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附五例报告)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动脉瘤属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临床少见且以突然破裂出血而发病,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2005至2007年我们共收治5例行显微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解剖学及显微神经外科学快速发展,颅底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术中脑神经损伤所造成的脑神经麻痹仍然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尤其是动眼神经损伤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术中电生理监测可以明显减少动眼神经的损伤,而且可以辅助评价其损伤程度和指导术后功能重建.但单纯依靠神经电生理还是容易产生对神经的误伤,而神经导航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帮助。
期刊
患者男,42岁.双下肢乏力伴行走不稳2个月余入院.偶有头晕头疼症状,无癫痫发作,昏迷等症.体检头颅外形大小无异常,脑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征(-).影像学检查:CT示右额顶部凸向颅内高密度弧形占位病变,内含点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与颅骨粘连紧密,颅骨外形无异常.MRI T1像不均一高信号占位,内见条索状低信号,与硬脑膜有宽基底附着,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
期刊
患者 男,9岁.因情绪改变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MRI提示桥脑及右侧丘脑占位性病变(图1).为明确病理性质,行MRI定位立体定向右侧丘脑病变活检术,病检证实为胶质瘤,术后患儿恢复平稳。
期刊
今秋十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和江西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八届全国神经外科大会将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年会作为国内最高规模的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内容包括专家演讲、论文交流、小组讨论和墙报等专题。
期刊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优点,但没有镇痛作用,复合其他镇痛药已广泛用于静脉复合麻醉.本研究观察异丙酚复合应用氯胺酮和雷米芬太尼对颅内压、血压和脉搏的影响。
期刊
目的 探讨后正中椎板切除联合胸(腹)腔镜手术切除胸腰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应用半椎板切除联合胸(腹)腔镜技术一期对4例胸腰椎管哑铃形肿瘤施行了手术.先通过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再经胸(腹)腔镜切除胸腹腔椎旁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手术耗时4-6h,出血量100-200ml.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生长或复发.结论 后正中
患者 男,4岁.1d前出现腹痛,继而发热,体温38.6℃,右下肢麻木、无力.次日晨起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以急性脊髓炎收入神经内科.既往史:4年前患儿出生后曾行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术后4年来,神经功能发育正常.2个月前患儿曾患脑脓肿,经用罗氏芬等治疗近50d,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病灶消失.入院后查体: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感觉查体不合作,双侧膝反射存在,巴氏征阴性,提睾反射存在,大小便失禁.发病
期刊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发生率、治疗原则和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36例共76个MIA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行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28个,包裹2个.20例行介入栓塞40个动脉瘤.2例手术联合介入,夹闭动脉瘤4个,栓寒2个.GOS评分恢复优28例,轻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显微手术、介入栓塞或手术联合介入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