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表象的支撑。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才会产生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空间观念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一、重视生活原型,建立表象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空间观念是从经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生活经验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相关空间与图形的生活原型,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可以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和发展空间观念。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丰富、正确,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到的红领巾、流动红旗等,利用实物的外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已有经验,在观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出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民间的剪纸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教学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逐步形成明确的数学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
二、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表象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赋予抽象的知识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产生不断活动的场景,动态地显示出事物演变的过程。这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有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轻易地把圆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这样,从屏幕上就可以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生动形象的画面必然引起学生想像:当把圆分成足够多的等份,拼成的图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由此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原本静态、抽象的过程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过程性表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转化中的图形渐变,直观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获得几何形体的表象更丰富、更深刻。
三、注重实践操作,内化表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及空间观念的形成都与他们对图形的直观经验密切相关,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践和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丰富的表象。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周”和“圆面”的表象,教师可以找一个圆的镜子(或其他实物模型),在镜子的边缘镶上红色的塑料边,先把圆镜的周长明显地显露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用手指沿着圆镜边缘摸一圈,使学生感知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然后让学生对圆镜的表面用手摸一摸,获得“平面”的感觉,使学生感知到圆的面积是指封闭曲线内部平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在纸上利用圆的实物绘出圆的周长,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圆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对圆周长、圆面积进行比较,加深印象。这样,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概念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有助于学生发展圆的周长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四、发挥科学想像,发展表象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像是一种令人惊喜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像,有助于表象的运动和发展。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可以直接有效地发展图形的表象。又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通过让学生闭眼想像,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要让学生敢于去想,给他们的想像装上翅膀,不断拓展想像的空间,达到“化蛹为蝶”的效果。当然,学生要有足够的表象储备,这样想像的内容才会越科学、越具体,形成的新表象也就越丰富。
总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不断丰富表象积累,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重视生活原型,建立表象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空间观念是从经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生活经验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相关空间与图形的生活原型,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可以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和发展空间观念。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丰富、正确,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到的红领巾、流动红旗等,利用实物的外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已有经验,在观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出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民间的剪纸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教学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逐步形成明确的数学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
二、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表象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赋予抽象的知识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产生不断活动的场景,动态地显示出事物演变的过程。这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有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轻易地把圆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这样,从屏幕上就可以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生动形象的画面必然引起学生想像:当把圆分成足够多的等份,拼成的图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由此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原本静态、抽象的过程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过程性表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转化中的图形渐变,直观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获得几何形体的表象更丰富、更深刻。
三、注重实践操作,内化表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及空间观念的形成都与他们对图形的直观经验密切相关,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践和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丰富的表象。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周”和“圆面”的表象,教师可以找一个圆的镜子(或其他实物模型),在镜子的边缘镶上红色的塑料边,先把圆镜的周长明显地显露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用手指沿着圆镜边缘摸一圈,使学生感知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然后让学生对圆镜的表面用手摸一摸,获得“平面”的感觉,使学生感知到圆的面积是指封闭曲线内部平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在纸上利用圆的实物绘出圆的周长,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圆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对圆周长、圆面积进行比较,加深印象。这样,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概念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有助于学生发展圆的周长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四、发挥科学想像,发展表象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像是一种令人惊喜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像,有助于表象的运动和发展。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可以直接有效地发展图形的表象。又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通过让学生闭眼想像,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要让学生敢于去想,给他们的想像装上翅膀,不断拓展想像的空间,达到“化蛹为蝶”的效果。当然,学生要有足够的表象储备,这样想像的内容才会越科学、越具体,形成的新表象也就越丰富。
总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不断丰富表象积累,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