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索、研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渐的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就是以幼儿感兴趣的小鸡孵化活动为切入点开展的求知、探索、实践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幼儿有着浓厚兴趣的,是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的,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全情投入开展活动
案例一:区域活动结束后,周周跟小朋友说:我家昨天买了一只小鸡,晚上一直在叫,陈春满说:“是他太孤单了,他没有朋友。”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对小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跟孩子们说:“周周家买了一只小鸡,你们知道小鸡之从哪里来的吗?”有幼儿说:“是从鸡蛋里变出来的。”“小鸡是怎样从鸡蛋里变出来的呢?”今天回家可以问一问爷爷奶奶小鸡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为了让孩子真切感悟生命诞生的过程,感恩父母孕育的不易,懂得热爱、尊重、保护每一个生命。因此我们大班组开展“21天见证生命奇迹——孵化小鸡活动”。
案例二:可爱的鸡宝宝怎么孵出来的呢?
为了帮幼儿梳理孵化小鸡的有关经验,在活动的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家问问家长什么样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来,孵小鸡需要什么?从家长口中获得的经验:称薪语:“奶奶告诉我,公鸡和母鸡在一起下的卵蛋可以孵出小鸡来。”程会晁:“母鸡下的蛋取卵就可以孵出小鸡来。”王一轩:“我姥爷说,母鸡生完蛋后得把鸡蛋加热才能孵出小鸡来。”于是教师问道:
“那温度能太高么”?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讨论,李桓说:“温度高了就煮熟了。”教师接着问道:那怎样的温度适合孵小鸡呢?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孵化方式最好呢?
孩子讨论后教师给予总结:孵出小鸡的条件:第一是有卵的蛋,就是母鸡和公鸡在一起下的蛋,第二孵小鸡的温度是在37.8度—38度之间,第三孵小鸡还有湿度。第四,孵小鸡需要21天才能孵出小鸡来,在孵小鸡的过程还要安静。第五,人工孵化法。
二、尝试观察记录,有益经验的建构
为了更好的了解小鸡孵化的全部过程,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师幼共同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每组准备一直强光手电),商定了每天的观察时间,这样的前期准备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深度,体现孵化活动真正的教育价值。
案例三:我们的孵化计划开始啦
为保证小鸡的孵化成功率,我们请园长妈妈统一购买了孵化鸡蛋,孩子每人在认领一个属于自己的鸡蛋,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捧在手中,生怕自己的蛋摔下来,鸡蛋认领完毕,接下来老师帮我们把名字记录在鸡蛋上,方便我们观察,并放在了孵化器中,等待奇迹的发生,为了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鸡蛋是受过精的,我们打开两个鸡蛋让幼儿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受过精的鸡蛋,蛋黄上有一个圆圆的像眼睛一样的东西。
