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阅读
临海凭风,踏浪潮头。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这个在邓小平同志解决台湾问题的方略指引下,由深圳的第一代拓荒者、被誉为“蛇口之父”的袁庚创办执掌的公司,在23年的岁月中,成为百年招商局积极引领、参与国家行动的又一个窗口。
2014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斯里兰卡视察招商局科伦坡码头时,对漳州开发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强”的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漳州开发区20多年来艰苦创业发展成果的肯定,是对招商局集团经营管理成效的认可,更是对福建省、漳州市改革开放成就的赞誉。
漳州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厦门湾南岸,于1992年由招商局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面积56.17平方公里,处在上海、台湾、香港三大经济区中间地带,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漳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
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把昔日的荒滩野岭建设成为一座滨海新城。利用厦漳同城化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厦门湾经济圈,精心打造厦门湾南岸三个“新天地”,即港航物流、临港工业、高尚人居三个新天地。区内已建成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都市半小时生活圈”。建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山地生态园、黄金海岸、南炮台景观,拥有“厦大系”优质教育资源、大剧院、商务星级酒店、商业娱乐中心等,还有建设中的首个中国离岸式生态型人工岛——双鱼岛。
一座“活力产业、生态文明、健康生活”的宜居宜业滨海新城正在美丽的厦门湾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做打石坑的地方,在漳州的版图上未曾标识,静卧在厦门湾南岸,九龙江入海处,依山靠海。居住在此的百姓以种植水稻、出海捕鱼、上山打石为生,生活安宁和谐。
1992年12月28日,一群招商人在这里开始了漳州开发区的建设之旅。
20多年过去了,伟大的建设者们用当代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传奇搬掉了十几座山头,开山填海,铺路建港,招商引资,兴办教育,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建设一片。这个九龙江入海口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商贾往来,百业兴盛,从工业开发区到魅力新港城,崛起成为我国东南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一个十年,打基础!第二个十年,引产业!第三个十年,造新城!每十年都是一个感叹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开山填海打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九二共识”契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同频共振在南巡讲话的春风里,为近在咫尺的海峡两岸开辟了一片交流交往的新天地。
1979年,招商局大批创业者在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其作为我国经济特区的“试管”,在发展经济方面多有体制突破的惊人之举。招商局集团携蛇口开发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遍寻良地,渴求寻找到对台“三通”的重点口岸,将蛇口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扛起对台经济发展的大旗。
当年,中国改革开发的先行者、蛇口工业区的开创者袁庚从宁波沿着千里岸线一路南行,最终在漳州港寻觅到心中良地。他曾站在南炮台上眺望对岸的厦门岛,感慨万端:“漳州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颗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
尽管对岸的厦门岛灯火辉煌,但厦门湾南岸的这块荒凉沉寂之地,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北与厦门一水之隔,位居上海、高雄、香港三大港口之间,有条件发展成国际货物中转港;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具备了建设对台“三通”口岸的人文和地理优势;西、南两面背靠的广袤腹地,与28公里岸线唇齿相依,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2公里,假以时日,亿吨大港将不是梦想。
1992年12月28日,漳州开发区应运而生。
一声巨大的山石爆破声,惊醒了这块沉寂千年的土地。招商局集团联合多家股东拉开建设“第二蛇口”的序幕,古老的土地注入了青春的因子。
厦门湾南岸,南太武山下这片宁静的土地只是荒山坡岭、乱石浅滩。全区56.17平方公里,山、海各占45%,耕地仅占10%。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匮乏,这里的村民世代靠打石讨海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漳州开发区的创办者们在这里埋下了基石,一批最初的创业者聚集在此,开启了充满理想与憧憬的创业历程。他们克服了缺水少电、无办公房等种种困难,安营扎寨于历经百年沧桑的南炮台,喝着苦涩的水,开始了白天闻炮声、夜点小煤灯的创业历程。他们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精神,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作风,拉开了福建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山填海工程。
