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在上两期中我们共同探讨了记叙文阅读答题要认真读选文、认真读题干和认真看分值。现在,咱们来共同研究一下如何“认真表述”。 “认真表述”既是记叙性文章阅读应试的关键,也是此类试题获得高分或满分的最后一步棋。
一、准确书写,流畅表达
记叙性文章考查的知识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文章题目理解、内容概括、词语理解(含义或表达效果)、句子理解(含义、赏析或表达效果等)、段落作用(是否删除或更换内容)和情感价值观的迁移等等,每项考查内容都有不同的考查方式。要做到“认真表述”,就要根据题干类型作答。题干比较简单的,答案一般都是选文中固定的词语或句子,同学们可以按照题干的要求到选文中寻找答案抄写到指定位置即可。如 2015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选文《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第18题:文章开篇写到“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意在告诉读者,他是一个 而 的人。
要想做到表述准确、流畅,同学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试题中的信息点。如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4题: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回答此类试题时,同学们就要认真看清题干中的信息点,这道题的信息点是“描写方法”及“作用”。第一问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识别,答案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同学们回答起来应该不难,作答时要注意书写准确。第二问比较困难, 需要同学们结合画线句的语境来揣摩,作答时要注意语言流畅。
对于有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同学们在答题时还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信息点的内涵。如2015年齐齐哈尔市中考选文《烟花惊艳》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信息点是“主要内容”,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为:谁 +什么事 +表达情感。该选文的主要人物是:理发店的老板;做的事情:在着急赶车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坚持为“我”和素不相识的女人理发;表达的情感:感动。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我们再组织一下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要求能围绕记叙要素概括内容,语言简洁即可得2分。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叙要素”,所以我们还可以加上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年三十晚上。这道题提示我们,在回答“主要内容”这类试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选文的特点在“谁”的前面或后面适当地加上表示时间、目的、情状的状语。
二、斟酌词语,表述到位
出了考场,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反正都写上了,不知对不对。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同学们没有对答案的表述语言进行仔细斟酌、思量。
语言的表述有一定的技巧,同学们要“斟酌词语,学会串联”。“斟酌词语”,就是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首先找到题干的指向性。 如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3题: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2分)很显然,题干的关键性词语是“哪几件事”“生活是贫寒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根据这些信息,“生活是贫寒的”是几件事的中心。“哪几件事”到底是几件呢?题干最后括号里的文字和后面的分数给了相应的提示:四件事,每件0.5分。那什么是“简洁的语言”呢?我们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来探索回答这类试题的规律。(参考答案: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②过年因没钱不能回老家。③母亲买鸭子为“我”补身子。④母亲为省钱买将死的泥鳅。⑤家具简单,最高级电器是复读机。⑥用电饭煲烧开水。⑦“我”在锅里炒衣服。)根据记叙性文章的特点,概括事件基本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表述:谁(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干什么(表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些答案的词语又是哪里来的呢?下面我们认真分解一下参考答案示例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共13个字,其中“我们”“烧不起”“暖气”“砸冰出门”11个字是选文中的词语,“因”“而”两个字则是加入的串联词。由此可见,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固定的答题模式到文中去寻找概括性的语言,然后自己再用串联词串联起来,表述清楚即可。
当然,有些试题还要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而做一些适当调整,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4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题共2分,笔者调研了一些考生的试卷:
考生甲:本文主要说了一位牵着德国牧羊犬的盲人母子在候车时,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乙:一位盲人男子被导盲犬引领着上公交车,所有的人都努力地帮助这位盲人,让人感到很温暖。(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丙:本文通过写“我”排队坐公交车时,路人无声地帮助那位盲人并给他让座的故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无声的关爱。(评卷老师给2分。)
三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字数相差不大,为什么得到的分数不同呢?这主要是表述用词的准确程度和回答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考生甲把“导盲犬”写成“牧羊犬”,把“盲人男子”说成“盲人母子”,没有认真阅读选文,表述不准确。另外,概述语言也有问题,前句说“候车时”,之后却写出了令人费解的“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可见表述的语言前后矛盾,不够准确。考生乙基本符合“谁+干什么”的概括模式,遗憾的是“主要内容”没有加上这篇文章的主题,即“人们对残疾人的无声关爱”或“无声关爱”。考生丙的答案符合本题的“评分标准”(概括内容,意思对即可),所以评卷老师给了满分。
