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改革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传统阅读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同时也因为阅读对提高成绩不明显而受到了忽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角度,创造出具有时效性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时效性 高效率
1 阅读教学改革的背景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社会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其次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减负被不断提上议题,同时减负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加;创新教育渐入人心,人们将教育的重点向创新型人才方向靠拢。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提高阅读的时效性。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代名词,这让很多家长都很失望,因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依然靠父母供养,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对社会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碰壁。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总喜欢纸上谈兵,没有一点实战能力,不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失望。“80后”大学生已经给社会留下了这样的印象,“90后”大学生依然如此,因为家庭条件的宽裕,很多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值一提。针对当前的初中学生,教育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这种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会重演。
2 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1 创设情境策略
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但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手段、生动的画面等,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从而主动地进入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借助音乐、多媒体、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为了表现文本中特有的情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苗岭的早晨》,伴随着清新、明快的笛声,学生仿佛走进了神奇的阿里山,阿里山的美历历在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中。
2.2 引导感知策略
阅读教学中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过程中教师结合关键点点拨,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解读、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同。自主阅读中教师提出一些预习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有目的的通读,从而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但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水平不同,每个学生诵读文章后产生的感受不同,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要给学生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教学《故乡》时,初次通读课文后,有的学生觉得主人公离开故乡时并不怎么留恋;也有的学生说主人公对故乡有留恋也有失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精读,品读文章的重点段落、词句,感悟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如教学《呼兰河传》时,对课后的习题,传统的做法大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感知。
2.3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出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4 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
“读”要做到以下两点: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应正确、灵活,要精心设计启发语、过渡语、铺垫语、提示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通过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去认识文本、感悟文本。
“思”即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在导读的过程中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思考。为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还应设计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质疑,要用老师的善问,培养爱提问、会提问的学生。质疑,对学生而言既是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又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调研,以便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解决教学难点的必要环节。
“议”即议论、交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思辨、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全班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说出来,将自己的不同看法表达出来。
“练”即提倡多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几年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对学生“读”与“说”的训练比较重视,但“写”的训练被弱化。课堂上,教师应找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培养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或小练笔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深化理解。
3 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努力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钱敏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园,2013(19).
[2]陈治铭.试论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2013(10).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时效性 高效率
1 阅读教学改革的背景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社会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其次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减负被不断提上议题,同时减负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加;创新教育渐入人心,人们将教育的重点向创新型人才方向靠拢。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提高阅读的时效性。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代名词,这让很多家长都很失望,因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依然靠父母供养,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对社会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碰壁。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总喜欢纸上谈兵,没有一点实战能力,不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失望。“80后”大学生已经给社会留下了这样的印象,“90后”大学生依然如此,因为家庭条件的宽裕,很多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值一提。针对当前的初中学生,教育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这种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会重演。
2 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1 创设情境策略
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但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手段、生动的画面等,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从而主动地进入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借助音乐、多媒体、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为了表现文本中特有的情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苗岭的早晨》,伴随着清新、明快的笛声,学生仿佛走进了神奇的阿里山,阿里山的美历历在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中。
2.2 引导感知策略
阅读教学中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过程中教师结合关键点点拨,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解读、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同。自主阅读中教师提出一些预习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有目的的通读,从而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但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水平不同,每个学生诵读文章后产生的感受不同,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要给学生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教学《故乡》时,初次通读课文后,有的学生觉得主人公离开故乡时并不怎么留恋;也有的学生说主人公对故乡有留恋也有失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精读,品读文章的重点段落、词句,感悟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如教学《呼兰河传》时,对课后的习题,传统的做法大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感知。
2.3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出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4 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
“读”要做到以下两点: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应正确、灵活,要精心设计启发语、过渡语、铺垫语、提示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通过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去认识文本、感悟文本。
“思”即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在导读的过程中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思考。为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还应设计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质疑,要用老师的善问,培养爱提问、会提问的学生。质疑,对学生而言既是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又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调研,以便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解决教学难点的必要环节。
“议”即议论、交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思辨、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全班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说出来,将自己的不同看法表达出来。
“练”即提倡多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几年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对学生“读”与“说”的训练比较重视,但“写”的训练被弱化。课堂上,教师应找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培养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或小练笔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深化理解。
3 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努力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钱敏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园,2013(19).
[2]陈治铭.试论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