20多年来,这里共征地2.7万亩,征海4.1万亩,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1亿立方米,开山填海造地达2.48万亩;立足于白手起家,从73公里外引来220千伏电源,架设区内外10千伏以上配电线路226公里,实现了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从43公里外引来了九龙江水,铺设供水管网36公里;投资厦漳跨海大桥、港尾铁路,努力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20多年来,全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50多亿元。顽强的创业精神、持之以恒的默默奋斗、无怨无悔的担当与奉献,是漳州开发区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拓荒者们面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海风云变幻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肆虐,在福建省、交通部的支持下和招商局集团的坚守下,漳州开发区矢志不渝,扛过危机,坚定前行;201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字号”,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拥有了更高远、更开阔的发展空间。静坐厦门海滩,面南而望,鹭岛人感到,3.5海里的对岸,漳州开发区喷薄出发展的张力。20多年过去了,袁庚的预言成真了!这颗尘封雾锁的明珠,逐渐绽放光芒,照耀东南海疆。 岁月静好脚步铿锵
生机勃发产业兴
这里四季如春,没有雾霾,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人类最适宜居住地之一;这里海天一色,依山面海,风光旖旎;这里生态文明,充满活力,创新不止。
港口是特殊的资源,它把城市带向世界。漳州开发区建设伊始,“以港兴区”便成为了决策者的共识。漳州开发区2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奋力实现大港梦想的开拓史。
1993年11月10日,招银港区第一个码头3号泊位3.5万吨多用途码头开工建设。1995年漳州开发区港口吞吐量还不足万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招银港区口岸对外开放以来,漳州开发区港口吞吐量10年间增长了10倍;集装箱吞吐量十年间增长了75倍;堆场面积也从2001年的10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19万平方米。
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5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港口工业区、行政科教商业居住区、高科技园区、港口物流园区等。在四大功能区中,与港口经济相关者就占了1/2。
正是对区域的了解及定位,方能让漳州开发区在发力之初便沿着清晰的轨道稳步前行。“实业经济的发达,让区域经济活力长久不衰,同时更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聚首漳州港。一个城市,只有做到产城一体,才能吸引经济、人口不断涌入,方可迎来真正的繁华。”著名经济学家钟伟曾如是表示。
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之时,漳州港外部改革同样利好频传。2013年7月,漳州港务管理部门的人事关系、国有资产正式移交到厦门港口管理局,标志着厦门湾两岸十大港区全部整合到厦门港,而原厦门港享受的优惠政策,亦逐步延伸到漳州港区。“厦门湾两岸港区的整合,不仅让厦门、漳州港的关系更进一步,推动了厦漳同城化进程,更实现了不同港区间的优势互补,发挥出1+1>2的效应,让两地的港口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业内人士说。
坐拥百亿产业集群,漳州开发区自然优势已转化为竞争优势,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岛,这些与天俱来的禀赋转为了延伸腹地空间、拓展市场领域、提升开放层次的成效,编织着漳州经济发展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临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临港工业成为了漳州开发区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了以诺尔、泰华、豪氏威马、友联船厂等为代表的交通机械制造业;以首钢凯西、嘉年钢铁、漳州中集为代表的金属制品加工业;以中纺粮油、金钱实业、中储粮及新引进的法国路易达孚、美国嘉吉项目、路易达孚精炼糖等为代表的粮油食品加工业三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
这里,现代物流基地悄然成型。目前,漳州开发区累计注册成立港航物流企业84家,港区内漳州招商局码头共开通集装箱航线14条,码头货源腹地覆盖闽南、闽西、粤东、赣南等地。招银港区已经形成粮食、木材、钢材、砂石和集装箱五大货种,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粮食、木材、钢材集散地。
这里,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及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以欧中现代农业中心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培育干细胞研发、生产、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引进科之杰新材料、CDC软件服务、浦和光电、创大太阳能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启动以蛇口网谷为模式的高新产业园建设,促进“3+1”产业格局的形成。
