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多义的主要原因,一是诗的意象具有很丰富的象征义和隐喻义;二是诗的精巧的构思;三是诗的含蓄的语言也有利于多种意义的形成。
关键词:《断章》意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卞之琳这首只有三十四个字的小诗《断章》,我有一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不在长,有趣则行”的感慨。它在有限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难以释怀。这诗发表以来,曾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有关它的评论文章也不少,有人甚至写下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意义。北京大学龙协涛先生在它的《文学阅读学》一书中曾这样概括:
“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之谓易’;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无形的残酷的人生关系链,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祸福转换的节奏;而有的人会想到这首诗写出了那种互相利用,同床异梦的婚姻……。”
不容置疑,这首诗具有多义性,而正是诗的这种多义性,让我们神往、沉迷。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断章》的意义解读中,影响较大的几种:
一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观念
这是作者卞之琳的创作原意。诗歌评论家周良沛在《新诗选读111首》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注者求教于卞之琳同志,诗人认为,他的《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所以‘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形象互相对换在对方的窗口和梦中。”也就是说,诗的意义诗着眼于诗中的“你”和“别人”的关系上,当“你”在做什么时,“别人”也可能在做“你”在做的事。
这是从辨证法的角度确立诗的意义,是诗的哲学意义。
二表现对人生的虚无怅然
解释者是从“看”与 “被看”这个关系着眼,认为这诗的意义无非是表现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互相的“看”,互相的“装饰”。人生都象演戏一般,自己既是被人看的“戏子”,又是看人的“观众”,没有只看别人,而不让别人看的人生;也没有只让别人看,而不看别人的人生。就算你只想看别人,只想做观众,不想做演员,不想让别人看,那也是不可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无奈。所以诗的意义是表现对人生的一种虚无与怅然。这也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是第一种意义的引申。
三赞扬一位女子的惊人之美
谢文利、曹长青在《诗的技巧》一诗中说: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但诗人吝啬的很,全诗没有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不肯做少许的描绘。那么,这个美人的‘美’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它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的眼睛里,藏在‘你’与‘风景’的类比中:你比风景更吸引人;也藏在‘你’与‘明月’的类比中:像皎洁的明月,‘装饰’在‘你’的窗上一样,‘你’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更藏在‘看风景的人’的梦境情牵中:它们连晚上做梦都想到‘你’。这首诗虽是虚写,但读者只消这么层层深入的思索,美人便会跃然纸上,立于读者的心中了。”
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占大多数。一位读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卞之琳的《断章》为我们勾画了两幅清朗又唯美的风景画,第一幅是明媚的白天,伊人独立桥上,凝神远眺如画的风景,却不知已经成为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为何小桥、流水、绿柳、红葩这些美景在楼上人眼中只是若有若无的桥上伊人的背景?想来一定是伊人衣袂飘飘,姿容可人,举手投足间超凡脱俗,卓然不凡,引人注目。毫不知情的她锁定了楼上人的视线,也扣开了楼上人的心扉。第二幅画是人深夜静的深夜,如水的月光下,楼上人辗转难眠,痴痴的望着窗外的月光,挥之不去的是姑娘窈窕的身影浮想联翩: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像装饰我的窗子一样,也使你的世界美丽温馨?一定是这样吧,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呢?你的倩影已经框入、占据了我的心灵,爱上你就像爱上春天的一个梦,我已经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虽然我们仅是一面之缘,对于你,我仅仅是个观景人,但是,我爱情梦想因你的涉足而绚丽无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妆点了我的爱情,我的人生。这种解读,显然是突出了女子的美。
四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
这是解释者是从对“你”的不同理解而提出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诗中的“你”既可以理解为女的,也可以理解为男的。“你”是女子时,当然是赞扬女子之美;但如果这个“你”是指男子时,就应该是在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了。美男子也会吸引许多女子的目光,男子的形象也会走进女孩子的梦中。这种解读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只有几十个字的小诗,为什么会解读出那么多不同的意义呢?我认为这是诗人很好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所收到的效果。在诗的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意象的象征义和隐喻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象的多义性更是为诗歌意义的解读提共了多种路径。意象对诗歌意义的表现作用,英国的文艺批评家柯勒律治说的很清楚,意象的“特征是在个体中透明式地反映者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这首小诗的意义解读,我觉得首先应抓住这一点。
诗中的几个意象,如“风景”、“明月”、“窗子”、“梦”等,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带隐喻的意象,“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客观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各种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指事,也可以是指人:“漓江的风景很美”指的是自然风景;“出了这种事大煞风景”指的就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指人或事了。这“明月”可以理解为天上的月亮,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眼睛或者是高尚纯洁的心灵、情操等,人的眼睛获心灵不都是可以用“皎洁”来形容吗;“窗子”,可以理解为房子的窗口,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的表现之所;同样,“梦”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理的一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许多未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多义的意象给诗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诗歌的意义不是作者创作的原意,不是作者事先设立一个意义埋在作品中,让读者去寻找,而是由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确定作品的意义。