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科是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培养目标,不在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核心素养包含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四个核心素养入手,探究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引言: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推广,同样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地理知识学习与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本文就四大核心要素提出里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课堂细化讲解,培养学生区域化认知
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四项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运用区域性地理知识技能等,加以认识了解不同区域的规律、特点,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和发展情况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逐渐以区域角度分析问题、看待客观世界。在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性思维和空间认知,提升区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用区域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需要大量区域性知识做储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可以通过将知识细化、按区域原则的讲解方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通过课本可以知道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然而,这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原因和类型划分同学们并不十分清楚,需要教师细化讲解。以我国最大最全面的中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最为我国较早的工业基地之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老化,出现工艺技术落后的情况,不适应经济市场形势变化,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需要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辽中南工业基地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煤矿、铁矿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重工业,在抗日作战时期被日方占领,投入资金建设铁路、公路等,在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促进了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将地理问题按照区域化讲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区域化认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能综合分析考虑。
二、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同样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开展地理考察、地理观测、专项地理现象调研等实践活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脱离实际运用的缺点。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讲解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熟练掌握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第二,通过研究调查,能夠分析出相应的地理现象。高中地理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晰直观掌握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淡水资源来源,实地考察调研当地工厂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情况,调查分析本地是否存在破坏水资源环境、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存在,切实深入认识水资源利用现状,实践活动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总结当地水资源利用状况,对存在的污染、浪费水资源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
三、遵循综合性思维原则,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方式,指学生能动态、系统的认识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集合,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甚至会存在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制约的情况,更加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察,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在解决实际案例中的地理问题时,能对不同区域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原则包括如下四项原则:第一,综合性原则,高中地理综合性思维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思维方式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所以要建立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第二,区域性原则,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在不同的区域同样存在差异,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时,离不开区域性原则,因此区域性原则是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性原则;第三,发展性原则,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研究地理问题时,不应只关注事物现状,而应该追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我们知道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都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城市功能逐渐健全,地形、河流、地势、交通、资源等都影响城市结构的变化过程,所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因此在学习地理相关知识的过程,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综合考虑地理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以发展的严管看待其变化过程;第四,协调性原则,培养高中地理综合性思维,同样要遵循协调性原则,坚持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相互促进,坚持人文条件、自然因素、地域地理相结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注重发展的同时,避免危害自然地理,尊重并保护环境,遵循协调性原则。
四、为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其旨在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树立人地协调观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第二,认识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要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第三,观察掌握自然发展规律,思考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观念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例如高中课程进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部分讲授时,除讲解教材中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案例,教师可以多搜集并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案例,让学生们就温室效应、热岛环流等环境问题结合现实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然环境现状以及环境破坏危害,从而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爱护公共环境卫生,在生活中用一件件小事践行保护环境观念。最后向学生展示近年来环保措施实施的有效成果,证明人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王茜.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何莉娜. 上海市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及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133+217.
[4]刘德康.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聊城大学,2019.
[5]徐国民.地理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30-32.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引言: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推广,同样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地理知识学习与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本文就四大核心要素提出里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课堂细化讲解,培养学生区域化认知
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四项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运用区域性地理知识技能等,加以认识了解不同区域的规律、特点,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和发展情况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逐渐以区域角度分析问题、看待客观世界。在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性思维和空间认知,提升区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用区域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需要大量区域性知识做储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可以通过将知识细化、按区域原则的讲解方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通过课本可以知道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然而,这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原因和类型划分同学们并不十分清楚,需要教师细化讲解。以我国最大最全面的中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最为我国较早的工业基地之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老化,出现工艺技术落后的情况,不适应经济市场形势变化,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需要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辽中南工业基地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煤矿、铁矿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重工业,在抗日作战时期被日方占领,投入资金建设铁路、公路等,在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促进了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将地理问题按照区域化讲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区域化认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能综合分析考虑。
二、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同样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开展地理考察、地理观测、专项地理现象调研等实践活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脱离实际运用的缺点。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讲解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熟练掌握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第二,通过研究调查,能夠分析出相应的地理现象。高中地理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晰直观掌握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淡水资源来源,实地考察调研当地工厂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情况,调查分析本地是否存在破坏水资源环境、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存在,切实深入认识水资源利用现状,实践活动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总结当地水资源利用状况,对存在的污染、浪费水资源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
三、遵循综合性思维原则,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方式,指学生能动态、系统的认识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集合,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甚至会存在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制约的情况,更加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察,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在解决实际案例中的地理问题时,能对不同区域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原则包括如下四项原则:第一,综合性原则,高中地理综合性思维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思维方式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所以要建立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第二,区域性原则,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在不同的区域同样存在差异,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时,离不开区域性原则,因此区域性原则是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性原则;第三,发展性原则,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研究地理问题时,不应只关注事物现状,而应该追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我们知道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都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城市功能逐渐健全,地形、河流、地势、交通、资源等都影响城市结构的变化过程,所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因此在学习地理相关知识的过程,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综合考虑地理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以发展的严管看待其变化过程;第四,协调性原则,培养高中地理综合性思维,同样要遵循协调性原则,坚持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相互促进,坚持人文条件、自然因素、地域地理相结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注重发展的同时,避免危害自然地理,尊重并保护环境,遵循协调性原则。
四、为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其旨在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树立人地协调观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第二,认识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要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第三,观察掌握自然发展规律,思考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观念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例如高中课程进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部分讲授时,除讲解教材中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案例,教师可以多搜集并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案例,让学生们就温室效应、热岛环流等环境问题结合现实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然环境现状以及环境破坏危害,从而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爱护公共环境卫生,在生活中用一件件小事践行保护环境观念。最后向学生展示近年来环保措施实施的有效成果,证明人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王茜.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何莉娜. 上海市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及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133+217.
[4]刘德康.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聊城大学,2019.
[5]徐国民.地理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