过去,在漳州开发区建设者们征地一片、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建设一片的原则下,漳州港从偏居东南一隅的渔港小村摇身一变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多年风雨征程中,漳州港如今以“第二蛇口”的称号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漳州开发区交出了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辖区内的招银港区是“中国十强进口木材港口”,其中辐射松进口量近年稳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台直航口岸、对金门、马祖、澎湖货运直航“三张名片”;已开通至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等国内外货运航线26条,年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招商局(漳州)厦门湾国际粮食物流园区”落户招银港区,是北粮南运重要的物流基地之一。已形成了粮食、木材、钢材三大物流市场,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原木集散港和重要交易地,粮食装卸量为福建省港口之最。
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700多家,实现合同资金额超50亿美元。在厦门湾南岸的优越区位和优美宜人的滨海环境的驱动下,开发区成为了宜居的首选之地;在厦门大学、厦大附中、厦大附小等“厦大系”教育资源的吸引下,开发区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梦想摇篮;在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高铁、厦漳海底隧道等交通大项目的引航下,开发区开启了发展的大通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此置业投资;在双鱼岛的规划建设下,在总投资2.8亿元金水仙大剧院的影响下,高端的商业、文娱、办公配套先后入驻,开发区的整体人气和文化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从海而来择海而居
转型升级造新城
漫步在这片热土,一股建设热浪扑面而来。从“闽南第一峰”之誉的南太武山上眺望,只见新港城依山傍海、海天一色、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碧海、蓝天、绿树、青山、高校、高尔夫球场,构筑了一处优美的人居环境。
漳州自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海外贸易兴盛,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城市。富有“小苏杭”之称的漳州月港更是成为明代我国官方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开发区所处的这片土地,位于月港附近的九龙江出海口,曾参与缔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历经多年来的建设发展,漳州开发区成为漳州的重要出海口和与厦门对接的桥头堡,是一颗闪耀在海峡西岸的明珠。
奔驰在第三个十年的征程上,开发区积极融入厦门港南岸新城建设,全面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坚持城市、产业、港口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框架思路。“我们将用十年时间,建成一座具有活力产业、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实现开发区十年打基础、十年引产业、十年造新城的开发战略;用十年时间,在继续抓好现有产业效率效益的情况下,重点培育新产业(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港航物流业),使开发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用十年时间,以双鱼岛开发建设经营为基本抓手,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人气,打造宜居宜业的健康生活高尚人居环境;用十年时间,完成区内农村社区居民的城镇化,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收入翻一番;用十年时间,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环境。”开发区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2015年,素有中国“第二蛇口”之称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酝酿扩区。漳州开发区存在产业用地不足、发展空间狭小、区域规模偏小等问题。对此,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漳州开发区目前正推进向周边扩区,力争实现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规模。
从2013年开始,漳州开发区启动“新十年战略”,“转型升级”成为关键词。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发展的力度加大,厦漳同城化的加快实施,开发区正迎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扩区成功将极大地发挥开发区作为漳州市滨海桥头堡的重要地位,使转型升级获得适当的发展空间。
扩区计划已获得福建省、漳州市政府等方面的认同和支持。接下来漳州开发区将主动融入福建自贸区建设,努力承接自贸区的辐射效应;继续推动创建“金融实践区”、申报加入自贸区等工作。
从码头港区到产业园区、再到人居新城,漳州开发区的嬗变让人惊叹。面向未来,改变、突破、创新,漳州开发区整装再出发。
作为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漳州开发区勇立潮头,努力奋进,创造出新世纪的“海丝”繁华,促进漳州这一轮“全球化初期的映海明月”再次斑斓星空、荣耀世界!