在意象已是多义的情况下,再由读者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诗的意义呈多样性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诗的精巧的构思也是产生多义的一个原因。诗人精心设计了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贯通全诗。而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有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性。“看”可以是指一时一刻的看,有可以是指一生一世的看;可以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面对面地看,也可以虚指对事物的发现与理解,还包含特别有兴趣的“看”与一般的“看”,有目的的“看”与没有目的的“看”等等,“看”与“被看”的关系,既体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体现事物的互相转化的关系。从“看”与“被看”这一关系去追寻,去分析也是可以挖掘出不少的意义所在。
再次是诗的含蓄,有助于多种意义的构成。诗几乎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没有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事物的特征不明显,人物的特征也不明显,有一种朦胧感,作者的情感也不外露,意象的象征和隐喻就变的更大,所揭示的意义也就更多。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兴趣、爱好去理解体验诗意,当然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解读。另外,“形象几乎永远大于思想”,就算作者在诗中流露出一些主观情感,讀者也不会都读出与作者完全相同的意义和情感,他们始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去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诗歌意义来。
这样看来,这首令人神往的小诗,意象是多义的,诗意也是十分丰富的。诗中的风景是多彩的风景,明月是多样的明月,梦是纷呈的梦,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需要,去读出“风”、“明月”、“梦”的不同内涵。这样一首小诗,就凭其意义的丰富性,在诗坛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当然,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充满意义的,卞之琳之所以把这首诗的题目命名为《断章》,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大有深意生看似无痕,其实是一条连绵不断的完整的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无数人的“链条”勾勾连连,又构成了生活。生活看似纷纷扰扰杂乱无章,却往往相依相存,有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断章》就是从如网的生活中截取其中一段“一面情缘”,同时又把这链条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当作“风景”来观照,于是,就有了一种参悟人生的从容与睿智。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刘叔青:《一面缘,不了情》,《写作》,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2008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卢萃宁,男,1965—,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和写作学,工作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关键词:《断章》意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卞之琳这首只有三十四个字的小诗《断章》,我有一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不在长,有趣则行”的感慨。它在有限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难以释怀。这诗发表以来,曾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有关它的评论文章也不少,有人甚至写下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意义。北京大学龙协涛先生在它的《文学阅读学》一书中曾这样概括:
“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之谓易’;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无形的残酷的人生关系链,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祸福转换的节奏;而有的人会想到这首诗写出了那种互相利用,同床异梦的婚姻……。”
不容置疑,这首诗具有多义性,而正是诗的这种多义性,让我们神往、沉迷。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断章》的意义解读中,影响较大的几种:
一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观念
这是作者卞之琳的创作原意。诗歌评论家周良沛在《新诗选读111首》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注者求教于卞之琳同志,诗人认为,他的《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所以‘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形象互相对换在对方的窗口和梦中。”也就是说,诗的意义诗着眼于诗中的“你”和“别人”的关系上,当“你”在做什么时,“别人”也可能在做“你”在做的事。
这是从辨证法的角度确立诗的意义,是诗的哲学意义。
二表现对人生的虚无怅然
解释者是从“看”与 “被看”这个关系着眼,认为这诗的意义无非是表现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互相的“看”,互相的“装饰”。人生都象演戏一般,自己既是被人看的“戏子”,又是看人的“观众”,没有只看别人,而不让别人看的人生;也没有只让别人看,而不看别人的人生。就算你只想看别人,只想做观众,不想做演员,不想让别人看,那也是不可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无奈。所以诗的意义是表现对人生的一种虚无与怅然。这也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是第一种意义的引申。
三赞扬一位女子的惊人之美
谢文利、曹长青在《诗的技巧》一诗中说: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但诗人吝啬的很,全诗没有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不肯做少许的描绘。那么,这个美人的‘美’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它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的眼睛里,藏在‘你’与‘风景’的类比中:你比风景更吸引人;也藏在‘你’与‘明月’的类比中:像皎洁的明月,‘装饰’在‘你’的窗上一样,‘你’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更藏在‘看风景的人’的梦境情牵中:它们连晚上做梦都想到‘你’。这首诗虽是虚写,但读者只消这么层层深入的思索,美人便会跃然纸上,立于读者的心中了。”