21天的等待是漫长的,更是期待的,每天幼儿积极利用观察时间对鸡蛋进行着观察,过了几天我们发现蛋白中的水分通过半透性卵黄膜向卵黄移动。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发现,一方面可以与同伴更好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最初的记载,观察到第8天的时候,发现幼儿的观察记录(画图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记录蛋液里的情况,于是和孩子们商量怎样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到蛋液的变化呢,幼儿激励的讨论着,最后决定用拍照的形式记录更直观(再用强光手电照蛋时拍摄照片),放入孵化器第13天看到鸡蛋内中的胎儿开始大量吞食蛋白羊水。第16天,鸡蛋上方有悬空现象,下面有黑色的胎儿。第19天中午,听到孵化器中有小鸡的叫声。于是,我和杜老师进行照蛋,听,果然有小鸡的叫声,还能看到小鸡在鸡蛋中心脏的跳动声。孩子们午睡醒后,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孩子们之后,兴奋极了。于是我们讨论怎样来听小鸡叫声呢,达成一致意见,就是分组(男女分组)进行听。看,孩子们都在悄悄地靠近鸡蛋,听小鸡叫声,异口同声,道:“嘿,果然有小鸡的叫声了,快,快,是谁的鸡蛋”?原来是李桓认领的鸡蛋。就在此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的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鸡蛋没有变化?是没有受精卵吗……?在孩子的讨论中,看到了他们此时的心情(开心,焦急……)于是,我安抚孩子们说道:“小鸡出生在21天左右,今天才19天,还有几天的时间呢”。
3月29日第19天,下午四点左右,李桓的鸡蛋出现了裂痕,是小鸡用它的小嘴啄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用他的嘴一点一点用力将蛋壳啄破,拼命挣扎的想出壳。嘿嘿,晚上九点左右,第一只小鸡诞生了,还是一只可爱的黑花鸡。
3月30日第20天,孩子们得知一只小鸡成功地从蛋里孵出来,早早来到园看小鸡,从孩子脸上的表情流露出成功喜悦的心情,孩子并为他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小萌鸡。其他孩子,焦急地守护在孵化器前,等待自己鸡蛋的变化,嘴里却焦急地念叨着,我的什么时候出来呀,3月30、31日第20、21天。就在这两天里,我们班的孵化器里的鸡蛋有20个鸡蛋发生了变化,随着小鸡在蛋里一点点的破壳而出。我班成功的孵化出21只可愛的小鸡,有的是黑花儿小鸡、有的是白花儿小鸡,看着满满的收获,我们真正的体验、感受鸡蛋里的变化,并成功见证了小鸡的破壳而出过程。小鸡陆陆续续的破壳而出,这就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四:为小鸡搭建“家”
我跟孩子们说:“小鸡出生了。我们要给他搭建一间房子,为小鸡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呢?李桓说:“我们要给小鸡弄个和孵化器箱内一样温度的房子”。王一轩说:“找个保温的箱子”程薪语说:“我们的教室里没有适宜小鸡宝宝生长的环境”。
可是要怎么办呢?结合孩子们的讨论,又进一步对什么样物品、材料才是保温的呢?充充说:“棉花可以保温”炳硕说:“草可以保温,但这个草不是一般的草而是稻草”。滋润说:“泡沫箱可以保温”于是孩子们就在幼儿园的楼道里、教室里转来转去,为小鸡置办家,孩子们找到了纸箱子、棉花、报纸等材料,为小鸡安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案例五:探索孵化箱中没能孵出小鸡的原因
21天的孵化任务结束,在孵化箱中的这些鸡蛋。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变化,于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问号和悬念,同时产生了好奇心,很想知道他们是为什么不能孵出小鸡的。孩子们一言一语地猜测着。说出了很多不能孵的原因,于是趁着讨论的热度,我们进行将蛋壳开,看看里边到底是什么样?
孩子们充满强烈的好奇欲望,都在认真盯住杜老师打开鸡蛋的那一幕,原来这个是什么也没有,全都是蛋液,于是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又打开一个。
这个和刚才那个不一样哦,是一个发育不完整的胎儿,而且还发出了臭臭的味道,这个蛋在孵化过程中可能是受凉、或者是受惊吓导致发育不良,这种就叫死胎。
这个鸡蛋很特别,它的外壳儿都已经啄破,可到后面始终没有变化,我们把它打开,看到它已经是一只发育完整的小鸡,为什么他没有存活呢,可能他在从壳中往外出的时候没有力气挣扎,导致缺氧憋死的。
小结:我们已经找到那些在孵化箱中的鸡蛋孵不出小鸡的原因啦。
案例六:我们要讨论如何照顾、喂养小鸡
①刚出来的小鸡喂什么?
孩子们口中得出:喂水、喂虫子、喂小米、喂菜。哪种是适合刚出生小鸡宝宝食物呢?孩子们回家与父母商谈,借助查找资料、书籍,了解了鸡宝宝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最后得知小鸡出生后过12—24小时就可以喂食、喝水啦。
②一天要喂几次食?几次水呢?
