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茶法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83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该用何种形式来传达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
  从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到庄晚芳先生提出的“廉美和敬”,两位大师在茶道精神理念上的研究有一定的相通性,那就是“俭”和“廉”,即不奢华、不铺张、不做作、不浪费、不浮夸、不炫耀。“俭”和“廉”的实质,是强调内在的修为,而这种内在的修为,需借助茶这一物质来进行升华。那么,这种精神以什么方式呈现呢?其实,明代文人雅士喜在自然之中品茗,融茶于自然,追求天人茶三者合一的境界,是更趋近于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我想在探讨茶道的方法论时,是不是可以提一个“自然茶法”的概念。
  这个概念源于对“自然农法”的学习。1931年日本人冈田茂吉先生发表了诗歌《从一片朽叶领略自然轮回的法则》,这种以生命为中心的物质循环法则的观点,承继了中国老庄思想。《老子》有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天、地三个因素在自然中缺一不可,所以种植应遵循自然规律。自冈田茂吉之后,福冈正信又提出了“自然力农法”,即无肥料、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工干扰,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环,重新找回原有的生活史。
  茶也是源于自然的作物,一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经历生死轮回,再通过伺茶人的冲泡技艺,在茶汤中复活。所以,完全可以将此法引入到茶道展示中,从自然出发,用自然理念贯穿始终,关注茶与茶人,追求人与茶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那么,“自然茶法”需如何在冲泡中体现出“自然”的理念呢?我想,大致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在茶品选择上,应选择自然有机,绿色无公害。这是我们品饮的基本准则。
  其次,在器皿的选择上,不追求所用茶器是否为古董级,普通一茶瓯亦可选来取用。
  第三,在冲泡手法上,那些与茶汤质量无关的多余动作可以省略。比如,兰花手式。手法应以“自然流畅”为主要准则,不做作,不娇娆。
  第四,在一方茶席上,物件的配置应以泡茶中是否会取用到为原则,且摆放的位置应以伺茶人取用方便为原则。那些装饰性的物件,插花、古玩等,不宜过多,以免降低茶的主体性。
  第五,在冲泡过程中,应遵循自然之声入席,如注水声、风声等,无人声、音乐作为背景,使人们在品茶时能专注于当下这杯茶汤。
  第六,在冲泡流程中,无需死板硬记那些应试流程,比如温杯、洗茶、出汤等固有形式。应结合每种茶的茶性,在克重、温度、时间和流程上进行区分和调整。在泡茶之前先习茶,先要与茶对话。
  第七,应谨记的一点是,伺茶人不是“茶僮”,泡茶亦不是一种卑微的茶水服务,而是人与茶与自然的三道合一。因此,没有规定伺茶人必须面带微笑,倒是应秉持敬重之心来感恩自然的馈赠和茶农的艰辛。
  “自然茶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回归自然,通过减少我们冲泡过程中人为加入的那些夸张的“审美”需求,以表达对茶与茶人的尊重,对自然和内心的关注,回到“俭”与“廉”的茶道本质。
其他文献
“云水洗心鸣好鸟,玉泉清耳漱长流,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  香,鼻息间的美妙,于无形中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对香气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尤为爱香,从屈原、李商隐到苏轼、朱熹,从《诗经》到《红楼梦》,抒写香的精彩咏叹流传于世。然而,香从只为衣冠芳馥走向极具艺术内涵的香道文化,历代文人着实功不可没。  所谓香道,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通过品香,给嗅觉一次享受。但也正是在
期刊
云南古树茶是人在草木间的千年守护,从地质板块移动到木兰科茶树完整标样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树茶王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茶树文明。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法回避的,喝茶是一路往回喝的,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也不管以前喝什么茶的,喝着喝着就喝回到茶的祖宗那里去了,只要一喝上普洱茶就再也走不了了,从此就再也放不下了。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认祖归宗”现象。  今天我们不谈商业层面上的茶,也不谈技术层面上的茶,
期刊
2014年5月14日,漳平市举办2014年春季“水仙王子”、“水仙公主”茶王赛。经陈郁榕(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著名的乌龙茶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郭雅玲(国家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主任、何孝延(福建省农业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处茶叶科科长)等专家鉴评,评出水仙王子、水仙公主茶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只,优质奖各6只。
期刊
“霞浦元宵茶”原名“福宁元宵绿”,早在1935年,崇儒乡后溪岭村民在洞凤山脉东麓的茶树中发现一株特早芽茶树,后采用分株法繁~2000多株,取名“春分茶”。上世纪70年代末,为纪念在元宵节前研制成功,创我国元宵节可饮新茶的先例,故定名为“福宁元宵绿”。2000年,我国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品饮“福宁元宵绿”后,欣然题匾“霞浦元宵茶”。  元宵茶茶园多分布于群山环抱的山坞之中,终年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
期刊
斗茶时,茶人们通过“私房茶”和“私杯”、“私壶”等物件,将自身独特的品味与见解,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都一一展现了出来。所以,想要了解一个茶人,不妨先从认识他(她)的“私房茶”或是“私杯”、“私壶”等器具开始。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几位有趣的茶人朋友吧。  好器具让茶更美味  在邓萍那不大的茶室里,堆满了各种有趣的物件:各种茶壶、盖碗、茶杯,还有许多藤编、竹编、木雕的提篮等。这些,
期刊
花开静美,泉城的春天却总是匆匆的。还没开始感受草长莺飞,已是花开荼蘼的暮春时节。  姹紫嫣红,过去就过去了,在泉城济南,我们只能以一场清丽素雅的茶会“清和济济”,去追忆春天的芬芳,以及那种属于春天的味道。  《封氏闻见录》曾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
期刊
作为一位茶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具有与从事其它行业不同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不论是种茶、制茶、卖茶,以至于搞茶文化,都有传承中华文化,延续道统的责任。  绝大多数茶业界的人士在进入茶行业之前,都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许多是不得已才走上茶业这行,即使步入茶业之后,相当一段时间还是含辛茹苦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卖茶郎很不容易娶到老婆的原因。  日前在台湾高雄餐旅大学主办的“第11届中华茶文化研讨会”中,听天
期刊
六月的安溪众星云集,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200多人齐聚铁观音的故乡。以“茶脉传承·香飘两岸”为主题,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农业厅、台湾茶叶学会等单位主办,安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海峡论坛-首届海峡茶会6月15日~17日在安溪隆重举行。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以中华文化历史、两岸茶产业相通相融、共同发展现代茶产业为主题作专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讲到,饮茶这件事最后是要归于社会,重新让
期刊
喜欢去哪里喝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选择,或是富丽堂皇的奢华茶会所,或是特立独行的茶艺术馆,或是熙熙攘攘的清茶馆……但和我理想中的去处相比,这些仍缺少了那么点“一见钟情”的感觉,“高大上”的少了些许亲切,太文艺的不够接地气,嘈杂的又缺了几分私密。我一直想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在走进“活源茶道”后,脑海中立马蹦出了“猫”字,没错,给自己找个可以猫起来的地方喝茶去。  尚未进门,三
期刊
6月11日,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主办的“2014福建省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在福建福鼎召开。协会会长张家坤、执行会长陈光普等领导以及宁德市、福州市、漳州市等地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作为主要代表,出席了此次座谈会。此次会议的主旨在于,及时掌握分析2014年福建春茶产销形势,并商议各地市茶产业的发展大计,促进福建省茶叶社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联动与合作。  优势与短板共存  在座谈过程中,会长们就各自地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