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1.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1.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1.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2農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学校作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教师不仅需要完成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以矫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2.1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师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如果每个班级的留守学生教育好了,那学校的风气必定会上一台阶。
2.2抓好心理疏导,开展心理辅导。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使其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要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其收效良好。
2.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学校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实验室,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积极向上,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让留守儿童“留”在校园,让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切实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4键全信息档案,加大人文关怀。每学期开学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孩子的各种信息能在教师、监护人、父母之间得到畅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交心谈心”等活动。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通过积极疏导,寻找优点,促使留守儿童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2.5重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指导留守学生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则指导他们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不断大胆创新,才能将这块骨头啃下来,才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动时代文明与进步而尽心竭力。
近年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1.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1.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1.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2農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学校作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教师不仅需要完成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以矫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2.1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师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如果每个班级的留守学生教育好了,那学校的风气必定会上一台阶。
2.2抓好心理疏导,开展心理辅导。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使其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要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其收效良好。
2.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学校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实验室,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积极向上,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让留守儿童“留”在校园,让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切实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4键全信息档案,加大人文关怀。每学期开学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孩子的各种信息能在教师、监护人、父母之间得到畅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交心谈心”等活动。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通过积极疏导,寻找优点,促使留守儿童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2.5重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指导留守学生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则指导他们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不断大胆创新,才能将这块骨头啃下来,才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动时代文明与进步而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