让海岸成长为财富的森林,让个人融入时代的风潮。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城,正怀着彰显厦门湾南岸的辉煌梦想,崛起在春风激荡的海峡西岸。
一枝一叶关乎民情
提升民众满足感
生态园美景如画,安置房拔地而起,百姓安居乐业,学子快乐诵读……这片焕发勃勃生机的热土让人如沐春风。“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投入约10亿元于民生领域,实施市政道路提升改造、防洪排涝、教育、医疗、安居保障房、环境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等50余项。“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将继续投入约10亿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旧村城镇化改造、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和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等项目,不断改善和提升民众生活品质。
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海新城,让开发区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是开发区民生布局矢志不渝的方向。建区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投入不断增加,民生工程覆盖持续扩大。
2016年新年伊始,漳州开发区开好局起好步,计划投资2.93亿元,启动新一批民生工程。店地安置房二、三期工程、城外排洪沟工程、店观路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热火朝天。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乐有所居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近年,漳州开发区始终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贴近群众、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加以大力推进。
店地安置房工程是其中一项重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60765.91平方米、总户数901户。该安居工程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4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桩基施工,计划2017年上半年完工,建设安置房229套。二、三期工程2016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另外,2015年开发区还完成危房改造22户,惠及住户96人。
店地、白沙社区处于低洼地带,碰上台风暴雨天气,涨潮排水不畅,百姓房屋很容易遭洪涝侵袭。开发区持续加大投入,着力补齐社会民生短板。建设寨山七路排洪沟和白沙排洪沟工程,构建三区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2015年启动投建的总长3765米排洪沟工程,已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2016年计划再投入4800万元,切实解决西片区和社区的泄洪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区精心规划滨水岸线,力争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这些事情都是贴近群众的实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项目做好做实,让广大群众得实惠。”开发区负责人说。
漳州开发区生态杨梅声名远播。社区百姓在观音山一带种植杨梅、开办休闲农场,杨梅经济日益红火。店观路是开发区连接店地社区和观音山一带的主要通行道路,目前是沙土路,遇上雨天泥泞不堪。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想百姓之所想,积极推进山地开发惠民工程,计划投入3500万元,启动约4.2公里的店观路改造工程,方便游客、果农上山,助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开发区坚持“以绿为韵”,打造 “生态之城”, 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作与生活相谐”的基本原则,从现有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现实状况出发,规划建设“三海八园十二景”,大力推进城市绿地的“亮化、绿化、美化”,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近年投资5100万元,建成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南鼎山公园、静湖公园、南炮台公园。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1289.4万元,新增城市绿化面积约577亩。
2016年,这里将启动香山湿地公园、南炮台海防长卷、双鱼岛陆岛广场等5大景观类项目,推进观音山公园、南炮台公园改造提升项目、龙瓮山公园等6大项目前期建设工作,为群众休闲、锻炼再添好去处。同时,开发区还将引进先进技术,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把开挖的山体全部恢复到自然状态,让生态新城实至名归。
“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开发建设成果”是招商集团一直秉持的开发理念。近年,开发区还着力推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地。
2013年11月,漳州开发区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进行调整,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投入1亿多元,通过给予一次性缴费补贴的方式,为辖区被征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全覆盖。2015年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1100万元,60周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领取社保660元。2015年全年在社区发放抚恤金、优抚对象生活补贴、重阳节老人慰问金及春节特困户生活补贴等,合计125.05万元。
