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水洗心鸣好鸟,玉泉清耳漱长流,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
香,鼻息间的美妙,于无形中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对香气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尤为爱香,从屈原、李商隐到苏轼、朱熹,从《诗经》到《红楼梦》,抒写香的精彩咏叹流传于世。然而,香从只为衣冠芳馥走向极具艺术内涵的香道文化,历代文人着实功不可没。
所谓香道,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通过品香,给嗅觉一次享受。但也正是在这样久违的仪式感中,让心在袅袅青烟中走过一次涤荡之旅。品香是一种结果,品香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修行。
焚一炉香,冲一壶茶,品香一如品茶,需要慢与静。在烧炭、梳理香灰、埋碳、放香料的过程中,从外界的浮躁和不安中慢慢沉下来。身静,放下手中事,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心静,放下心中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意静,摒弃杂念,感悟人生。
纯,香品纯正、香主纯心、香友纯净;雅,玩香细致、香席典雅,展香道神韵;礼,感恩自然,诚待香客;和,人之和睦,人与香、人与自然之和谐。鹅黄袅袅涤暑烦 陈宏
浙江天台山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美誉。也许是自古佳茗钟名山的缘故,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文字可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道士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天台山云雾茶更是闻名遐迩、声传海外。
当然,我们此次要品鉴的并非是大多数人早已熟悉的天台山云雾茶,而是一款近年才诞生的茶品——天台黄茶。虽是名为“黄茶”,但天台黄茶并非是采用传统黄茶的“杀青、焖黄”等加工工艺而制得,而是用黄化茶树的芽叶制成。据说,这种黄化茶树是偶然在天台山中被发现,这两年才被人为培育成功,数量十分稀少。由于茶树的芽叶天然呈黄色,虽然是采用的绿茶制作工艺,制出的茶叶却色泽黄亮,故名“黄茶”,其实仍属绿茶类。这一点,却是与“安吉白茶”颇为相似。
打开外包装,取出一袋茶来,只觉轻盈小巧,茶量即为3克。
开袋后,赏干茶。外形匀整干净,条索扁平,类似龙井;叶片两叶抱一芽,黄中略微带绿,稍显毫;持盏于手中,嗅其味,芬芳幽长,在清雅的板栗香中略带淡雅花香。将茶托于手中赏玩,茶香时隐时现,却能直透鼻腔而难散,益发显得悠远绵长。
既是品鉴,我们就没有采取平日用温水冲泡绿茶的方法,而是用沸水冲泡,更能分辨此茶的优劣。
第一道
水一人盏,稍稍片刻茶汤就呈现出杏黄明亮的色泽,茶香四溢,叶片在水中舒展,呈现出柔嫩的鹅黄色。没有将其久浸,迅速倒出,汤中茶毫较为明显。茶汤顺滑,清纯微甜,板栗味鲜明。
第二道
再次提壶冲人沸水,这一道汤色越发明亮,香气益浓。而得了充足滋润后的茶叶,显得十分有活力,叶片的嫩黄色也越发鲜明,看起来活泼动人,竟是令人生出了不忍用沸水将其烫伤的感觉。这点着实出人意料,我们在看干茶时,并不曾想象到这叶片入水后竟犹如重新活过来一般。细品茶汤滋味,依旧顺滑且清甜,颇为有趣的是,汤中香气却是转化成熟板栗香。
第三道
汤色开始稍稍转淡,但香气依旧,萦绕于室内,清晰鲜明。而鹅黄色的叶片完全舒展开来,在盏中袅袅浮沉时,彷如看到了新发柳叶在春风中轻拂。脑中此时却是跃出了一句王安石的诗句:“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顿觉十分应景。
此时虽已入夏,空气中更是充溢着让人难耐的湿闷,但是连饮三杯后的我们,浑身燥热烦闷之感却是不知何时已是随着微微沁出两鬓的汗而消散了去。竟是真有一种身处春日河畔柳林,满目春光、春风拂面的舒适畅快之感。