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占大多数。一位读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卞之琳的《断章》为我们勾画了两幅清朗又唯美的风景画,第一幅是明媚的白天,伊人独立桥上,凝神远眺如画的风景,却不知已经成为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为何小桥、流水、绿柳、红葩这些美景在楼上人眼中只是若有若无的桥上伊人的背景?想来一定是伊人衣袂飘飘,姿容可人,举手投足间超凡脱俗,卓然不凡,引人注目。毫不知情的她锁定了楼上人的视线,也扣开了楼上人的心扉。第二幅画是人深夜静的深夜,如水的月光下,楼上人辗转难眠,痴痴的望着窗外的月光,挥之不去的是姑娘窈窕的身影浮想联翩: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像装饰我的窗子一样,也使你的世界美丽温馨?一定是这样吧,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呢?你的倩影已经框入、占据了我的心灵,爱上你就像爱上春天的一个梦,我已经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虽然我们仅是一面之缘,对于你,我仅仅是个观景人,但是,我爱情梦想因你的涉足而绚丽无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妆点了我的爱情,我的人生。这种解读,显然是突出了女子的美。
四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
这是解释者是从对“你”的不同理解而提出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诗中的“你”既可以理解为女的,也可以理解为男的。“你”是女子时,当然是赞扬女子之美;但如果这个“你”是指男子时,就应该是在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了。美男子也会吸引许多女子的目光,男子的形象也会走进女孩子的梦中。这种解读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只有几十个字的小诗,为什么会解读出那么多不同的意义呢?我认为这是诗人很好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所收到的效果。在诗的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意象的象征义和隐喻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象的多义性更是为诗歌意义的解读提共了多种路径。意象对诗歌意义的表现作用,英国的文艺批评家柯勒律治说的很清楚,意象的“特征是在个体中透明式地反映者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这首小诗的意义解读,我觉得首先应抓住这一点。
诗中的几个意象,如“风景”、“明月”、“窗子”、“梦”等,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带隐喻的意象,“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客观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各种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指事,也可以是指人:“漓江的风景很美”指的是自然风景;“出了这种事大煞风景”指的就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指人或事了。这“明月”可以理解为天上的月亮,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眼睛或者是高尚纯洁的心灵、情操等,人的眼睛获心灵不都是可以用“皎洁”来形容吗;“窗子”,可以理解为房子的窗口,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的表现之所;同样,“梦”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理的一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许多未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多义的意象给诗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诗歌的意义不是作者创作的原意,不是作者事先设立一个意义埋在作品中,让读者去寻找,而是由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确定作品的意义。在意象已是多义的情况下,再由读者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诗的意义呈多样性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诗的精巧的构思也是产生多义的一个原因。诗人精心设计了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贯通全诗。而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有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性。“看”可以是指一时一刻的看,有可以是指一生一世的看;可以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面对面地看,也可以虚指对事物的发现与理解,还包含特别有兴趣的“看”与一般的“看”,有目的的“看”与没有目的的“看”等等,“看”与“被看”的关系,既体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体现事物的互相转化的关系。从“看”与“被看”这一关系去追寻,去分析也是可以挖掘出不少的意义所在。
再次是诗的含蓄,有助于多种意义的构成。诗几乎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没有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事物的特征不明显,人物的特征也不明显,有一种朦胧感,作者的情感也不外露,意象的象征和隐喻就变的更大,所揭示的意义也就更多。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兴趣、爱好去理解体验诗意,当然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解读。另外,“形象几乎永远大于思想”,就算作者在诗中流露出一些主观情感,讀者也不会都读出与作者完全相同的意义和情感,他们始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去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诗歌意义来。
这样看来,这首令人神往的小诗,意象是多义的,诗意也是十分丰富的。诗中的风景是多彩的风景,明月是多样的明月,梦是纷呈的梦,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需要,去读出“风”、“明月”、“梦”的不同内涵。这样一首小诗,就凭其意义的丰富性,在诗坛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当然,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充满意义的,卞之琳之所以把这首诗的题目命名为《断章》,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大有深意生看似无痕,其实是一条连绵不断的完整的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无数人的“链条”勾勾连连,又构成了生活。生活看似纷纷扰扰杂乱无章,却往往相依相存,有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断章》就是从如网的生活中截取其中一段“一面情缘”,同时又把这链条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当作“风景”来观照,于是,就有了一种参悟人生的从容与睿智。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刘叔青:《一面缘,不了情》,《写作》,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2008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卢萃宁,男,1965—,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和写作学,工作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