对于辖区低保户,开发区与招商局集团慈善基金会积极沟通,在发放低保金的基础上,2014年起每户每月追加发放800元生活补助金。2015年,共发放低保金109.1万元,低保户慈善救济金125.04万元。同时,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从2014年下半年提高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补助标准。“十三五”期间,开发区预计支出6000万元,进一步加大社区居民保险政府补助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将大力推进社区的城镇化改造,未来五年,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作为城镇化建设专项基金,以人为核心,着力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促进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泰山路通源街“一路一街”改造已于2015年启动,作为开发区城镇化建设示范点,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计划2016年竣工。
临海凭风,踏浪潮头。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这个在邓小平同志解决台湾问题的方略指引下,由深圳的第一代拓荒者、被誉为“蛇口之父”的袁庚创办执掌的公司,在23年的岁月中,成为百年招商局积极引领、参与国家行动的又一个窗口。
2014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斯里兰卡视察招商局科伦坡码头时,对漳州开发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强”的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漳州开发区20多年来艰苦创业发展成果的肯定,是对招商局集团经营管理成效的认可,更是对福建省、漳州市改革开放成就的赞誉。
漳州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厦门湾南岸,于1992年由招商局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面积56.17平方公里,处在上海、台湾、香港三大经济区中间地带,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漳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
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把昔日的荒滩野岭建设成为一座滨海新城。利用厦漳同城化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厦门湾经济圈,精心打造厦门湾南岸三个“新天地”,即港航物流、临港工业、高尚人居三个新天地。区内已建成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都市半小时生活圈”。建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山地生态园、黄金海岸、南炮台景观,拥有“厦大系”优质教育资源、大剧院、商务星级酒店、商业娱乐中心等,还有建设中的首个中国离岸式生态型人工岛——双鱼岛。
一座“活力产业、生态文明、健康生活”的宜居宜业滨海新城正在美丽的厦门湾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做打石坑的地方,在漳州的版图上未曾标识,静卧在厦门湾南岸,九龙江入海处,依山靠海。居住在此的百姓以种植水稻、出海捕鱼、上山打石为生,生活安宁和谐。
1992年12月28日,一群招商人在这里开始了漳州开发区的建设之旅。
20多年过去了,伟大的建设者们用当代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传奇搬掉了十几座山头,开山填海,铺路建港,招商引资,兴办教育,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建设一片。这个九龙江入海口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商贾往来,百业兴盛,从工业开发区到魅力新港城,崛起成为我国东南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一个十年,打基础!第二个十年,引产业!第三个十年,造新城!每十年都是一个感叹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开山填海打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九二共识”契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同频共振在南巡讲话的春风里,为近在咫尺的海峡两岸开辟了一片交流交往的新天地。
1979年,招商局大批创业者在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其作为我国经济特区的“试管”,在发展经济方面多有体制突破的惊人之举。招商局集团携蛇口开发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遍寻良地,渴求寻找到对台“三通”的重点口岸,将蛇口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扛起对台经济发展的大旗。
当年,中国改革开发的先行者、蛇口工业区的开创者袁庚从宁波沿着千里岸线一路南行,最终在漳州港寻觅到心中良地。他曾站在南炮台上眺望对岸的厦门岛,感慨万端:“漳州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颗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
尽管对岸的厦门岛灯火辉煌,但厦门湾南岸的这块荒凉沉寂之地,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北与厦门一水之隔,位居上海、高雄、香港三大港口之间,有条件发展成国际货物中转港;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具备了建设对台“三通”口岸的人文和地理优势;西、南两面背靠的广袤腹地,与28公里岸线唇齿相依,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2公里,假以时日,亿吨大港将不是梦想。
1992年12月28日,漳州开发区应运而生。