末了,我们将茶再次浸入开水,盖上茶盏,久浸后再饮。虽然香气滋味确实减弱了许多,但难得的是,此茶久浸之后,茶汤涩味并不明显,顺滑依旧。
香,鼻息间的美妙,于无形中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对香气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尤为爱香,从屈原、李商隐到苏轼、朱熹,从《诗经》到《红楼梦》,抒写香的精彩咏叹流传于世。然而,香从只为衣冠芳馥走向极具艺术内涵的香道文化,历代文人着实功不可没。
所谓香道,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通过品香,给嗅觉一次享受。但也正是在这样久违的仪式感中,让心在袅袅青烟中走过一次涤荡之旅。品香是一种结果,品香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修行。
焚一炉香,冲一壶茶,品香一如品茶,需要慢与静。在烧炭、梳理香灰、埋碳、放香料的过程中,从外界的浮躁和不安中慢慢沉下来。身静,放下手中事,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心静,放下心中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意静,摒弃杂念,感悟人生。
纯,香品纯正、香主纯心、香友纯净;雅,玩香细致、香席典雅,展香道神韵;礼,感恩自然,诚待香客;和,人之和睦,人与香、人与自然之和谐。鹅黄袅袅涤暑烦 陈宏
浙江天台山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美誉。也许是自古佳茗钟名山的缘故,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文字可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道士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天台山云雾茶更是闻名遐迩、声传海外。
当然,我们此次要品鉴的并非是大多数人早已熟悉的天台山云雾茶,而是一款近年才诞生的茶品——天台黄茶。虽是名为“黄茶”,但天台黄茶并非是采用传统黄茶的“杀青、焖黄”等加工工艺而制得,而是用黄化茶树的芽叶制成。据说,这种黄化茶树是偶然在天台山中被发现,这两年才被人为培育成功,数量十分稀少。由于茶树的芽叶天然呈黄色,虽然是采用的绿茶制作工艺,制出的茶叶却色泽黄亮,故名“黄茶”,其实仍属绿茶类。这一点,却是与“安吉白茶”颇为相似。
打开外包装,取出一袋茶来,只觉轻盈小巧,茶量即为3克。
开袋后,赏干茶。外形匀整干净,条索扁平,类似龙井;叶片两叶抱一芽,黄中略微带绿,稍显毫;持盏于手中,嗅其味,芬芳幽长,在清雅的板栗香中略带淡雅花香。将茶托于手中赏玩,茶香时隐时现,却能直透鼻腔而难散,益发显得悠远绵长。
既是品鉴,我们就没有采取平日用温水冲泡绿茶的方法,而是用沸水冲泡,更能分辨此茶的优劣。
第一道
水一人盏,稍稍片刻茶汤就呈现出杏黄明亮的色泽,茶香四溢,叶片在水中舒展,呈现出柔嫩的鹅黄色。没有将其久浸,迅速倒出,汤中茶毫较为明显。茶汤顺滑,清纯微甜,板栗味鲜明。
第二道
再次提壶冲人沸水,这一道汤色越发明亮,香气益浓。而得了充足滋润后的茶叶,显得十分有活力,叶片的嫩黄色也越发鲜明,看起来活泼动人,竟是令人生出了不忍用沸水将其烫伤的感觉。这点着实出人意料,我们在看干茶时,并不曾想象到这叶片入水后竟犹如重新活过来一般。细品茶汤滋味,依旧顺滑且清甜,颇为有趣的是,汤中香气却是转化成熟板栗香。
第三道
汤色开始稍稍转淡,但香气依旧,萦绕于室内,清晰鲜明。而鹅黄色的叶片完全舒展开来,在盏中袅袅浮沉时,彷如看到了新发柳叶在春风中轻拂。脑中此时却是跃出了一句王安石的诗句:“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顿觉十分应景。
此时虽已入夏,空气中更是充溢着让人难耐的湿闷,但是连饮三杯后的我们,浑身燥热烦闷之感却是不知何时已是随着微微沁出两鬓的汗而消散了去。竟是真有一种身处春日河畔柳林,满目春光、春风拂面的舒适畅快之感。
末了,我们将茶再次浸入开水,盖上茶盏,久浸后再饮。虽然香气滋味确实减弱了许多,但难得的是,此茶久浸之后,茶汤涩味并不明显,顺滑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