孩子们利用记录方式来记录小鸡一日吃食、饮水的次数,而且经过商量幼儿分了工,一部分负责喂养,一部分负责清理粪便。
三、自主探究,积累学习方法
在本次孵化活动中是以幼儿自发的探究为基础,鼓励幼儿针对孵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实际操作、收集资料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疑,促进幼儿积累学习的方法。
案例七:我给小鸡侧身高
小鸡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的长大,我跟孩子们说:小鸡现在多高多重了呢?我们怎么测量呢?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主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幼儿说用水彩笔,有的说用积木,有的说用线绳,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测,幼儿各自拿到自己的测量工具动手为小鸡量身高,经过第一次的测量,幼儿发现有些工具不适合,于是在第二次的测量中幼儿就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的测量工具—尺子,将原来的线绳淘汰掉了,经过两次实践测量,到底哪种工具最适合,幼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答案,幼儿的学习不仅需要可以操作的具体工具,更需要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去验证,此时的教师无需给幼儿过多的建议,只需要给幼儿提出问题—验证—解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在本次的测量活动中,并不是单纯的测出小鸡的身高,关键是帮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有关测量的直接经验和方法。
四、参与表达表现,积极情绪的形成
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究,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幼儿这些经验的获得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幼儿将认知由内向外的表征,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又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和小鸡相处的日子里,孩子们是愉悦的,我就引導幼儿利用“小鸡”为主题开展了多种表征方式的活动,表达对小鸡的认识。如绘画、泥捏、律动、绘本等方式,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与你的美好时光”分享活动,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发的行为,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获得的发展越更丰富。
五、我们的收获与价值
“生命”自古以来就充满着无尽的未知。在孩子的眼里“生命”是简单而又奇妙的。经过这次孵小鸡的活动,老师深深地被孩子的专注所感动可以看出孩子们逐渐懂得了尊重生命。小鸡从孵化到出生,孩子都全程参与着,时长21天的等待,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坚持探索、不畏困难的精神,这次的活动,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悟生命的珍贵,老师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探索和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孩子也逐渐懂得了热爱、尊重、保护每一个生命。
在开展小鸡孵化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开发和挖掘,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把课程建设的着眼点放在过程之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关注幼儿的行为,追随幼儿的脚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来确定教师的教育行为。
作者简介:周作敏(1973.12-),女,汉族,天津市静海区人,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学本科,现任天津市静海区团泊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园长,多次承担市级立项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在他的带领下团泊二幼在2018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全情投入开展活动
案例一:区域活动结束后,周周跟小朋友说:我家昨天买了一只小鸡,晚上一直在叫,陈春满说:“是他太孤单了,他没有朋友。”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对小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跟孩子们说:“周周家买了一只小鸡,你们知道小鸡之从哪里来的吗?”有幼儿说:“是从鸡蛋里变出来的。”“小鸡是怎样从鸡蛋里变出来的呢?”今天回家可以问一问爷爷奶奶小鸡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为了让孩子真切感悟生命诞生的过程,感恩父母孕育的不易,懂得热爱、尊重、保护每一个生命。因此我们大班组开展“21天见证生命奇迹——孵化小鸡活动”。
案例二:可爱的鸡宝宝怎么孵出来的呢?
为了帮幼儿梳理孵化小鸡的有关经验,在活动的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家问问家长什么样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来,孵小鸡需要什么?从家长口中获得的经验:称薪语:“奶奶告诉我,公鸡和母鸡在一起下的卵蛋可以孵出小鸡来。”程会晁:“母鸡下的蛋取卵就可以孵出小鸡来。”王一轩:“我姥爷说,母鸡生完蛋后得把鸡蛋加热才能孵出小鸡来。”于是教师问道:
“那温度能太高么”?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讨论,李桓说:“温度高了就煮熟了。”教师接着问道:那怎样的温度适合孵小鸡呢?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孵化方式最好呢?
