人,也可以随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劳役,因此许多港人被迫离港。这时,不幸也光顾了生活在新界的陈运福先生一家,“日本佔领香港时,我只有四岁,六岁时父亲外出被日军打死,使一家人的生活落入更艰难的困境。後来,妈妈身患重疾,无力一个人养活我、哥哥、姐姐及妹妹四人。”因年幼多病,又缺乏营养,陈运福先生的妹妹在父亲去世不久後亦追随而去,这样的变故使得本已濒临破碎的家庭,又增添一份悲伤和绝望。
虽然生活的步伐艰难,但生活仍然需要继续。因为没有钱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哥哥出门种田,年仅八岁的陈运福也开始帮人看牛、播种,年龄再大一点,大概十二岁的时候,便开始帮别人耕田、挑粪等,各种繁重的农活远远超出了他的体力及年龄,但他不在乎,只要能赚取微薄的收入,不被饿死街头,就咬着牙、硬着头皮去做。“我们那时从来不敢辞工,因为一辞工就没办法生活了,不像现在可以得到社会上各种的接济与福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和打拼。”
苦的日子,慢慢地捱,陈运福先生坚持着、抗爭着,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顽强拼搏 终得美好生活
十多岁时,陈运福先生曾被姨妈接过去生活,一边照顾姨夫起居,一边上学。“每天回来就做各种家务,服伺姨夫。”但由於毕竟不是自己的家,看到姨妈一家齐乐融融的样子,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要求出去打工养活自己。於是,小学还未毕业的他,便闯进了社会。
最开始,他在表哥的店里帮手,每天做着学徒的细碎工作,“天一亮便要早起去买菜煮汤,夜晚还要帮师傅们準备好洗澡水。”如此种种,他尽力尽责地做着份内的事,与师傅们相处愉快。一段时间内,他的勤快、诚实、灵活以及对客户的尊重,被表哥提拔为店面售货员,“这样一来,每天就不用那麽辛苦了,能拿到三十多元一个月。”生活慢慢有了起色,陈运福先生也越来越有信心地融入紧张而充实的每天。同时,他那勤快聪明的生意头脑,也被行业内的人口口相传,最後还为他提供了一份五十块钱月薪的工作。“三年後,待积累一定的资金,我便出来自己做生意,缝製衣服出售,並成了家。”
随後,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运福先生随乡亲来到英国谋生,专做厨房工作。众所周知的是,厨房工作十分繁重,既脏又累,幸好他太太一直默默地支持他,两人並肩作战,在困难的时候给他安慰,也让他明白,为了以後,无论如何也要坚守。如此一来,多年积累让他攒足了第一桶金。随着孩子的出世,他便思考拥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想购入一间店铺,但困於资金不夠而发愁。这时,一位外国友人提醒他,“不夠不要紧,可以先供着。”於是,他便拥有了第一家店铺,经营快餐店。
时光流逝,二十多年过去了,陈运福先生的儿女也已长大,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一些乡亲也慢慢地回归香港、安享晚年,五十多岁的他也有了回乡的打算。“不如我返香港买一个店铺,做什麽生意都可以,也能为家人日後返港提供住处。”於是,陈运福先生回到香港,买下第一家店铺,日後通过慢慢积累,买下第二家、第三家,直至现在拥有了五家店铺。面对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今天,他发出如此感慨:“一个真正经历过苦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甜。现在的我,面对未来的生活,倍觉温馨,也有许多时间来做社会工作了。”
感恩回馈 爱及学子与社团
在英国以前的时光,是陈运福先生奋斗的篇章,而返回香港的时光,更的是关於奉献。“我现在的生活比较悠閒,但人总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无所事是,人的生活便没有了乐趣。”於是,各种慈善公益与他结缘,在需要他的地方划下深深浅浅的痕跡。
自小,陈运福先生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以及良好的人缘,就被村民们所知晓和信任,自返港後立即被赋予重任,担任大埔船湾散头角村村代表。在担任期间,陈运福先生在保护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代表居民反映村内事务意见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成为居民们心中爱戴的村代表。目前,为让更多年轻一辈接任,他已卸任该职。