一声巨大的山石爆破声,惊醒了这块沉寂千年的土地。招商局集团联合多家股东拉开建设“第二蛇口”的序幕,古老的土地注入了青春的因子。
厦门湾南岸,南太武山下这片宁静的土地只是荒山坡岭、乱石浅滩。全区56.17平方公里,山、海各占45%,耕地仅占10%。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匮乏,这里的村民世代靠打石讨海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漳州开发区的创办者们在这里埋下了基石,一批最初的创业者聚集在此,开启了充满理想与憧憬的创业历程。他们克服了缺水少电、无办公房等种种困难,安营扎寨于历经百年沧桑的南炮台,喝着苦涩的水,开始了白天闻炮声、夜点小煤灯的创业历程。他们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精神,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作风,拉开了福建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山填海工程。
20多年来,这里共征地2.7万亩,征海4.1万亩,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1亿立方米,开山填海造地达2.48万亩;立足于白手起家,从73公里外引来220千伏电源,架设区内外10千伏以上配电线路226公里,实现了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从43公里外引来了九龙江水,铺设供水管网36公里;投资厦漳跨海大桥、港尾铁路,努力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20多年来,全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50多亿元。顽强的创业精神、持之以恒的默默奋斗、无怨无悔的担当与奉献,是漳州开发区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拓荒者们面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海风云变幻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肆虐,在福建省、交通部的支持下和招商局集团的坚守下,漳州开发区矢志不渝,扛过危机,坚定前行;201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字号”,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拥有了更高远、更开阔的发展空间。静坐厦门海滩,面南而望,鹭岛人感到,3.5海里的对岸,漳州开发区喷薄出发展的张力。20多年过去了,袁庚的预言成真了!这颗尘封雾锁的明珠,逐渐绽放光芒,照耀东南海疆。 岁月静好脚步铿锵
生机勃发产业兴
这里四季如春,没有雾霾,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人类最适宜居住地之一;这里海天一色,依山面海,风光旖旎;这里生态文明,充满活力,创新不止。
港口是特殊的资源,它把城市带向世界。漳州开发区建设伊始,“以港兴区”便成为了决策者的共识。漳州开发区2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奋力实现大港梦想的开拓史。
1993年11月10日,招银港区第一个码头3号泊位3.5万吨多用途码头开工建设。1995年漳州开发区港口吞吐量还不足万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招银港区口岸对外开放以来,漳州开发区港口吞吐量10年间增长了10倍;集装箱吞吐量十年间增长了75倍;堆场面积也从2001年的10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19万平方米。
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5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港口工业区、行政科教商业居住区、高科技园区、港口物流园区等。在四大功能区中,与港口经济相关者就占了1/2。
正是对区域的了解及定位,方能让漳州开发区在发力之初便沿着清晰的轨道稳步前行。“实业经济的发达,让区域经济活力长久不衰,同时更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聚首漳州港。一个城市,只有做到产城一体,才能吸引经济、人口不断涌入,方可迎来真正的繁华。”著名经济学家钟伟曾如是表示。
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之时,漳州港外部改革同样利好频传。2013年7月,漳州港务管理部门的人事关系、国有资产正式移交到厦门港口管理局,标志着厦门湾两岸十大港区全部整合到厦门港,而原厦门港享受的优惠政策,亦逐步延伸到漳州港区。“厦门湾两岸港区的整合,不仅让厦门、漳州港的关系更进一步,推动了厦漳同城化进程,更实现了不同港区间的优势互补,发挥出1+1>2的效应,让两地的港口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业内人士说。
坐拥百亿产业集群,漳州开发区自然优势已转化为竞争优势,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岛,这些与天俱来的禀赋转为了延伸腹地空间、拓展市场领域、提升开放层次的成效,编织着漳州经济发展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临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临港工业成为了漳州开发区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了以诺尔、泰华、豪氏威马、友联船厂等为代表的交通机械制造业;以首钢凯西、嘉年钢铁、漳州中集为代表的金属制品加工业;以中纺粮油、金钱实业、中储粮及新引进的法国路易达孚、美国嘉吉项目、路易达孚精炼糖等为代表的粮油食品加工业三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
这里,现代物流基地悄然成型。目前,漳州开发区累计注册成立港航物流企业84家,港区内漳州招商局码头共开通集装箱航线14条,码头货源腹地覆盖闽南、闽西、粤东、赣南等地。招银港区已经形成粮食、木材、钢材、砂石和集装箱五大货种,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粮食、木材、钢材集散地。
