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的“标配”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茶时,茶人们通过“私房茶”和“私杯”、“私壶”等物件,将自身独特的品味与见解,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都一一展现了出来。所以,想要了解一个茶人,不妨先从认识他(她)的“私房茶”或是“私杯”、“私壶”等器具开始。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几位有趣的茶人朋友吧。
  好器具让茶更美味
  在邓萍那不大的茶室里,堆满了各种有趣的物件:各种茶壶、盖碗、茶杯,还有许多藤编、竹编、木雕的提篮等。这些,都是她在行走各地时,一点点淘回来的爱物。邓萍漫步在这些物件之间,讲述着一件件东西的来历,神情很是欢乐。
  看得出来,邓萍很享受这种“淘宝”的乐趣,尤其在“茶”和“茶器”上更是。
  她的“私房茶”,都是自己“淘”回来的。例如,几年前邓萍在杭州偶然喝到了一杯“土龙井”,大为惊艳。这“土龙井”单看其茶叶外观,比起一般龙井茶差得太远,但滋味之美妙鲜爽却胜过她以前所喝过的那些高档龙井茶。于是决心将这“土龙井”淘到手的邓萍,几番辗转波折才找到了做这“土龙井”的茶农,又费尽口舌,硬是说服茶农答应每年匀个一斤半斤给她。
  邓萍说她每款“淘”来的“私房茶”,量都不多。因为这些茶她并不是要拿来卖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喜好、供自己享受。当然,偶尔也会在“斗茶”时拿出与茶友们分享。
  邓萍的茶桌上,光是茶壶就摆了七八把。在她看来,茶器与茶的搭配是很有讲究的。就拿邓萍从台湾淘来的“仙女飘香壶”来说,这个壶所用的泥来自台湾大雅,在一吨红土里通过特殊手法才能提取出一公斤的泥用于制壶,所以制成的壶,胎质特别光滑细腻。而“仙女飘香壶”的制作者更是匠心独具地在壶身圈出道道凸起的细纹,使得茶香能够被双倍放大,尤其适合发酵度高、香味浓郁的茶,比如红茶、岩茶等。另外,还可以再搭上同样用大雅红土精制泥胎烧制的“柴烧杯”。这个“柴烧杯”可以净化水质,提升茶汤醇净、醇厚的口感。好的茶器,不仅自身造型精美,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且选择到合适的茶器,还有助于茶性的发挥,提升茶汤的品质,让茶更美味。
  为自己做的“私房茶”
  对于本就工作在茶厂的姜繁来说,最得意的“私房茶”,当然还得是自己亲手做的才行。当天,我们就很荣幸地喝到了一款他自己做的“野生红茶”。
  一个不大的密封袋,里边装着大概二三两的茶。单看干茶,其貌不扬,茶叶发酵的颜色深浅不一,很不匀整。然而入水冲泡后,汤色却十分干净透亮,甚至微微泛着油光,香气甜美而不张扬。茶汤入口,醇厚顺滑,甘爽不涩,回甘很快就从舌尖部蔓延开来。一旁的同事说,这是她喝过最棒的红茶之一。
  这款茶的来历,还颇为有趣。姜繁告诉我们,两年前一次他在鼓山取水时,偶然在涌泉寺后门“喝水岩”的桥下发现了一丛茶树,心血来潮之下,决定采一些芽叶回去做点茶试试看。谁知那一小把芽叶做出的茶竟然还挺好喝的。于是他之后的时间里,每次上鼓山都会特地去找茶树采茶。
  “这茶不容易采。”姜繁说,因为采的是野生茶树,它们生长的并不集中,东一丛西一丛,而且没有经过人工打顶之类的处理,茶树长出的芽头也不怎么密集、稀稀落落,采上好半天也才一小捧。好在只是个人兴趣所在,反正姜繁每次上山,就采上一点茶回去,然后做成红茶,收藏起来。两年过去,也就收了眼下这么一小个袋茶,估计也就是二三两。
  这款独一无二的“私房茶”确实很不错。十道过后,汤色滋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我们试了一款当年新做的生普之后,回头继续再喝这款红茶时,它的香气和滋味依然很鲜明。
  入我心的才是“私房”
  林苗的茶庄,虽然不大,但很有韵味。她在这里的装修上花了很多心思,随处可见各种充满佛韵禅味的布置。林苗除了是一个资深的茶人,还是一个虔信的佛教徒。所以,对于“私杯”与“私房茶”,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说起自己的“私房茶”,林苗取出了一款名为“活源禅韵”的茶。
  这是一款老丛水仙,之所以特别将它名为“禅韵”,则是源于她的一段特殊经历。
  身为信佛之人,林苗常常前往寺庙中静修。一次在武夷山一处寺庙修行时,无意中喝到了一款老枞水仙,她觉得这款茶的滋味完全与她当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似乎能透过这茶汤感受到一种悠远宁静的禅韵。对这款茶很是喜爱的林苗,便找到了做这款茶的茶农,买来此茶,于是就有了“活源禅韵”的出现。
  “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款老丛水仙如果单论其品质,并非最好。但对我而言,在喝到它的那一刻,就深深入了我的心,这就够了。”在林苗看来,每个人对于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品味,或许茶人的“私房茶”未必就是最好的茶,但却是茶人心头的最爱。所以,她觉得“私房茶”不是用来“斗”的,而应是用来分享的。
  林苗说,信佛的人很相信“缘”这个字。因此,当茶人遇到与自己有缘的那款茶或者茶器,就会觉得深得己心。就仿如她手中所用的这个“私杯”,其实并不是多么贵重的东西,但朋友从景德镇带回来送她,而她也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茶杯,这就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而茶人用自己心爱之物来喝茶或是泡茶,自然会觉得茶中滋味也变得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说起喝茶时装腔作势、特立独行,将各种故弄玄虚的行为包装成为“文化”和“风雅”,却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古时,就有许多“茶人先辈”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榜样。其实,细细究来,现如今咱们这些后辈们各种喝茶装蒜的本事,竟然大都是在拾古人牙慧。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
