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育者所共同追求的理想。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本文主要阐述高效课堂建立的基础上怎样调节和调动师生的关系以及学习动力。
【关键词】 课堂 教师 学生 高效 六力
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有效课堂恐怕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委实需要我们用心研究。我们认为,关注并用好以下六种方法,高效课堂才会成为现实。
1.适度的压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早将“压力”对人生积极的一面说得很好了。课堂上,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必要、适度的压力不能少。课堂上学生没有“压力”,就失去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自然不会有动力。教师应据“目标”创设一些问题和情景,并明确时间限制、评价办法等——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学生才可能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想法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上课好长时间了还有学生没拿出教材或笔记本的现象了!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的行为也就会减少。如此,课堂的有效性才有可能。
2.充足的动力
与适度的压力相连,动力更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就像机动车要高效运行需要动力一样,高效课堂的高效“运转”同样需要充足的动力。这当然表现在师生双方——“教”和“学”都表现出充足的动力来——一方面,“教”就激情昂扬;另一方面,“学”则活力四射。为此,就需要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去精心“谋化”——不仅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问题的突破口是啥、评价的激励性怎样以及总结和提升的关键又在何处等,都需要精心设计、研究。还有,不同学生潜能的及时挖掘、多人(绝不是个别)成功的体验、师生积极互动等,都是动力系统不可少的。课堂上的动力会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你想不有效就难。
3.必要的推力(或拉力)
课堂上,教师尽量要关注全体(尤其是高三的希望生全体),及时“悟”到相关需要帮助的对象,调整教师“导”的方向或节奏,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是在学生爬坡时及时施以“推”或“拉”一把之力,以便让其及时实现课堂目标。比如及时做“引导性”提示或创设学生“互帮平台”——小组讨论和探究等,就会解决教师一人无法解决多人的不同问题的现象,进而也对解决课堂低效之痼疾有利。当然,这也是教师课堂战略灵活性的表现(反对借口学生需主动而取消教师也应主动的行为)。
4.很强的学力
这里的“学力”即指学生的学习力,也指教师的学习力。我们无论哪方面的努力,很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力”,教师就进入到了较佳的境界了——“无为”了!那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学法”、“考法”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感悟”,积极培养自己独特的学、思、悟等能力。不仅此,我们教师也应注意自己"学力"的培养和运用。事实上,课堂上许多学生(尤其中学生)独到的思考、见解,为教师提升水平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正是这些资源使我们逐渐成熟、成名,只是往往不被我们重视或认可而已。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水平不高,细心的教师也会自觉反思、改进“导学”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必须明白:只要学生的学习力增强了,即便是这一节不高效,也无法阻挡下一节“有效性”的增长!
5.灵活的调控力(协调力)
高效课堂的高效离不开必要的“管理”。谁都知道,学生能否学好关键要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松散惯了的学生而言,“管”和“理”不能少。课堂上,教师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整体课堂情况进行及时的把握,才能及时发现必须关注的问题并有效处理。对明显游离课堂的行为要采取科学的办法及时“管”(尽量适度有力)和“理”(应体现一定的艺术)。课堂上“导”的节奏、声音的高低、眼神的目标性等;学生讨论时及时提醒如何参与、怎样交流、如何互助等都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实情去调整、协调。否则,对虽然是个性的影响和干扰课堂有效性的行为,不及时提醒、“纠正”,往往影响的不是一个人。
6.及时的反馈力
没有及时“反馈”,所有工作都将无法评价,也无法自我调整。高效课堂需要挖掘和运用好“反馈”的力量!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由于习惯于“讲了”就算了事,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环节,致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补救的措施更谈不上,又何谈“有效课堂”?。所以无论是谁,不用好这个反馈环节,课堂高效、师生共赢等只能是妄想。
当然,如果我们能想法让学生从骨子里认识到成就学业的重要性、主动自觉的决定性,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不需要我们费很大的力气了。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的师生还得高效而言,我们必须研究并运用好以上六种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才能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课堂 教师 学生 高效 六力
