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践行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到理念都有了全新改革与变化。新课改靠教师实施,教师实施新课改靠教学策略。因此,研究教学策略永不过时。笔者介绍以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观念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主要是通过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对语文知识的把握,并能够获得高分。相对素质教育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因而,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更新教学观念,做到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阅读、思维与语言能力。另外,教师应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并能够通过有效引导,使得课堂更具开放性,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还需要体现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特点,否则,就会导致语文学科本质的丧失。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灵丹妙药”。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才能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做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与探究,做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构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突破,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教学经验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效融入情景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当前教学应用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到对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有内涵、有意境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能够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则能使学生有效融入情境当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视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用园林介绍的音频,让学生跟着朗读,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视频与音频结合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最优秀的老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语文”,而是教学生“会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时期,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习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是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都需要教师的科学点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和即兴习作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得到语言和习作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实际交流与习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更正,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习作训练,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勤奋努力同等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案例材料,教师要精心设计素材呈现的形式、时机,内容的深度、广度等,课上、课下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资源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保障。比如,在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微课资源——比萨斜塔公开试验。学生看着这样的试验视频很兴奋,想通过观察看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自然谈科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者是从网站上查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相关假说、试验、讨论的资料等。通过一系列学习和感悟,学生理解了科学的真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分析由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观点的变化,体验科学发展的艰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能离开科学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交流、感悟、实践的平台,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基。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学生总是“半推半就,若即若离”,主要原因是课堂太过死板,僵化,教学太过急功近利,忽略语文的人文特色,未能营造令人神往的美好氛围,所以要使学生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脱离学情 长远发展  高中尤其是所谓理科学生之所以还耐心上语文课,重要的是高考150分的分值太大,本该生动活泼、包罗万象的语文课堂显得苍白无趣而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少教多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不再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缺乏相应的探究性研究型学习场所,广泛的课程资源处于被埋没、被搁置的状态,对于与学生关系
摘 要: 留守学生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在其出生地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水平上都呈现出弱势,导致高中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本文主要在研究留守学生语文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留守学生高中语文有效学习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留守学生 高中语文学习 困境 出路  一、留守学生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困境  (一)留守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缺乏,导致语文学习积累少 
摘 要: 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究竟该如何体现?热闹的课堂其实并不是真的象征着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很多时候,传统教学只不过换了一种面目出现。撕下假面,真正面对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其实,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关键词: 评价 课堂 主体 精彩  长久以来,在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标准上,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重点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从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及注重技巧指导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重视文本知识点训练,忽略情感价值观培养。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全部重心放在文本知识点的训练和巩固上,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了残缺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记录。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不仅教语言与文字,还是传承民族文学的主要阵地,其中包括民族传统的审美情感教育。这种审美情感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和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情感教育。  一、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美丑的审美
摘 要: 文章剖析了阅读活动策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悟文本内涵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 阅读活动 感悟探究 角色体验 语言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运用多样化的阅读策略,研读文本的重点词句,积极探究感悟文本内容,辨析文本的思路,品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掌握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锤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面临很大困境,甚至有些被边缘化,学生可读可不读,不重视语文。因此,必须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要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就要加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一、根据课文特点,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要根据教学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这样做就是要达到一开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