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风景纷呈的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b1b1ccdd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多义的主要原因,一是诗的意象具有很丰富的象征义和隐喻义;二是诗的精巧的构思;三是诗的含蓄的语言也有利于多种意义的形成。
  关键词:《断章》意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卞之琳这首只有三十四个字的小诗《断章》,我有一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不在长,有趣则行”的感慨。它在有限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难以释怀。这诗发表以来,曾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有关它的评论文章也不少,有人甚至写下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意义。北京大学龙协涛先生在它的《文学阅读学》一书中曾这样概括:
  “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之谓易’;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无形的残酷的人生关系链,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祸福转换的节奏;而有的人会想到这首诗写出了那种互相利用,同床异梦的婚姻……。”
  不容置疑,这首诗具有多义性,而正是诗的这种多义性,让我们神往、沉迷。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断章》的意义解读中,影响较大的几种:
  
  一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观念
  
  这是作者卞之琳的创作原意。诗歌评论家周良沛在《新诗选读111首》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注者求教于卞之琳同志,诗人认为,他的《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所以‘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形象互相对换在对方的窗口和梦中。”也就是说,诗的意义诗着眼于诗中的“你”和“别人”的关系上,当“你”在做什么时,“别人”也可能在做“你”在做的事。
  这是从辨证法的角度确立诗的意义,是诗的哲学意义。
  
  二表现对人生的虚无怅然
  
  解释者是从“看”与 “被看”这个关系着眼,认为这诗的意义无非是表现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互相的“看”,互相的“装饰”。人生都象演戏一般,自己既是被人看的“戏子”,又是看人的“观众”,没有只看别人,而不让别人看的人生;也没有只让别人看,而不看别人的人生。就算你只想看别人,只想做观众,不想做演员,不想让别人看,那也是不可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无奈。所以诗的意义是表现对人生的一种虚无与怅然。这也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是第一种意义的引申。
  
  三赞扬一位女子的惊人之美
  
  谢文利、曹长青在《诗的技巧》一诗中说: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但诗人吝啬的很,全诗没有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不肯做少许的描绘。那么,这个美人的‘美’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它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的眼睛里,藏在‘你’与‘风景’的类比中:你比风景更吸引人;也藏在‘你’与‘明月’的类比中:像皎洁的明月,‘装饰’在‘你’的窗上一样,‘你’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更藏在‘看风景的人’的梦境情牵中:它们连晚上做梦都想到‘你’。这首诗虽是虚写,但读者只消这么层层深入的思索,美人便会跃然纸上,立于读者的心中了。”
  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占大多数。一位读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卞之琳的《断章》为我们勾画了两幅清朗又唯美的风景画,第一幅是明媚的白天,伊人独立桥上,凝神远眺如画的风景,却不知已经成为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为何小桥、流水、绿柳、红葩这些美景在楼上人眼中只是若有若无的桥上伊人的背景?想来一定是伊人衣袂飘飘,姿容可人,举手投足间超凡脱俗,卓然不凡,引人注目。毫不知情的她锁定了楼上人的视线,也扣开了楼上人的心扉。第二幅画是人深夜静的深夜,如水的月光下,楼上人辗转难眠,痴痴的望着窗外的月光,挥之不去的是姑娘窈窕的身影浮想联翩: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像装饰我的窗子一样,也使你的世界美丽温馨?一定是这样吧,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呢?你的倩影已经框入、占据了我的心灵,爱上你就像爱上春天的一个梦,我已经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虽然我们仅是一面之缘,对于你,我仅仅是个观景人,但是,我爱情梦想因你的涉足而绚丽无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妆点了我的爱情,我的人生。这种解读,显然是突出了女子的美。
  
