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即具备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实践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基于教学管理的角度,通过课堂管理、成绩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采用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方式,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旨在使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突出其实用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双重素质。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化、社会生产的精细化以及国内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中,发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几项突出问题,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以下基于教学管理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几点问题。
1.实践类课程学分学时偏少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类课程设置偏多,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过少。以鸿德学院为例,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仅为14.7%,从该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中发现,近60%的学生认为工程制图、造价电算化、建筑CAD一类实践型的课程在工作中经常用到,有很强的实用性;近30%的学生认为,诸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应适当减少;近40%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经济法、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工作中极少用到,甚至不用。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干课程,应该加大实践课课程的学分学时。相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铺垫型的理论基础,可以缩减学分学时。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投入到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
2.任课教师讲授课方式传统、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最传统的班级集中讲授的形式进行,大部分教师认为此类课程并不适合新的授课方式,不敢也不愿意去尝试,陈旧、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提不起兴趣,不肯主动思考,不愿积极实践,导致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刻。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授课中,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多种授课方式都是适用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努力研究、探索,积极接受新型授课方式,并结合自己所带的课程,融会贯通,尝试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传授知识。
3.工程管理开设的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的实用性不强,问卷调查显示,统计学、经济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在实际的工作或实习中,极少涉及、甚至不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难度大、课程考核过关率低,诸如此类课程不必多课时去讲授,可以适当做出调整,缩短学时、缩减内容或合并课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由于不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个别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和范围上进行调整。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鸿德学院为例,80%的课程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大部分的课程采用闭卷答题,只有20%的课程是采用实操、设计、创作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的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学习的目标禁锢在一纸答卷上,死记硬背成为学习的首要方式。该专业的课程考核形式可以推行多个阶段来进行,包括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采用实际操作、作品设计、分组创作、答辩、撰写专题报告、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丰富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不但提高了课程的考核过关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5.专业知识、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
专业知识陈旧,教学设备、软件更新不及时是很多工程管理专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建筑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测量设备的更新;CAD软件和电算化软件的升级换代,都对办学单位和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学单位要及时的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和软件,任课教师要努力学习、考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教学理念,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以致用,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6.透过成绩管理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期末成绩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鸿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成绩管理中也显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期末考试过关率低。这种现象源于在课程设置中较难的主干课程学时太少,时间有限,无法将知识讲细讲透,授课内容范围广但重点不突出,授课形式单一,实验设备没有的得到充分利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任课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应侧重实用性,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授课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并多采用實验、实践的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中就会显露弊端,这些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会愈发突出,长此以往,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面很广,却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结构陈旧、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等问题。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专业技术型的管理人才,大刀阔斧的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曾娟.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4(09).
[2]刘茉,张斌,王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双重素质。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化、社会生产的精细化以及国内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中,发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几项突出问题,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以下基于教学管理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几点问题。
1.实践类课程学分学时偏少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类课程设置偏多,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过少。以鸿德学院为例,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仅为14.7%,从该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中发现,近60%的学生认为工程制图、造价电算化、建筑CAD一类实践型的课程在工作中经常用到,有很强的实用性;近30%的学生认为,诸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应适当减少;近40%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经济法、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工作中极少用到,甚至不用。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干课程,应该加大实践课课程的学分学时。相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铺垫型的理论基础,可以缩减学分学时。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投入到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
2.任课教师讲授课方式传统、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最传统的班级集中讲授的形式进行,大部分教师认为此类课程并不适合新的授课方式,不敢也不愿意去尝试,陈旧、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提不起兴趣,不肯主动思考,不愿积极实践,导致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刻。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授课中,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多种授课方式都是适用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努力研究、探索,积极接受新型授课方式,并结合自己所带的课程,融会贯通,尝试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传授知识。
3.工程管理开设的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的实用性不强,问卷调查显示,统计学、经济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在实际的工作或实习中,极少涉及、甚至不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难度大、课程考核过关率低,诸如此类课程不必多课时去讲授,可以适当做出调整,缩短学时、缩减内容或合并课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由于不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个别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和范围上进行调整。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鸿德学院为例,80%的课程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大部分的课程采用闭卷答题,只有20%的课程是采用实操、设计、创作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的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学习的目标禁锢在一纸答卷上,死记硬背成为学习的首要方式。该专业的课程考核形式可以推行多个阶段来进行,包括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采用实际操作、作品设计、分组创作、答辩、撰写专题报告、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丰富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不但提高了课程的考核过关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5.专业知识、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
专业知识陈旧,教学设备、软件更新不及时是很多工程管理专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建筑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测量设备的更新;CAD软件和电算化软件的升级换代,都对办学单位和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学单位要及时的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和软件,任课教师要努力学习、考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教学理念,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以致用,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6.透过成绩管理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期末成绩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鸿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成绩管理中也显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期末考试过关率低。这种现象源于在课程设置中较难的主干课程学时太少,时间有限,无法将知识讲细讲透,授课内容范围广但重点不突出,授课形式单一,实验设备没有的得到充分利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任课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应侧重实用性,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授课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并多采用實验、实践的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中就会显露弊端,这些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会愈发突出,长此以往,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面很广,却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结构陈旧、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等问题。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专业技术型的管理人才,大刀阔斧的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曾娟.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4(09).
[2]刘茉,张斌,王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