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处净土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梓润: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0届(11)班学生,2020年江苏省高考宜兴市状元。她说:经年浸润墨香,修养的不仅是个人的书香气,更是迈入了一场深度的灵魂之旅。
  特别喜欢陈继儒先生在《小窗幽记》中的感慨:“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私以为,阅读便是那扇将俗世纷扰喧嚣,隔绝于清澈内心的门。
  犹记儿时,奶奶未曾识字,却能诵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首首古韵悠长的诗词,为我构筑了宁静甜美的梦境。
  或许那时,便于心中深埋下了对阅读的憧憬与热爱,等大些识字了,那一个个铅字便成了我忠诚的伴侣。有幸,我的父母都极开明,不因学业繁忙而限制我读书的涉猎范围,总是任我挑选阅读。得益于此,我能够一心扑入书中,体悟那似远似近的生命个体的悲欢,并由此搭建自我的内心世界。
  读三毛,欣赏她走遍万水千山,却仍追寻天真的一腔热情;读余华,悲慨他笔下一个个渺小生命的坚毅韧性;读汪曾祺,喜乐那读来喷香的美食与旷达毕见的人物……
  读是不够的,如何将名家名作咀嚼吞咽,成为自我写作的营养?我的选择是摘抄与感悟。阅读时便有意识地做下记号,待全书读罢,再粗略地翻一遍回味。摘录其中深感共鸣的句子,并随心地书写即时感悟。
  翻开摘抄本,或许可见《活着》的摘录,“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当下心有所感,提笔写下,“生命如秋叶般无奈,随季候而生,随风雨而落,自然往复之规律。然而,即使生与死皆出于无可掌握,我们依旧可以将每一分秒的活着,于枝头璀然绽放。福贵苦,家珍苦,却终是于滚滚红尘,将生命过得清透。”如此,便将他人的妙笔,掺以自我的理解,吞吐消化,藏于心,有时可用于写作,有时便是所谓“读过的书都隐于气质”,自己的为人处世,亦可添一份通透。
  阅读与写作自然密不可分,但不代表会阅读便会写作。我认为,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辅以多学多练,日积月累的写作,必然会在关键时刻妙笔生花。高二时,从记叙文转到写议论文,惭愧于我虽阅读颇多,却难以灵活运用哲思性语句和小众素材,议论文也流于平庸。好在我未曾气馁,将每一篇作文当成提升机会。列提綱虽枯燥,却能让我理清思路,再以论点为骨骼,以例子佳句为肌理,细雕慢琢出文章,并请他人修改,写二作三作甚至四作,眼看文章在手中日渐臻善,获得感油然而生。经验不断积累,即便是限时写作也能写出出彩的文章。
  于我,阅读与写作绝对不仅是为考场上取得高分的功利性行为,更是修养自我的门道。从中我得以放松绷紧的心弦,于忙碌中得以休憩,也得以感悟生活与生命,构筑自我处事哲学。
  阅读与写作,与我早已密不可分。
  王梓润:江苏省宜兴市宜兴高级中学学生
  编辑 闫清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有种人,虽然看起来普通,但越是处于热闹的人群中,越显得气度不凡。可能就是因为在那一大片的喧哗里,难得地保持着一股静气,静是定力,风骨顿生。设计师小蔡就是这样的人。  雨天。在小蔡的工作室喝茶。洗杯,点火,白色陶壶坐上红泥小炉。取出用淘来的老烟斗改成的吹火筒,对着炉底吹了两三口气,火苗便欢喜跳荡。炉内烧的是核桃炭,油性大,火光明澈,香气素淡。墙上古画中的人物神姿恬然,与这小炉、老家具自成一体,相映成
期刊
去年高考分数出来后,女儿考了629分,分数不高也不低。填报志愿时,十分尴尬,往高了报,还差那么一点点,往低了报,又觉得分数有点可惜。我和妻子几乎把填报志愿手册翻了十几遍。说实话,对于孩子最终去哪所高校,我真没认真研究过。但倒是让我忆起了家里几个人参加高考的往事。  1983年,我哥哥即将高考。为了服务好他,父亲把家里唯一的自行车让给了他。每天上学,他一个人就骑车跑了。放学时,他常带着别的同学,我则
期刊
《莫愁 ·小作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郊区涌现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些人经过不断奋斗,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你作为从京郊走来的作家,已然成为中国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既是散文的创作者、编辑者、研究者,也是散文活动的组织者、推介者、信息发布者,你怎么看待身后那条走过的路?  红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三十年前离开京郊农场时,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不论将来混成啥样,一定不要忘记你是从