  四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
  
  这是解释者是从对“你”的不同理解而提出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诗中的“你”既可以理解为女的,也可以理解为男的。“你”是女子时,当然是赞扬女子之美;但如果这个“你”是指男子时,就应该是在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了。美男子也会吸引许多女子的目光,男子的形象也会走进女孩子的梦中。这种解读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只有几十个字的小诗,为什么会解读出那么多不同的意义呢?我认为这是诗人很好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所收到的效果。在诗的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意象的象征义和隐喻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象的多义性更是为诗歌意义的解读提共了多种路径。意象对诗歌意义的表现作用,英国的文艺批评家柯勒律治说的很清楚,意象的“特征是在个体中透明式地反映者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这首小诗的意义解读,我觉得首先应抓住这一点。
  诗中的几个意象,如“风景”、“明月”、“窗子”、“梦”等,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带隐喻的意象,“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客观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各种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指事,也可以是指人:“漓江的风景很美”指的是自然风景;“出了这种事大煞风景”指的就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指人或事了。这“明月”可以理解为天上的月亮,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眼睛或者是高尚纯洁的心灵、情操等,人的眼睛获心灵不都是可以用“皎洁”来形容吗;“窗子”,可以理解为房子的窗口,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的表现之所;同样,“梦”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理的一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许多未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多义的意象给诗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诗歌的意义不是作者创作的原意,不是作者事先设立一个意义埋在作品中,让读者去寻找,而是由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确定作品的意义。在意象已是多义的情况下,再由读者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诗的意义呈多样性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诗的精巧的构思也是产生多义的一个原因。诗人精心设计了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贯通全诗。而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有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性。“看”可以是指一时一刻的看,有可以是指一生一世的看;可以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面对面地看,也可以虚指对事物的发现与理解,还包含特别有兴趣的“看”与一般的“看”,有目的的“看”与没有目的的“看”等等,“看”与“被看”的关系,既体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体现事物的互相转化的关系。从“看”与“被看”这一关系去追寻,去分析也是可以挖掘出不少的意义所在。
  再次是诗的含蓄,有助于多种意义的构成。诗几乎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没有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事物的特征不明显,人物的特征也不明显,有一种朦胧感,作者的情感也不外露,意象的象征和隐喻就变的更大,所揭示的意义也就更多。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兴趣、爱好去理解体验诗意,当然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解读。另外,“形象几乎永远大于思想”,就算作者在诗中流露出一些主观情感,讀者也不会都读出与作者完全相同的意义和情感,他们始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去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诗歌意义来。
  这样看来,这首令人神往的小诗,意象是多义的,诗意也是十分丰富的。诗中的风景是多彩的风景,明月是多样的明月,梦是纷呈的梦,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需要,去读出“风”、“明月”、“梦”的不同内涵。这样一首小诗,就凭其意义的丰富性,在诗坛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当然,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充满意义的,卞之琳之所以把这首诗的题目命名为《断章》,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大有深意生看似无痕,其实是一条连绵不断的完整的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无数人的“链条”勾勾连连,又构成了生活。生活看似纷纷扰扰杂乱无章,却往往相依相存,有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断章》就是从如网的生活中截取其中一段“一面情缘”,同时又把这链条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当作“风景”来观照,于是,就有了一种参悟人生的从容与睿智。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刘叔青:《一面缘,不了情》,《写作》,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2008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卢萃宁,男,1965—,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和写作学,工作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模式风靡一时。新感觉派的作家以描写都会生活和都会文化尤以描写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见长。本文以新感觉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例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感受作家深藏于形象背后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困惑、迷茫。  关键词:新感觉派苦闷放荡性感心理分析荒诞两面性寂寞与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新感觉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认为先锋小说的崛起表現了20世纪中国文学对于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并指出先锋小说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与20世纪中国启蒙现代性的追求是同构的,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现代性追求的特殊之处。  关键词:先锋小说形式革命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坛崛起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洪
期刊
摘要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碰头撞脸的历史存留物,时常要在经意不经意间解读历史。此文欲通过对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进行深入探究,发掘出作家想传达给读者的种种信息,从而希冀助作家项小米一丝微薄之力,达到其创作目的:展示一段深刻的历史,提供一种解读历史的新方式和可能性。  关键词:项小米英雄无语解读历史  中圖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家项小米的长篇小说《
期刊
摘要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述了一连串的死亡,但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对苦难的重复再现,并不是想向读者展示悲剧的意义,而是关注一个普通人在死亡面前如何坚韧地活下去。  关键词:苦难活着坚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獻标识码:A    对于余华的扛鼎之作《活着》,多数人认为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生存观念,面对人世之厄,主人公没有采取积极的抗争方式,而是一味地忍耐,淡化痛苦,甚至消解痛苦,在灾难面前变得麻木不
期刊
摘要 张承志的代表作《黑骏马》通过主人公白音宝力格背弃草原奔向文明城市后又回归草原的两次选择,向读者描述出了张承志对于传统草原道德和现代都市道德的价值体验,更表现出他对于异质道德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包容与理解。小说中对于传统草原道德和现代都市文明并没有给出一个判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使读者对于自己人生中的各种选择会更加审慎,而且同时会更加尊重、包容和理解别人的选择。  关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马原小说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转变原因、演变过程及创新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原小说文体的演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说文体现实主义先锋语言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先锋派小说的元老级人物马原,他的早期作品属于中规中矩的现实主义小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发表了一系列带有浓烈中国特色现代主义
期刊
摘要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小姨多鹤》讲述二战后中国东北有妇之夫张儉为传递香火购买日本孤女竹内多鹤作为生育工具的民间传奇。其间历经血脉融合,敌意化解,迷恋生情,身份、情感困惑冲突等不平凡过程。小说标举超越民族的人道主义、文明进步理念与实践,揭示出了中国国民仁厚、包容、智慧、大气却不免内耗、得过且过等特性,推崇东洋风情中洁、诚、礼、毅与奋发向上之美,昭示文化互补的可能。少数情节里对“力比多”和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曼殊恋母仇父心理的刻画及其原因的探索,指出恋母仇父对其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带来有益的启发,认为父母的生活事件压力、家庭情感主题对儿童情感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恋母仇父蘇曼殊 启发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罗马神话中弑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人类普遍的一种倾向:男孩杀父娶母,女孩弑母嫁父。在俄狄浦斯情结期,
期刊
摘要 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展现了东北自然、民俗风情的宁静幽远,字里行间洋溢着醉人的诗情画意,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为其小说增加了美感和个性,美好的人性描写为其小说锦上添花,她细腻的笔触和超凡的想象力营造出了其理想化的温情世界。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小说自然风光民俗画卷温情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迟子建出生于漠河,是一位从漠河踏雪而来的年轻女作家。故乡“北极村”、“大故其故”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风俗画的描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欢歌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