运用民主的方式赢得众人的支持,是陈运福先生常用的办事方法,以重建大埔船湾庙宇为例。“船湾庙宇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已不存在了,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但它是祖先传留下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佔据了某些重要的地位,於是我向大家征求意见是否维修,没想到大家都纷纷讚同,於是就这样成功了。”之後,村民们成立了大埔船湾庙宇委员会,由当初提议重建的陈运福先生担任荣誉会长。 “相比我的童年,现在的少年更应珍惜现有的生活,学会感恩。”当大埔少年警讯邀请陈运福先生担任名誉会长之时,他义不容辞,“10-18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非常容易学坏,而少年警讯是真正能帮助和培养他们向好的地方,因此我很十分高兴能担任此职。”此外,他还是新界华侨联会荣誉会长、大埔船湾联村村公所荣誉会长。
多年前,陈运福先生在担任船湾村公所主席期间,更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竭尽全力做服务。当时,他发动了协助那打素医院筹集善款的活动,倡议一出,各村民皆表示认同。当天,筹款活动设有90桌客家盆菜宴,邀得香港多位知名人士、高级警务人员到场参加,其中包括前大埔总警司及其夫人、那打素医院前院长等。为感谢陈运福先生的大力支持及厚爱,时任那打素医院院长陈崇一先生特为他颁发了感谢证书。为此,更激劢了陈运福先生等人的行善之路,之後他又在大埔市区进行了多次筹款,以善爱福泽社群。
“无论是做村代表,还是为社会做一些事,一步一步都是我走过来的痕跡,我觉得很值得。”陈运福先生认为,做好事、做义工都应不求回报,而在於自己内心的一种满足,因为施比受有福。
纵观过往,就如陈运福先生以一生所书写的故事,一则关於奋斗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不止、自强不息。在与身边友好们打交道的同时,他也非常愿意与年轻人谈心,分享自己的经历。“青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增值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努力与爭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赢得他人的尊重,而生活本身是残酷的,不容欺骗的。”只有脚踏实地,才是他所认定的方式。
数年前,由於他在社会上所做的各种义务工作,以及为村民们的尽心付出,皆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讚同,特别是还获得由特区政府颁授嘉许奖,以嘉奖他感恩、回馈、助人的种种义举。受到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褒奖,陈运福先生内心颇有成就感,但他将此归劳於自己的太太,“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能於今日安享晚年,与我太太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她为我付出了许多。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贫富,她都对我不离不棄,百般照顾,对孩子细心呵护,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今日的我。”
往事如风,当一切苦难不再,当平稳而安宁的晚年生活来临,陈运福先生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迎来了好运气和好福气。或许,只有经历过路途坎坷,才能目睹高山的巍峨。也或许,只有一路跋山涉水,才能欣赏到大海的磅礴。对此,陈运福先生一脸认真、严肃的表情,像是在慈爱地与年轻人诉说着:人生路上,只要勤奋,不断进取,坚持目标,步步为营,厄运终会被打败,一切都会好起来!