期刊
一年前的今天,詹罗九先生在省城参加茶博会,倒在自己钟情一生一世的事业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纯粹、彻底、无私地把毕生精力和整个人生都献给了中华茶业。  先生驾鹤西去,转眼一年。与先生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些时刻、那些瞬间,与先生相见、相识、相谈、相交、相聚,许许多多场景画面,却历历在目;许许多多语短情长,仍记忆犹新。先生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让人感觉先生仿佛并没有远去,只是远行而未归。  少小
期刊
古老的坊巷,像是一段遗落的往事,在时光的洪流中若隐若现,仿佛看不见尽头。当一曲悠扬的乐声惹得潇潇雨下,当一茗芳醇的茶香带来直冲心脾的暖流,时间在这一刻定格,诗意与雅趣成了对那些遥远情愫的追忆。  “乐传坊间,茗香巷末”古琴雅集,这是随安会馆为佳士们奉上的端午丝竹雅宴。端午时,郎官巷,古乐和鸣,意蕴藏:素琴宁,洞箫扬,佳茗香醇,余味长。  夭色暗,华灯上。一阕词令和时令,诵起坊巷乐音声。  端午时的
期刊
大约1200多年前,有两位煎茶高手“PK了”一场,成为中唐时期重要的茶事件。这两位高手就是常伯熊和陆羽,而裁判员是御史大夫李季卿。他在宣慰江南时来到临淮县,当地人说常伯熊善茶,李季卿就立刻把他请来。这常伯熊,身穿黄衫,头戴纱帽,手持茶器,口通茶名,熟练流畅且动作优美。区分指点,令左右刮目。等到了江南,又有人向李季卿推荐陆羽。陆羽来的时候只穿着“野服”,随身带着茶具,操作程序和常伯熊的差不多,但是不
期刊
古往今来,艺术家与茶的遇见,总是诗意美好。“茶品至余韵,作画才能渐入佳境”。这是著名漆画艺术家沈克龙时常挂在嘴巴的一句话。沈克龙与漆与茶的遇见,流露着细腻而深邃的艺术家情怀,在喧嚣的都市,素朴安然。  “现代美学的回归与超越。”这是业界对于沈克龙作品的评价。他自幼学习书法,有着古代文人般的气质修为。他将艺术创作的矜贵与精神世界的脱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们呈现在自己的漆画作品里,创造出如诗如幻的
期刊
随着喝茶风潮的普及与茶文化的日渐推广,茶已经悄然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并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许多年轻人都已成为茶行业的中坚力量,一波又一波属于青年的茶活动在全国各地轮番举行。  《少年中国说》云:“少年强者则国强。”如今,更是少年强则茶业兴的时代,那么在这些年轻茶人茶客们眼中,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又将呈现怎么样的新面貌?本刊就此分别采访了几个“70后”、“80后”、“90”后等三个年龄层的爱茶人,他们
期刊
“云水洗心鸣好鸟,玉泉清耳漱长流,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  香,鼻息间的美妙,于无形中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对香气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尤为爱香,从屈原、李商隐到苏轼、朱熹,从《诗经》到《红楼梦》,抒写香的精彩咏叹流传于世。然而,香从只为衣冠芳馥走向极具艺术内涵的香道文化,历代文人着实功不可没。  所谓香道,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通过品香,给嗅觉一次享受。但也正是在
期刊
云南古树茶是人在草木间的千年守护,从地质板块移动到木兰科茶树完整标样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树茶王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茶树文明。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法回避的,喝茶是一路往回喝的,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也不管以前喝什么茶的,喝着喝着就喝回到茶的祖宗那里去了,只要一喝上普洱茶就再也走不了了,从此就再也放不下了。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认祖归宗”现象。  今天我们不谈商业层面上的茶,也不谈技术层面上的茶,
期刊
2014年5月14日,漳平市举办2014年春季“水仙王子”、“水仙公主”茶王赛。经陈郁榕(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著名的乌龙茶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郭雅玲(国家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主任、何孝延(福建省农业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处茶叶科科长)等专家鉴评,评出水仙王子、水仙公主茶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只,优质奖各6只。
期刊
“霞浦元宵茶”原名“福宁元宵绿”,早在1935年,崇儒乡后溪岭村民在洞凤山脉东麓的茶树中发现一株特早芽茶树,后采用分株法繁~2000多株,取名“春分茶”。上世纪70年代末,为纪念在元宵节前研制成功,创我国元宵节可饮新茶的先例,故定名为“福宁元宵绿”。2000年,我国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品饮“福宁元宵绿”后,欣然题匾“霞浦元宵茶”。  元宵茶茶园多分布于群山环抱的山坞之中,终年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