这里,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及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以欧中现代农业中心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培育干细胞研发、生产、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引进科之杰新材料、CDC软件服务、浦和光电、创大太阳能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启动以蛇口网谷为模式的高新产业园建设,促进“3+1”产业格局的形成。
过去,在漳州开发区建设者们征地一片、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建设一片的原则下,漳州港从偏居东南一隅的渔港小村摇身一变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多年风雨征程中,漳州港如今以“第二蛇口”的称号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漳州开发区交出了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辖区内的招银港区是“中国十强进口木材港口”,其中辐射松进口量近年稳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对台直航口岸、对金门、马祖、澎湖货运直航“三张名片”;已开通至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等国内外货运航线26条,年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招商局(漳州)厦门湾国际粮食物流园区”落户招银港区,是北粮南运重要的物流基地之一。已形成了粮食、木材、钢材三大物流市场,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原木集散港和重要交易地,粮食装卸量为福建省港口之最。
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700多家,实现合同资金额超50亿美元。在厦门湾南岸的优越区位和优美宜人的滨海环境的驱动下,开发区成为了宜居的首选之地;在厦门大学、厦大附中、厦大附小等“厦大系”教育资源的吸引下,开发区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梦想摇篮;在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高铁、厦漳海底隧道等交通大项目的引航下,开发区开启了发展的大通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此置业投资;在双鱼岛的规划建设下,在总投资2.8亿元金水仙大剧院的影响下,高端的商业、文娱、办公配套先后入驻,开发区的整体人气和文化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从海而来择海而居
转型升级造新城
漫步在这片热土,一股建设热浪扑面而来。从“闽南第一峰”之誉的南太武山上眺望,只见新港城依山傍海、海天一色、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碧海、蓝天、绿树、青山、高校、高尔夫球场,构筑了一处优美的人居环境。
漳州自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海外贸易兴盛,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城市。富有“小苏杭”之称的漳州月港更是成为明代我国官方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开发区所处的这片土地,位于月港附近的九龙江出海口,曾参与缔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历经多年来的建设发展,漳州开发区成为漳州的重要出海口和与厦门对接的桥头堡,是一颗闪耀在海峡西岸的明珠。
奔驰在第三个十年的征程上,开发区积极融入厦门港南岸新城建设,全面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坚持城市、产业、港口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框架思路。“我们将用十年时间,建成一座具有活力产业、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实现开发区十年打基础、十年引产业、十年造新城的开发战略;用十年时间,在继续抓好现有产业效率效益的情况下,重点培育新产业(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港航物流业),使开发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用十年时间,以双鱼岛开发建设经营为基本抓手,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人气,打造宜居宜业的健康生活高尚人居环境;用十年时间,完成区内农村社区居民的城镇化,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收入翻一番;用十年时间,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环境。”开发区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2015年,素有中国“第二蛇口”之称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酝酿扩区。漳州开发区存在产业用地不足、发展空间狭小、区域规模偏小等问题。对此,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漳州开发区目前正推进向周边扩区,力争实现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规模。
从2013年开始,漳州开发区启动“新十年战略”,“转型升级”成为关键词。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发展的力度加大,厦漳同城化的加快实施,开发区正迎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扩区成功将极大地发挥开发区作为漳州市滨海桥头堡的重要地位,使转型升级获得适当的发展空间。
扩区计划已获得福建省、漳州市政府等方面的认同和支持。接下来漳州开发区将主动融入福建自贸区建设,努力承接自贸区的辐射效应;继续推动创建“金融实践区”、申报加入自贸区等工作。
从码头港区到产业园区、再到人居新城,漳州开发区的嬗变让人惊叹。面向未来,改变、突破、创新,漳州开发区整装再出发。
作为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漳州开发区勇立潮头,努力奋进,创造出新世纪的“海丝”繁华,促进漳州这一轮“全球化初期的映海明月”再次斑斓星空、荣耀世界!