孩子讨论后教师给予总结:孵出小鸡的条件:第一是有卵的蛋,就是母鸡和公鸡在一起下的蛋,第二孵小鸡的温度是在37.8度—38度之间,第三孵小鸡还有湿度。第四,孵小鸡需要21天才能孵出小鸡来,在孵小鸡的过程还要安静。第五,人工孵化法。
二、尝试观察记录,有益经验的建构
为了更好的了解小鸡孵化的全部过程,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师幼共同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每组准备一直强光手电),商定了每天的观察时间,这样的前期准备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深度,体现孵化活动真正的教育价值。
案例三:我们的孵化计划开始啦
为保证小鸡的孵化成功率,我们请园长妈妈统一购买了孵化鸡蛋,孩子每人在认领一个属于自己的鸡蛋,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捧在手中,生怕自己的蛋摔下来,鸡蛋认领完毕,接下来老师帮我们把名字记录在鸡蛋上,方便我们观察,并放在了孵化器中,等待奇迹的发生,为了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鸡蛋是受过精的,我们打开两个鸡蛋让幼儿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受过精的鸡蛋,蛋黄上有一个圆圆的像眼睛一样的东西。
21天的等待是漫长的,更是期待的,每天幼儿积极利用观察时间对鸡蛋进行着观察,过了几天我们发现蛋白中的水分通过半透性卵黄膜向卵黄移动。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发现,一方面可以与同伴更好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最初的记载,观察到第8天的时候,发现幼儿的观察记录(画图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记录蛋液里的情况,于是和孩子们商量怎样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到蛋液的变化呢,幼儿激励的讨论着,最后决定用拍照的形式记录更直观(再用强光手电照蛋时拍摄照片),放入孵化器第13天看到鸡蛋内中的胎儿开始大量吞食蛋白羊水。第16天,鸡蛋上方有悬空现象,下面有黑色的胎儿。第19天中午,听到孵化器中有小鸡的叫声。于是,我和杜老师进行照蛋,听,果然有小鸡的叫声,还能看到小鸡在鸡蛋中心脏的跳动声。孩子们午睡醒后,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孩子们之后,兴奋极了。于是我们讨论怎样来听小鸡叫声呢,达成一致意见,就是分组(男女分组)进行听。看,孩子们都在悄悄地靠近鸡蛋,听小鸡叫声,异口同声,道:“嘿,果然有小鸡的叫声了,快,快,是谁的鸡蛋”?原来是李桓认领的鸡蛋。就在此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的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鸡蛋没有变化?是没有受精卵吗……?在孩子的讨论中,看到了他们此时的心情(开心,焦急……)于是,我安抚孩子们说道:“小鸡出生在21天左右,今天才19天,还有几天的时间呢”。
3月29日第19天,下午四点左右,李桓的鸡蛋出现了裂痕,是小鸡用它的小嘴啄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用他的嘴一点一点用力将蛋壳啄破,拼命挣扎的想出壳。嘿嘿,晚上九点左右,第一只小鸡诞生了,还是一只可爱的黑花鸡。
3月30日第20天,孩子们得知一只小鸡成功地从蛋里孵出来,早早来到园看小鸡,从孩子脸上的表情流露出成功喜悦的心情,孩子并为他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小萌鸡。其他孩子,焦急地守护在孵化器前,等待自己鸡蛋的变化,嘴里却焦急地念叨着,我的什么时候出来呀,3月30、31日第20、21天。就在这两天里,我们班的孵化器里的鸡蛋有20个鸡蛋发生了变化,随着小鸡在蛋里一点点的破壳而出。我班成功的孵化出21只可愛的小鸡,有的是黑花儿小鸡、有的是白花儿小鸡,看着满满的收获,我们真正的体验、感受鸡蛋里的变化,并成功见证了小鸡的破壳而出过程。小鸡陆陆续续的破壳而出,这就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四:为小鸡搭建“家”
我跟孩子们说:“小鸡出生了。我们要给他搭建一间房子,为小鸡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呢?李桓说:“我们要给小鸡弄个和孵化器箱内一样温度的房子”。王一轩说:“找个保温的箱子”程薪语说:“我们的教室里没有适宜小鸡宝宝生长的环境”。
可是要怎么办呢?结合孩子们的讨论,又进一步对什么样物品、材料才是保温的呢?充充说:“棉花可以保温”炳硕说:“草可以保温,但这个草不是一般的草而是稻草”。滋润说:“泡沫箱可以保温”于是孩子们就在幼儿园的楼道里、教室里转来转去,为小鸡置办家,孩子们找到了纸箱子、棉花、报纸等材料,为小鸡安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案例五:探索孵化箱中没能孵出小鸡的原因
21天的孵化任务结束,在孵化箱中的这些鸡蛋。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变化,于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问号和悬念,同时产生了好奇心,很想知道他们是为什么不能孵出小鸡的。孩子们一言一语地猜测着。说出了很多不能孵的原因,于是趁着讨论的热度,我们进行将蛋壳开,看看里边到底是什么样?
