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之“前言”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课程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参与《君子文化特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以来,我认真结合音乐教学实际,探索和研究音乐对学生君子人格的形成和培养。
1君子仁爱人格的界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实际就是一种“内仁外礼”的人格,孟子更进一步拓展其内涵,但归根结底,都以君子作为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并被赋予守仁、行义等五种基本道德品质。而“仁”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一种道德信念。其君子理想人格,也正是根据这一内核来进行构想的。关于“仁”的描述,大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仁者爱人”了,它实际上包含了谦恭、宽容、不偏爱亲故、能爱敢恨以及惠民等几种基本的道德内涵。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儒家的理想人格与我们当代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要求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很大层面上讲,可以认为是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提炼而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质上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君子教育”以其明确的道德指向和发展目标,能够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音乐对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乐论专著《乐记》认为,音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音乐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相亲相敬。“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高尚和健康。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对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颂祖国、热爱人民,或歌词内容有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和做人做事基本原则的直接表达;有对学生理解、判断事物及自我教育的引导,这些虽没有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但客观地影响这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另外,就音乐本身的特性而言,它叉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从而在影响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起到多学科、多方式、交叉的综合作用。
以教材内容为例,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千千万万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为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而战斗;《歌唱祖国》就直接地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劳动人民的的热爱,对侵略者严正以待的坚定决心;歌曲《友谊的回声》以自然界中的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可爱的苹果》借物抒情,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和尊师敬长的优秀品质;《原谅我》一歌中,“我”带着内疚的情绪,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一点错”,表达对同学的信任,希望同伴的“原谅”和宽容,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生活……
3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君子仁爱人格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君子仁爱教育,实质上就是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鉴赏及创造,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形成优秀道德品质,正确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式双边活动,以“教”促“学”,形成知识与能力,最终达到认知与能力的统一。
3.1要有正确的导向意识。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君子仁爱”人格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和认知特征,把君子仁爱人格分解、贯穿、整合到教学内容及环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君子仁爱人格的教育。不可把学校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只侧重于技能的培养或死板地照本宣科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育。
3.2寓教于“乐”。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开展君子仁爱人格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音乐所具有的聆听、演唱、演奏等形式,以“音乐美”的呈现和感知为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综合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并配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3.3化“说教”为“自我塑造”。孔子在培养学生君子人格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主体作用。所谓“君子求诸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可否认,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限制,针对他们进行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说教方式是有必要的或者说是一种主要手段。通过音乐开展道德教育,就可以巧妙地化空洞的“说教”为有效的“自我塑造”。在教学中,道德准则和要求可以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铿锵的节奏或优美的旋律,激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将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君子仁爱”人格,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以之为标准指导和调节自身行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帮助和引导学生以作品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的具有“君子仁爱”人格艺术形象为榜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培养高尚情操。
3.4构建和谐集体。儒家认为,君子的行为应当体现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温和谦让、协调和解、推己及人的公德规范。“仁者,爱人也”、“君子和而不同”、“达则兼济天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述为我们指出了最基础的人格基础和构建和谐集体的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形式非常利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唱、合奏等音乐表演形式,就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形成一致的节奏、和谐的声音、整齐的节奏,通过集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合作,达到统一与协和。因此,音乐能够有效地以合作、配合形成具有情感、意识、行为高度统一的集体,并能在音乐活动中自觉接受约束,整体联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具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谐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君子仁爱人格。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为载体,以生为本,以“乐”为用,通过发掘鲜活灵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开展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君子仁爱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不断探索和创新小学教育的新模式。
1君子仁爱人格的界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实际就是一种“内仁外礼”的人格,孟子更进一步拓展其内涵,但归根结底,都以君子作为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并被赋予守仁、行义等五种基本道德品质。而“仁”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一种道德信念。其君子理想人格,也正是根据这一内核来进行构想的。关于“仁”的描述,大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仁者爱人”了,它实际上包含了谦恭、宽容、不偏爱亲故、能爱敢恨以及惠民等几种基本的道德内涵。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儒家的理想人格与我们当代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要求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很大层面上讲,可以认为是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提炼而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质上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君子教育”以其明确的道德指向和发展目标,能够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音乐对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乐论专著《乐记》认为,音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音乐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相亲相敬。“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高尚和健康。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对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颂祖国、热爱人民,或歌词内容有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和做人做事基本原则的直接表达;有对学生理解、判断事物及自我教育的引导,这些虽没有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但客观地影响这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另外,就音乐本身的特性而言,它叉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从而在影响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起到多学科、多方式、交叉的综合作用。
以教材内容为例,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千千万万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为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而战斗;《歌唱祖国》就直接地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劳动人民的的热爱,对侵略者严正以待的坚定决心;歌曲《友谊的回声》以自然界中的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可爱的苹果》借物抒情,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和尊师敬长的优秀品质;《原谅我》一歌中,“我”带着内疚的情绪,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一点错”,表达对同学的信任,希望同伴的“原谅”和宽容,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生活……
3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君子仁爱人格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君子仁爱教育,实质上就是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鉴赏及创造,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形成优秀道德品质,正确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式双边活动,以“教”促“学”,形成知识与能力,最终达到认知与能力的统一。
3.1要有正确的导向意识。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君子仁爱”人格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和认知特征,把君子仁爱人格分解、贯穿、整合到教学内容及环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君子仁爱人格的教育。不可把学校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只侧重于技能的培养或死板地照本宣科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育。
3.2寓教于“乐”。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开展君子仁爱人格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音乐所具有的聆听、演唱、演奏等形式,以“音乐美”的呈现和感知为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综合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并配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3.3化“说教”为“自我塑造”。孔子在培养学生君子人格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主体作用。所谓“君子求诸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可否认,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限制,针对他们进行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说教方式是有必要的或者说是一种主要手段。通过音乐开展道德教育,就可以巧妙地化空洞的“说教”为有效的“自我塑造”。在教学中,道德准则和要求可以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铿锵的节奏或优美的旋律,激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将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君子仁爱”人格,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以之为标准指导和调节自身行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帮助和引导学生以作品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的具有“君子仁爱”人格艺术形象为榜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培养高尚情操。
3.4构建和谐集体。儒家认为,君子的行为应当体现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温和谦让、协调和解、推己及人的公德规范。“仁者,爱人也”、“君子和而不同”、“达则兼济天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述为我们指出了最基础的人格基础和构建和谐集体的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形式非常利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唱、合奏等音乐表演形式,就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形成一致的节奏、和谐的声音、整齐的节奏,通过集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合作,达到统一与协和。因此,音乐能够有效地以合作、配合形成具有情感、意识、行为高度统一的集体,并能在音乐活动中自觉接受约束,整体联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具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谐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君子仁爱人格。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为载体,以生为本,以“乐”为用,通过发掘鲜活灵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开展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君子仁爱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不断探索和创新小学教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