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在中国书法史上,任何一位书家所依托的不外于两种,或碑或帖,这就有了碑学和帖学。在当下的书法学习情境中,碑学与帖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书学。换而言之,对于传统书学的学习与传承,我们无法逾越碑学与帖学而言其它。当今,从事书法创作与书法工作者,表层上似乎对碑学与帖学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其实不然。如对帖学的认识,直至清代中期大学者阮元在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善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具胜法”。同时的学者钱泳在《书学》中进一步阐释前者的观点:“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易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厚重端严,宜于碑榜”。之后经由包世臣的鼓吹和康有为的接续才形成了帖学的一派繁荣。而在清代中期之前,从魏晋以来都宗法于二王的帖学。尤其是自唐以来。在唐太宗的极力推崇下,许多书家以二王为宗,形成了帖学。而二王书法艺术也的确博大精深,帖学也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书家辈出,大师林立。而至明代对帖学出现了瓶颈,这也是前面所谈到的,至清代开始对传统碑学进行从全新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