孩子们充满强烈的好奇欲望,都在认真盯住杜老师打开鸡蛋的那一幕,原来这个是什么也没有,全都是蛋液,于是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又打开一个。
这个和刚才那个不一样哦,是一个发育不完整的胎儿,而且还发出了臭臭的味道,这个蛋在孵化过程中可能是受凉、或者是受惊吓导致发育不良,这种就叫死胎。
这个鸡蛋很特别,它的外壳儿都已经啄破,可到后面始终没有变化,我们把它打开,看到它已经是一只发育完整的小鸡,为什么他没有存活呢,可能他在从壳中往外出的时候没有力气挣扎,导致缺氧憋死的。
小结:我们已经找到那些在孵化箱中的鸡蛋孵不出小鸡的原因啦。
案例六:我们要讨论如何照顾、喂养小鸡
①刚出来的小鸡喂什么?
孩子们口中得出:喂水、喂虫子、喂小米、喂菜。哪种是适合刚出生小鸡宝宝食物呢?孩子们回家与父母商谈,借助查找资料、书籍,了解了鸡宝宝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最后得知小鸡出生后过12—24小时就可以喂食、喝水啦。
②一天要喂几次食?几次水呢?
孩子们利用记录方式来记录小鸡一日吃食、饮水的次数,而且经过商量幼儿分了工,一部分负责喂养,一部分负责清理粪便。
三、自主探究,积累学习方法
在本次孵化活动中是以幼儿自发的探究为基础,鼓励幼儿针对孵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实际操作、收集资料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疑,促进幼儿积累学习的方法。
案例七:我给小鸡侧身高
小鸡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的长大,我跟孩子们说:小鸡现在多高多重了呢?我们怎么测量呢?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主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幼儿说用水彩笔,有的说用积木,有的说用线绳,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测,幼儿各自拿到自己的测量工具动手为小鸡量身高,经过第一次的测量,幼儿发现有些工具不适合,于是在第二次的测量中幼儿就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的测量工具—尺子,将原来的线绳淘汰掉了,经过两次实践测量,到底哪种工具最适合,幼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答案,幼儿的学习不仅需要可以操作的具体工具,更需要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去验证,此时的教师无需给幼儿过多的建议,只需要给幼儿提出问题—验证—解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在本次的测量活动中,并不是单纯的测出小鸡的身高,关键是帮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有关测量的直接经验和方法。
四、参与表达表现,积极情绪的形成
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究,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幼儿这些经验的获得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幼儿将认知由内向外的表征,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又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和小鸡相处的日子里,孩子们是愉悦的,我就引導幼儿利用“小鸡”为主题开展了多种表征方式的活动,表达对小鸡的认识。如绘画、泥捏、律动、绘本等方式,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与你的美好时光”分享活动,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发的行为,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获得的发展越更丰富。
五、我们的收获与价值
“生命”自古以来就充满着无尽的未知。在孩子的眼里“生命”是简单而又奇妙的。经过这次孵小鸡的活动,老师深深地被孩子的专注所感动可以看出孩子们逐渐懂得了尊重生命。小鸡从孵化到出生,孩子都全程参与着,时长21天的等待,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坚持探索、不畏困难的精神,这次的活动,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悟生命的珍贵,老师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探索和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孩子也逐渐懂得了热爱、尊重、保护每一个生命。
在开展小鸡孵化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开发和挖掘,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把课程建设的着眼点放在过程之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关注幼儿的行为,追随幼儿的脚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来确定教师的教育行为。
作者简介:周作敏(1973.12-),女,汉族,天津市静海区人,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学本科,现任天津市静海区团泊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园长,多次承担市级立项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在他的带领下团泊二幼在2018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