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有许多教师感叹后进生工作难做,即使做了,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方法不对路。我认为,只有掌握了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抓住本质,有的放矢地进行转化工作。
关键词:了解差异;遵循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目前,有许多教师感叹后进生工作难做,即使做了,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方法不对路。我认为,在后进生转化的方法上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特征,把住脉,找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积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后进生具有以下方面的心理特征。
一、 具有“防御”心理
由于他们身上毛病多,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害怕和忌讳公开场合下受批评,随时都警惕来自同学和老师及学校的挑战,表现出一种心虑上的“防御”心理状态。
二、 具有“矛盾”心理
心境上,高兴时想好好干,不愉快时又认为“反正我很差”;情感上,起伏较大,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忽冷忽热;学习上时好时差,容易出现反常。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一是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老师同学们都看不起;二是悔恨心理,当老师晓之以理,自己觉得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有改正缺点的愿望。
三、 具有对立心理
由于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差的原因,把自己落后的原因归于周围环境,不愿接近优生和老师,对班集体和老师冷漠,缺乏共同语言;对优生讽刺打击,好与班干部、同学、老师顶嘴吵架,在情绪上具有很大的消极性。
四、 具有无为心理
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作业不认真完成;纪律上松松垮垮,迟到习以为常,将老师的批评,学校的教育视若未闻。
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在转化工作中应掌握后进生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感情交流,心理相融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应正确对待后进生,敢于和他们交朋友,通过语言交流、情感交换,行为影响等方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隔阂。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要善于同后进生交心,用“以情制情”的办法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消除他们的“对立”和“防御”心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相互信赖的“城墙”,使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障碍,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后進生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
培养兴趣特长,在活动中激发自信,树立自强心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他是激发人们向上的内在因素,尤其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的手段。”对后进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活动,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进而认识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肯定,消除自卑心理,使之从自卑和压抑中解脱出来。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增强其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并促其将这种优势和进步迁移到学习或者纪律上来。
掌握后进生个性特征的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和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及差异,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一点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个性特征和差异,在后进生身上表露的最突出。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后进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性教育,采取正面的教育措施,发展和巩固积极地个性倾向,以促进和完成后进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上,要求教师按照后进生的个性特征加强知识技能教育。在目标上,要求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后进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重视后进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培养
一个人总是根据自我要求来指导自己行为,行为与要求保持一致。后进生由于自我意识的障碍,主题意识上形成对抗和逆反心理,进而陷入孤独、自卑,养成“闭锁式”的性格。因此,就要求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热情而有艺术性的指导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是后进生的意识得到发展,帮助后进生实现“自我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成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促进其思想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培养后进生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行为将失去正确的导向,没有健康的感情,就形不成积极地道德动机和行为态度;没有坚定地道德意志,就不能调节道德情感和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四个方面在后进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和谐统一。
运用上述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在多年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前的一位福建女孩子,从小父母离异,跟姥姥生活。姥姥去世后,她随在北京打工的姨一起生活。由于她的姨整天在外边辛苦打工,无暇照顾她,以至她经常迟到、旷课,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学习成绩和行为品德很差,在教师和学生中影响很坏。强烈的责任心驱动着我走进孩子的心里,几年里我献给她的是母亲之爱,赋予她的是朋友之情,授给她的是人生的真谛。整整两年,我用一颗真诚慈爱的心,采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的心理学方法,使许多人认为“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转变成一个努力懂事的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
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抓住本质,有的放矢地进行转化工作。
关键词:了解差异;遵循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目前,有许多教师感叹后进生工作难做,即使做了,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方法不对路。我认为,在后进生转化的方法上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特征,把住脉,找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积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后进生具有以下方面的心理特征。
一、 具有“防御”心理
由于他们身上毛病多,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害怕和忌讳公开场合下受批评,随时都警惕来自同学和老师及学校的挑战,表现出一种心虑上的“防御”心理状态。
二、 具有“矛盾”心理
心境上,高兴时想好好干,不愉快时又认为“反正我很差”;情感上,起伏较大,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忽冷忽热;学习上时好时差,容易出现反常。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一是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老师同学们都看不起;二是悔恨心理,当老师晓之以理,自己觉得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有改正缺点的愿望。
三、 具有对立心理
由于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差的原因,把自己落后的原因归于周围环境,不愿接近优生和老师,对班集体和老师冷漠,缺乏共同语言;对优生讽刺打击,好与班干部、同学、老师顶嘴吵架,在情绪上具有很大的消极性。
四、 具有无为心理
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作业不认真完成;纪律上松松垮垮,迟到习以为常,将老师的批评,学校的教育视若未闻。
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在转化工作中应掌握后进生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感情交流,心理相融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应正确对待后进生,敢于和他们交朋友,通过语言交流、情感交换,行为影响等方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隔阂。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要善于同后进生交心,用“以情制情”的办法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消除他们的“对立”和“防御”心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相互信赖的“城墙”,使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障碍,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后進生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
培养兴趣特长,在活动中激发自信,树立自强心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他是激发人们向上的内在因素,尤其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的手段。”对后进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活动,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进而认识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肯定,消除自卑心理,使之从自卑和压抑中解脱出来。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增强其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并促其将这种优势和进步迁移到学习或者纪律上来。
掌握后进生个性特征的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和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及差异,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一点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个性特征和差异,在后进生身上表露的最突出。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后进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性教育,采取正面的教育措施,发展和巩固积极地个性倾向,以促进和完成后进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上,要求教师按照后进生的个性特征加强知识技能教育。在目标上,要求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后进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重视后进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培养
一个人总是根据自我要求来指导自己行为,行为与要求保持一致。后进生由于自我意识的障碍,主题意识上形成对抗和逆反心理,进而陷入孤独、自卑,养成“闭锁式”的性格。因此,就要求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热情而有艺术性的指导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是后进生的意识得到发展,帮助后进生实现“自我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成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促进其思想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培养后进生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行为将失去正确的导向,没有健康的感情,就形不成积极地道德动机和行为态度;没有坚定地道德意志,就不能调节道德情感和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四个方面在后进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和谐统一。
运用上述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在多年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前的一位福建女孩子,从小父母离异,跟姥姥生活。姥姥去世后,她随在北京打工的姨一起生活。由于她的姨整天在外边辛苦打工,无暇照顾她,以至她经常迟到、旷课,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学习成绩和行为品德很差,在教师和学生中影响很坏。强烈的责任心驱动着我走进孩子的心里,几年里我献给她的是母亲之爱,赋予她的是朋友之情,授给她的是人生的真谛。整整两年,我用一颗真诚慈爱的心,采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的心理学方法,使许多人认为“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转变成一个努力懂事的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
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抓住本质,有的放矢地进行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