让海岸成长为财富的森林,让个人融入时代的风潮。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城,正怀着彰显厦门湾南岸的辉煌梦想,崛起在春风激荡的海峡西岸。
一枝一叶关乎民情
提升民众满足感
生态园美景如画,安置房拔地而起,百姓安居乐业,学子快乐诵读……这片焕发勃勃生机的热土让人如沐春风。“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投入约10亿元于民生领域,实施市政道路提升改造、防洪排涝、教育、医疗、安居保障房、环境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等50余项。“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将继续投入约10亿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旧村城镇化改造、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和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等项目,不断改善和提升民众生活品质。
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海新城,让开发区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是开发区民生布局矢志不渝的方向。建区20多年来,漳州开发区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投入不断增加,民生工程覆盖持续扩大。
2016年新年伊始,漳州开发区开好局起好步,计划投资2.93亿元,启动新一批民生工程。店地安置房二、三期工程、城外排洪沟工程、店观路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热火朝天。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乐有所居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近年,漳州开发区始终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贴近群众、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加以大力推进。
店地安置房工程是其中一项重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60765.91平方米、总户数901户。该安居工程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4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桩基施工,计划2017年上半年完工,建设安置房229套。二、三期工程2016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另外,2015年开发区还完成危房改造22户,惠及住户96人。
店地、白沙社区处于低洼地带,碰上台风暴雨天气,涨潮排水不畅,百姓房屋很容易遭洪涝侵袭。开发区持续加大投入,着力补齐社会民生短板。建设寨山七路排洪沟和白沙排洪沟工程,构建三区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2015年启动投建的总长3765米排洪沟工程,已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2016年计划再投入4800万元,切实解决西片区和社区的泄洪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区精心规划滨水岸线,力争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这些事情都是贴近群众的实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项目做好做实,让广大群众得实惠。”开发区负责人说。
漳州开发区生态杨梅声名远播。社区百姓在观音山一带种植杨梅、开办休闲农场,杨梅经济日益红火。店观路是开发区连接店地社区和观音山一带的主要通行道路,目前是沙土路,遇上雨天泥泞不堪。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想百姓之所想,积极推进山地开发惠民工程,计划投入3500万元,启动约4.2公里的店观路改造工程,方便游客、果农上山,助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开发区坚持“以绿为韵”,打造 “生态之城”, 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作与生活相谐”的基本原则,从现有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现实状况出发,规划建设“三海八园十二景”,大力推进城市绿地的“亮化、绿化、美化”,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近年投资5100万元,建成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南鼎山公园、静湖公园、南炮台公园。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1289.4万元,新增城市绿化面积约577亩。
2016年,这里将启动香山湿地公园、南炮台海防长卷、双鱼岛陆岛广场等5大景观类项目,推进观音山公园、南炮台公园改造提升项目、龙瓮山公园等6大项目前期建设工作,为群众休闲、锻炼再添好去处。同时,开发区还将引进先进技术,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把开挖的山体全部恢复到自然状态,让生态新城实至名归。
“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开发建设成果”是招商集团一直秉持的开发理念。近年,开发区还着力推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地。
2013年11月,漳州开发区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进行调整,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投入1亿多元,通过给予一次性缴费补贴的方式,为辖区被征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全覆盖。2015年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1100万元,60周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领取社保660元。2015年全年在社区发放抚恤金、优抚对象生活补贴、重阳节老人慰问金及春节特困户生活补贴等,合计125.05万元。
对于辖区低保户,开发区与招商局集团慈善基金会积极沟通,在发放低保金的基础上,2014年起每户每月追加发放800元生活补助金。2015年,共发放低保金109.1万元,低保户慈善救济金125.04万元。同时,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从2014年下半年提高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补助标准。“十三五”期间,开发区预计支出6000万元,进一步加大社区居民保险政府补助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将大力推进社区的城镇化改造,未来五年,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作为城镇化建设专项基金,以人为核心,着力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促进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泰山路通源街“一路一街”改造已于2015年启动,作为开发区城镇化建设示范点,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计划2016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