陈运福先生,香港原居民,新界华侨联会荣誉会长、大埔船湾联村村公所荣誉会长、大埔少年警讯名誉会长、大埔船湾庙宇委员会荣誉会长,曾任大埔船湾散头角村村代表及多次帮助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大埔分院筹款等公益事蹟,还荣获特区政府颁授嘉许奖。
生活,对於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陈运福先生看来也是如此,他成长在日本佔领香港的非常时期,年幼丧父,母亲多病,仅六岁则开始放牛维生,後又漂洋过海,赴英国谋生……
当一切坎坷如风归去,他澹然地面对生活,以一颗包容、感恩的人,帮助那些与他同样遭遇着生活困境的人,力所能及地回馈着社会,希望以己之力,为身边的人带去一丝触及心窝的温暖,一抹发自内心的笑容。
童年生活 苦涩而凄惨
人的命运,总是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命运抗爭的陈运福先生也不例外,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香港,经历了那段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日治时期,从而生活中浸染了许多凄苦的因素。
陈运福先生祖籍深圳宝安,其祖先於三百多年前迁至香港,後一直定居於此。“我的祖辈一直生活於新界大埔,父亲是一位渔民,不捕鱼时期便种田维生。”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卻相对安定、平和,然而时局转变,使这个家庭蒙上不幸的阴影。1941年12月,日军攻破英国防线,香港沦陷,开始了长达三年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香港的日治时期,香港人生活得毫无尊严、人权,是一段包括陈运福先生在内的许多香港人不想回忆起的历史。当时的香港,经常有市民饿死,甚至盛传人吃人事件,街上常有皮包骨的棄尸;另一方面,日军滥杀无辜,可以在街上任意杀人,也可以随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劳役,因此许多港人被迫离港。这时,不幸也光顾了生活在新界的陈运福先生一家,“日本佔领香港时,我只有四岁,六岁时父亲外出被日军打死,使一家人的生活落入更艰难的困境。後来,妈妈身患重疾,无力一个人养活我、哥哥、姐姐及妹妹四人。”因年幼多病,又缺乏营养,陈运福先生的妹妹在父亲去世不久後亦追随而去,这样的变故使得本已濒临破碎的家庭,又增添一份悲伤和绝望。
虽然生活的步伐艰难,但生活仍然需要继续。因为没有钱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哥哥出门种田,年仅八岁的陈运福也开始帮人看牛、播种,年龄再大一点,大概十二岁的时候,便开始帮别人耕田、挑粪等,各种繁重的农活远远超出了他的体力及年龄,但他不在乎,只要能赚取微薄的收入,不被饿死街头,就咬着牙、硬着头皮去做。“我们那时从来不敢辞工,因为一辞工就没办法生活了,不像现在可以得到社会上各种的接济与福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和打拼。”
苦的日子,慢慢地捱,陈运福先生坚持着、抗爭着,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顽强拼搏 终得美好生活
十多岁时,陈运福先生曾被姨妈接过去生活,一边照顾姨夫起居,一边上学。“每天回来就做各种家务,服伺姨夫。”但由於毕竟不是自己的家,看到姨妈一家齐乐融融的样子,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要求出去打工养活自己。於是,小学还未毕业的他,便闯进了社会。
最开始,他在表哥的店里帮手,每天做着学徒的细碎工作,“天一亮便要早起去买菜煮汤,夜晚还要帮师傅们準备好洗澡水。”如此种种,他尽力尽责地做着份内的事,与师傅们相处愉快。一段时间内,他的勤快、诚实、灵活以及对客户的尊重,被表哥提拔为店面售货员,“这样一来,每天就不用那麽辛苦了,能拿到三十多元一个月。”生活慢慢有了起色,陈运福先生也越来越有信心地融入紧张而充实的每天。同时,他那勤快聪明的生意头脑,也被行业内的人口口相传,最後还为他提供了一份五十块钱月薪的工作。“三年後,待积累一定的资金,我便出来自己做生意,缝製衣服出售,並成了家。”
随後,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运福先生随乡亲来到英国谋生,专做厨房工作。众所周知的是,厨房工作十分繁重,既脏又累,幸好他太太一直默默地支持他,两人並肩作战,在困难的时候给他安慰,也让他明白,为了以後,无论如何也要坚守。如此一来,多年积累让他攒足了第一桶金。随着孩子的出世,他便思考拥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想购入一间店铺,但困於资金不夠而发愁。这时,一位外国友人提醒他,“不夠不要紧,可以先供着。”於是,他便拥有了第一家店铺,经营快餐店。
时光流逝,二十多年过去了,陈运福先生的儿女也已长大,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一些乡亲也慢慢地回归香港、安享晚年,五十多岁的他也有了回乡的打算。“不如我返香港买一个店铺,做什麽生意都可以,也能为家人日後返港提供住处。”於是,陈运福先生回到香港,买下第一家店铺,日後通过慢慢积累,买下第二家、第三家,直至现在拥有了五家店铺。面对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今天,他发出如此感慨:“一个真正经历过苦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甜。现在的我,面对未来的生活,倍觉温馨,也有许多时间来做社会工作了。”
