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我国有3亿多学生,中小学生约2.2亿,其中大约20%的学生在成绩上属于‘后进生’,还有更多人属于‘隐性后进生’。就算这一比例有夸大之闲,但“后进生”的总数也是巨大的。在我们的统计里是20%,但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这些家庭来说就是100%。“后进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硬骨头”,更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痛。多数后进生的家长一提到孩子就是长嘘短叹,愁眉苦脸。同时大量差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大量事实说明,品德行为不良的“差生”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学困生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走出新课程改革的误区,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在旧课程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学习,一样的内容,同样的问题,一致的作业。有时候一些简单严厉的教育方式还能对行为习惯上的“差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后进生也被教师拉着走。而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不能强制学习,这就给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可钻的空子。同时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探究的多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少了,这些学生成了合作学习观望者。时间一久,基础差的学生与其它学生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应首先改正教学观念,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放羊式学习,差生也不是永远的差生。其实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让人人都能成才。差与不差只是相对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业差的学生不等于今后在生活工作中就是差。现在学业差不一定将来学习都不好。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认定为弱智,并剥夺了他上学的权利,可是后来他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像罗斯福等一些伟大的人物也曾因酗酒吸烟而被誉为不可救药。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特别是学业上的差异。我想我们现在要重点关注应该是品德差的学生,要用爱去关爱他们,当他们能感受到人的温暖他们也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做是只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而不是要消灭“差生”。 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办法、好途径。
二、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给一些学习有困难和行为有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地帖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后进生的身心健康。训话、写检查、体罚的现象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还有很大的市场,这些做法不仅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并对后进生的教育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事实上,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但是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界的另一端。
《学习革命》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中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大。激励是后进生成长的营养剂。面对失败的结果,后进生最需要安慰或鼓励,他们最期待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的信心。这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荣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什么样的做法才能使后进生接受知识取得较佳效果,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非智力因素的不足也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这就是说,学生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帮助他们弥补欠缺,更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得到提高。对比那些优生来说,我们要给后进生更多爱的阳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信心。
三、对教师评价方式的变革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出路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也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进行相应的变化。注重对教师的过程评价、不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同时,对教师的评价要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成绩的进步作为考核的依据,不管学生原来有多差,除了考核绝对差值外还要考核相对差值,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对教师进行肯定,这样有利于教师坚持对“差生”进行教育。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在“差生”身上花更多的工夫。如果考核教师只是看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那么教师势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最好,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差生”这样对教育“差生”是没有益处的。
总之,“差生”问题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要希望那一天能消灭“差生”,我们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我们不要希望那一天家长给我们送来的每一个小孩都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我们不要希望只依靠学校就能解决“差生”问题,我们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氛围。
一、走出新课程改革的误区,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在旧课程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学习,一样的内容,同样的问题,一致的作业。有时候一些简单严厉的教育方式还能对行为习惯上的“差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后进生也被教师拉着走。而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不能强制学习,这就给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可钻的空子。同时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探究的多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少了,这些学生成了合作学习观望者。时间一久,基础差的学生与其它学生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应首先改正教学观念,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放羊式学习,差生也不是永远的差生。其实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让人人都能成才。差与不差只是相对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业差的学生不等于今后在生活工作中就是差。现在学业差不一定将来学习都不好。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认定为弱智,并剥夺了他上学的权利,可是后来他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像罗斯福等一些伟大的人物也曾因酗酒吸烟而被誉为不可救药。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特别是学业上的差异。我想我们现在要重点关注应该是品德差的学生,要用爱去关爱他们,当他们能感受到人的温暖他们也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做是只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而不是要消灭“差生”。 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办法、好途径。
二、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给一些学习有困难和行为有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地帖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后进生的身心健康。训话、写检查、体罚的现象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还有很大的市场,这些做法不仅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并对后进生的教育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事实上,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但是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界的另一端。
《学习革命》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中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大。激励是后进生成长的营养剂。面对失败的结果,后进生最需要安慰或鼓励,他们最期待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的信心。这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荣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什么样的做法才能使后进生接受知识取得较佳效果,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非智力因素的不足也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这就是说,学生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帮助他们弥补欠缺,更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得到提高。对比那些优生来说,我们要给后进生更多爱的阳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信心。
三、对教师评价方式的变革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出路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也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进行相应的变化。注重对教师的过程评价、不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同时,对教师的评价要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成绩的进步作为考核的依据,不管学生原来有多差,除了考核绝对差值外还要考核相对差值,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对教师进行肯定,这样有利于教师坚持对“差生”进行教育。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在“差生”身上花更多的工夫。如果考核教师只是看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那么教师势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最好,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差生”这样对教育“差生”是没有益处的。
总之,“差生”问题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要希望那一天能消灭“差生”,我们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我们不要希望那一天家长给我们送来的每一个小孩都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我们不要希望只依靠学校就能解决“差生”问题,我们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