最后,我们来谈谈记叙性文章最常见的一个题型,即文章情感价值观的迁移题。这类试题中题干的信息点多,要求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表述。这既能检查同学们阅读的质量和理解能力,也能检验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一般都是记叙性文章的压轴题,很多同学不能得满分。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8题: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3分)我们还是先看两位考生的试卷:
考生丁:读过文章后,我觉得应尊重、关爱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在我家附近搬来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有好多次我默默从她身旁走过,也没有帮助她,再遇到她我会扶她回家,与她交朋友,让她快乐自信起来!(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戊: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有困难的人。读了本文使我明白了要帮助他人。我以后也一定要帮助他人,就像文中的乘客那样,伸出援助之手。让互帮互助的行为在社会中延续。(评卷老师给2分。)
本题的评分标准是:联系具体生活实际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语言流畅1分。
考生丁的答案只符合了评分标准中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的事例;考生戊达到了评分标准中的“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流畅”两个采分点,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回答此类问题时,同学们在弄清楚关键词的指向性或内涵之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把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条理在大脑中串联起来思考一番,看看是否完整、准确和到位,要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再动笔书写。当然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词语的斟酌、语序的连贯等问题。
综上所述,“认真表述”可概括为三种方式:一是挑选文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作答,二是用文中词句+串联词作答,三是考生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无论哪种表述都一定要注意“语言流畅”这个要求,这也是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提示。
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四个“认真”策略只是一种答题理念。事实上,记叙性文章还有比较细致的分类,具体的答题方法也会因分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答题时,同学们还应根据题干的不同表述、分值大小以及指向性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一、准确书写,流畅表达
记叙性文章考查的知识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文章题目理解、内容概括、词语理解(含义或表达效果)、句子理解(含义、赏析或表达效果等)、段落作用(是否删除或更换内容)和情感价值观的迁移等等,每项考查内容都有不同的考查方式。要做到“认真表述”,就要根据题干类型作答。题干比较简单的,答案一般都是选文中固定的词语或句子,同学们可以按照题干的要求到选文中寻找答案抄写到指定位置即可。如 2015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选文《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第18题:文章开篇写到“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意在告诉读者,他是一个 而 的人。
要想做到表述准确、流畅,同学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试题中的信息点。如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4题: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回答此类试题时,同学们就要认真看清题干中的信息点,这道题的信息点是“描写方法”及“作用”。第一问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识别,答案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同学们回答起来应该不难,作答时要注意书写准确。第二问比较困难, 需要同学们结合画线句的语境来揣摩,作答时要注意语言流畅。
对于有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同学们在答题时还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信息点的内涵。如2015年齐齐哈尔市中考选文《烟花惊艳》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信息点是“主要内容”,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为:谁 +什么事 +表达情感。该选文的主要人物是:理发店的老板;做的事情:在着急赶车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坚持为“我”和素不相识的女人理发;表达的情感:感动。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我们再组织一下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要求能围绕记叙要素概括内容,语言简洁即可得2分。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叙要素”,所以我们还可以加上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年三十晚上。这道题提示我们,在回答“主要内容”这类试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选文的特点在“谁”的前面或后面适当地加上表示时间、目的、情状的状语。
二、斟酌词语,表述到位
出了考场,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反正都写上了,不知对不对。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同学们没有对答案的表述语言进行仔细斟酌、思量。