感恩回馈 爱及学子与社团
在英国以前的时光,是陈运福先生奋斗的篇章,而返回香港的时光,更的是关於奉献。“我现在的生活比较悠閒,但人总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无所事是,人的生活便没有了乐趣。”於是,各种慈善公益与他结缘,在需要他的地方划下深深浅浅的痕跡。
自小,陈运福先生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以及良好的人缘,就被村民们所知晓和信任,自返港後立即被赋予重任,担任大埔船湾散头角村村代表。在担任期间,陈运福先生在保护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代表居民反映村内事务意见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成为居民们心中爱戴的村代表。目前,为让更多年轻一辈接任,他已卸任该职。
运用民主的方式赢得众人的支持,是陈运福先生常用的办事方法,以重建大埔船湾庙宇为例。“船湾庙宇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已不存在了,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但它是祖先传留下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佔据了某些重要的地位,於是我向大家征求意见是否维修,没想到大家都纷纷讚同,於是就这样成功了。”之後,村民们成立了大埔船湾庙宇委员会,由当初提议重建的陈运福先生担任荣誉会长。 “相比我的童年,现在的少年更应珍惜现有的生活,学会感恩。”当大埔少年警讯邀请陈运福先生担任名誉会长之时,他义不容辞,“10-18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非常容易学坏,而少年警讯是真正能帮助和培养他们向好的地方,因此我很十分高兴能担任此职。”此外,他还是新界华侨联会荣誉会长、大埔船湾联村村公所荣誉会长。
多年前,陈运福先生在担任船湾村公所主席期间,更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竭尽全力做服务。当时,他发动了协助那打素医院筹集善款的活动,倡议一出,各村民皆表示认同。当天,筹款活动设有90桌客家盆菜宴,邀得香港多位知名人士、高级警务人员到场参加,其中包括前大埔总警司及其夫人、那打素医院前院长等。为感谢陈运福先生的大力支持及厚爱,时任那打素医院院长陈崇一先生特为他颁发了感谢证书。为此,更激劢了陈运福先生等人的行善之路,之後他又在大埔市区进行了多次筹款,以善爱福泽社群。
“无论是做村代表,还是为社会做一些事,一步一步都是我走过来的痕跡,我觉得很值得。”陈运福先生认为,做好事、做义工都应不求回报,而在於自己内心的一种满足,因为施比受有福。
纵观过往,就如陈运福先生以一生所书写的故事,一则关於奋斗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不止、自强不息。在与身边友好们打交道的同时,他也非常愿意与年轻人谈心,分享自己的经历。“青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增值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努力与爭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赢得他人的尊重,而生活本身是残酷的,不容欺骗的。”只有脚踏实地,才是他所认定的方式。
数年前,由於他在社会上所做的各种义务工作,以及为村民们的尽心付出,皆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讚同,特别是还获得由特区政府颁授嘉许奖,以嘉奖他感恩、回馈、助人的种种义举。受到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褒奖,陈运福先生内心颇有成就感,但他将此归劳於自己的太太,“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能於今日安享晚年,与我太太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她为我付出了许多。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贫富,她都对我不离不棄,百般照顾,对孩子细心呵护,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今日的我。”
往事如风,当一切苦难不再,当平稳而安宁的晚年生活来临,陈运福先生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迎来了好运气和好福气。或许,只有经历过路途坎坷,才能目睹高山的巍峨。也或许,只有一路跋山涉水,才能欣赏到大海的磅礴。对此,陈运福先生一脸认真、严肃的表情,像是在慈爱地与年轻人诉说着:人生路上,只要勤奋,不断进取,坚持目标,步步为营,厄运终会被打败,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