期刊
我坐在二叔家门前等他。  夏日午后的阳光,落在园子的紫薇里,淺紫,深红,淡白,皆明亮而透彻。墙头一棵合欢树,茂密的枝叶里,开满了花。风吹过,如舞女轻摇着的穗扇,流淌着无尽的妙曼。龙爪槐的花,因了昨天的暴雨,一小朵,一小朵,散落于地,柔柔的,黄绿着。  在这片黄绿色里,一个人正缓慢地挪动着。是二叔!我迎了上去。“你咋来了?”二叔努力抬起头,那与地面几乎平行的上身,稍稍直了直。“昨天,您怎能冒着那么大
期刊
原本,书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月则是一颗天体行星,书与月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兹因清人张潮有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巧妙比喻,人们遂对读书与赏月慢慢生出些许联想:广寒清虚、琼楼玉宇、嫦娥起舞、月兔捣霜......于是,月亮成为高洁的象征,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诗句脍炙
期刊
【盛夏】  初夏,我坐在一株梧桐树下看天。  天空上的云朵跟着风走,起先是一小朵一小朵,像春天落在沟渠里的柳絮,风一来,就溜着沟沿走,谁也不搭理谁,谁也不依恋谁。那些细碎的云朵,它们没有来处,也不知去向。地上的人并不晓得这一朵云和那一朵云的区别,甚至还没有抬起头来看它们一眼,南来北往的风,就将它们全吹散了。后来,云朵越聚越多,风起云涌,大半个天空很快就被它们占据了。  弟弟起初在树下玩泥巴,风将他
期刊
书与人,是很好玩的关系。  现代的读书人研究古代的读书人,古代的读书人研究更早的读书人。他们看书的目的不仅是看书,更是看人,看人心。  有的人,天天抱着书,从书里看到的尽是秋风落叶。霜秋占满了他人生的四季,生命的色彩里没有花红柳绿。  有的人,钻进书里,成了书虫,想把所有的书都吞掉,占为己有。  有的人,虽然看书,腰间却別着枪和匕首。一生树敌无数,对付来对付去,也只是对付自己。  有的人,端着茶,
期刊
“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蜀人张岱,少时好鲜衣,好精舍,然当半生繁华如潮退却,他返璞归真,独游西湖,成就寂寞的大美学。  看似这是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可我们无法想象,若张岱没有捧出那段轻狂岁月反刍详审,写下《陶庵梦忆》,他又该如何在大彻大悟间明了生命的真谛。  我想,这便是记忆的意义。倘若以美酒喻之,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的记忆,都将在时光的土窖中沉默发酵。待日
期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叫《悯农》的詩,我在念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能熟背。《悯农》在中华浩渺的诗海里,算不上是最绚烂和唯美的一首。可它绝对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首诗,也是孩子们最会背,最容易理解的一首诗。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选择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下地锄草,我曾不解地问,为何不挑个凉快的时间干活?母亲说:正午的太阳最热,锄掉的草能在最短的时间,因水分缺失而死亡,庄
期刊
余秋雨曾说:“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每每读起这段话,总是让我想起你,三毛。一个踏遍万水千山的女子,一个虽然历经世事沧桑,却依然孤傲行走的人。你总是在人类社会和自然奇迹中来回踱步,感受生命的寬度和广度。  很多时候,你在生死间奔波。你不愿奔波,想守着你的亲友和爱人,然而生活却给了你荷西的死、美满生活的破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