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有效课堂恐怕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委实需要我们用心研究。我们认为,关注并用好以下六种方法,高效课堂才会成为现实。
1.适度的压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早将“压力”对人生积极的一面说得很好了。课堂上,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必要、适度的压力不能少。课堂上学生没有“压力”,就失去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自然不会有动力。教师应据“目标”创设一些问题和情景,并明确时间限制、评价办法等——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学生才可能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想法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上课好长时间了还有学生没拿出教材或笔记本的现象了!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的行为也就会减少。如此,课堂的有效性才有可能。
2.充足的动力
与适度的压力相连,动力更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就像机动车要高效运行需要动力一样,高效课堂的高效“运转”同样需要充足的动力。这当然表现在师生双方——“教”和“学”都表现出充足的动力来——一方面,“教”就激情昂扬;另一方面,“学”则活力四射。为此,就需要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去精心“谋化”——不仅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问题的突破口是啥、评价的激励性怎样以及总结和提升的关键又在何处等,都需要精心设计、研究。还有,不同学生潜能的及时挖掘、多人(绝不是个别)成功的体验、师生积极互动等,都是动力系统不可少的。课堂上的动力会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你想不有效就难。
3.必要的推力(或拉力)
课堂上,教师尽量要关注全体(尤其是高三的希望生全体),及时“悟”到相关需要帮助的对象,调整教师“导”的方向或节奏,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是在学生爬坡时及时施以“推”或“拉”一把之力,以便让其及时实现课堂目标。比如及时做“引导性”提示或创设学生“互帮平台”——小组讨论和探究等,就会解决教师一人无法解决多人的不同问题的现象,进而也对解决课堂低效之痼疾有利。当然,这也是教师课堂战略灵活性的表现(反对借口学生需主动而取消教师也应主动的行为)。
4.很强的学力
这里的“学力”即指学生的学习力,也指教师的学习力。我们无论哪方面的努力,很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力”,教师就进入到了较佳的境界了——“无为”了!那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学法”、“考法”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感悟”,积极培养自己独特的学、思、悟等能力。不仅此,我们教师也应注意自己"学力"的培养和运用。事实上,课堂上许多学生(尤其中学生)独到的思考、见解,为教师提升水平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正是这些资源使我们逐渐成熟、成名,只是往往不被我们重视或认可而已。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水平不高,细心的教师也会自觉反思、改进“导学”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必须明白:只要学生的学习力增强了,即便是这一节不高效,也无法阻挡下一节“有效性”的增长!
5.灵活的调控力(协调力)
高效课堂的高效离不开必要的“管理”。谁都知道,学生能否学好关键要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松散惯了的学生而言,“管”和“理”不能少。课堂上,教师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整体课堂情况进行及时的把握,才能及时发现必须关注的问题并有效处理。对明显游离课堂的行为要采取科学的办法及时“管”(尽量适度有力)和“理”(应体现一定的艺术)。课堂上“导”的节奏、声音的高低、眼神的目标性等;学生讨论时及时提醒如何参与、怎样交流、如何互助等都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实情去调整、协调。否则,对虽然是个性的影响和干扰课堂有效性的行为,不及时提醒、“纠正”,往往影响的不是一个人。
6.及时的反馈力
没有及时“反馈”,所有工作都将无法评价,也无法自我调整。高效课堂需要挖掘和运用好“反馈”的力量!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由于习惯于“讲了”就算了事,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环节,致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补救的措施更谈不上,又何谈“有效课堂”?。所以无论是谁,不用好这个反馈环节,课堂高效、师生共赢等只能是妄想。
当然,如果我们能想法让学生从骨子里认识到成就学业的重要性、主动自觉的决定性,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不需要我们费很大的力气了。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的师生还得高效而言,我们必须研究并运用好以上六种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才能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