语言的表述有一定的技巧,同学们要“斟酌词语,学会串联”。“斟酌词语”,就是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首先找到题干的指向性。 如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3题: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2分)很显然,题干的关键性词语是“哪几件事”“生活是贫寒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根据这些信息,“生活是贫寒的”是几件事的中心。“哪几件事”到底是几件呢?题干最后括号里的文字和后面的分数给了相应的提示:四件事,每件0.5分。那什么是“简洁的语言”呢?我们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来探索回答这类试题的规律。(参考答案: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②过年因没钱不能回老家。③母亲买鸭子为“我”补身子。④母亲为省钱买将死的泥鳅。⑤家具简单,最高级电器是复读机。⑥用电饭煲烧开水。⑦“我”在锅里炒衣服。)根据记叙性文章的特点,概括事件基本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表述:谁(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干什么(表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些答案的词语又是哪里来的呢?下面我们认真分解一下参考答案示例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共13个字,其中“我们”“烧不起”“暖气”“砸冰出门”11个字是选文中的词语,“因”“而”两个字则是加入的串联词。由此可见,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固定的答题模式到文中去寻找概括性的语言,然后自己再用串联词串联起来,表述清楚即可。
当然,有些试题还要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而做一些适当调整,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4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题共2分,笔者调研了一些考生的试卷:
考生甲:本文主要说了一位牵着德国牧羊犬的盲人母子在候车时,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乙:一位盲人男子被导盲犬引领着上公交车,所有的人都努力地帮助这位盲人,让人感到很温暖。(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丙:本文通过写“我”排队坐公交车时,路人无声地帮助那位盲人并给他让座的故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无声的关爱。(评卷老师给2分。)
三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字数相差不大,为什么得到的分数不同呢?这主要是表述用词的准确程度和回答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考生甲把“导盲犬”写成“牧羊犬”,把“盲人男子”说成“盲人母子”,没有认真阅读选文,表述不准确。另外,概述语言也有问题,前句说“候车时”,之后却写出了令人费解的“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可见表述的语言前后矛盾,不够准确。考生乙基本符合“谁+干什么”的概括模式,遗憾的是“主要内容”没有加上这篇文章的主题,即“人们对残疾人的无声关爱”或“无声关爱”。考生丙的答案符合本题的“评分标准”(概括内容,意思对即可),所以评卷老师给了满分。
最后,我们来谈谈记叙性文章最常见的一个题型,即文章情感价值观的迁移题。这类试题中题干的信息点多,要求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表述。这既能检查同学们阅读的质量和理解能力,也能检验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一般都是记叙性文章的压轴题,很多同学不能得满分。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8题: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3分)我们还是先看两位考生的试卷:
考生丁:读过文章后,我觉得应尊重、关爱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在我家附近搬来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有好多次我默默从她身旁走过,也没有帮助她,再遇到她我会扶她回家,与她交朋友,让她快乐自信起来!(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戊: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有困难的人。读了本文使我明白了要帮助他人。我以后也一定要帮助他人,就像文中的乘客那样,伸出援助之手。让互帮互助的行为在社会中延续。(评卷老师给2分。)
本题的评分标准是:联系具体生活实际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语言流畅1分。
考生丁的答案只符合了评分标准中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的事例;考生戊达到了评分标准中的“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流畅”两个采分点,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回答此类问题时,同学们在弄清楚关键词的指向性或内涵之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把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条理在大脑中串联起来思考一番,看看是否完整、准确和到位,要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再动笔书写。当然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词语的斟酌、语序的连贯等问题。
综上所述,“认真表述”可概括为三种方式:一是挑选文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作答,二是用文中词句+串联词作答,三是考生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无论哪种表述都一定要注意“语言流畅”这个要求,这也是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提示。
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四个“认真”策略只是一种答题理念。事实上,记叙性文章还有比较细致的分类,具体的答题方法也会因分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答题时,同学们还应根据题干的不同表述、分值大小以及指向性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