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曼殊恋母仇父心理的刻画及其原因的探索,指出恋母仇父对其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带来有益的启发,认为父母的生活事件压力、家庭情感主题对儿童情感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恋母仇父蘇曼殊 启发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罗马神话中弑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人类普遍的一种倾向:男孩杀父娶母,女孩弑母嫁父。在俄狄浦斯情结期,男孩只有与母亲充分互动,得到母亲应有的关怀,就能健康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之,若是其恋母并与父竞争的需要受到忽视或反复无常的对待,他们的自我就会固结在“恋母弑父”的节点上形成心理创伤。本文试通过苏曼殊这一个案的解析来更深刻认识这种心理的形成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广东香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其诗文富有浓郁的情感,被人誉为“情僧”、“诗僧”,其生活更是传奇跌宕,表现了独特的气质。
一恋母仇父的生活表现
虽然苏曼殊曾对自己的身世做种种猜想,如在《断鸿零雁记》中和《潮音跋》中,都猜测自己生父是日本人,由“远亲”带至广东。但据后来家属提供的可靠资料显示:苏曼殊的生母是与其日本养母有某种亲缘关系的一年轻女子,曾在日本的苏家居住,苏父发现其胸前长有能生贵子的痣,与之同居。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她便离开苏家。苏曼殊由养母河合氏带大至五岁被带回广东老家,以后十几年间没有再与河合氏联系直至苏曼殊去日本留学。苏曼殊终生称河合氏为母亲并深怀感恩与依恋。在苏氏大家庭中生活,有祖父母、姑婶、堂兄妹等,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代替母亲角色。尤其是在一次大病时被姑姑送至上海父亲处,遭受父妾的冷遇歧视,使他倍感河合母亲关爱的珍贵。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只有通过与父亲认同才能消除恋母情结,苏曼殊没有与父亲认同而是出现持久的仇父心态。当父亲病重盼望能见到儿子数次托人捎信让他回家,可他借口自己“没钱,回家也没用”,拒绝达成父亲心愿;并“恨乌及屋”,在《呜呼广东人》一文中对父亲所属的一类买办广东商人表示强烈愤慨与蔑视。在他的话语系统中,生父成了养父,成了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与父亲认同困难、恋母不得使其趋于向母亲认同。苏曼殊身上有文弱的女性气质,有与女子认同的倾向,曾“日食摩尔登糖三袋,谓是茶花女酷嗜之物”。甚至偶发精神病,也是极为女性化的精神病症状,如“裸体闯入刘师培夫妇室,手指洋油灯大骂”。与父母认同上的偏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生活与情感方式。
恋母仇父这种强烈爱恨成为影响苏曼殊一生情感的原始动力,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母爱,曾以母亲的口吻深情为自己作品作序,在他心目中,母爱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情,他是个情绪化的人,一生为情所苦,情感经常处于偏激状态。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生母和养母再次相见,虽然因养母改嫁感到一些不快,但他很快就从这种负性情绪中走出,并时常陪母亲到海边散步。他临终前的唯一遗言是“愿东洋老母无有挂碍。”
二恋母仇父在其创作中的表现
苏曼殊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温柔多情、体贴、富有牺牲精神的美好女性形象,正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原型。恋母情结表现得最鲜明的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断鸿零雁记》,虽然此小说的主题是写三郎与静子、雪梅的爱情悲剧,但作品对三郎母子亲情的描写喧宾夺主,极力写三郎对自己身世的困惑和对母亲的刻骨思念。
当母亲向他表示希望他娶静子为妻时,他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是否要娶静子,而是生怕自己的回答伤慈母心。他终身不娶的决心并未因静子而动摇,此后他对亲事时而应允时而推托也全怕母亲伤心,一点不考虑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对当事人静子会有怎样的伤害。《断鸿零雁记》中母子亲情压倒爱情。苏曼殊所有言情小说中的亲生父母都对子女慈爱有加,包办婚姻的悲剧绝对与他们无关。男女青年之所以遭不幸,都是因为“无父母之庇”,“少失覆荫”,没有一个父母双全。连小说中的爱情用语也与母爱有关,如《绛纱记》写五姑和昙鸾失散后她思念昙鸾“如婴儿念其母”。
苏曼殊还在其作品中要求“男女一如”。在他的小说中,苏曼殊要求男女双方都必须“贞专”,甚至贞专观念对男子的考验更胜过女子。因为小说中大都写两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对女子而言,没有其他人供他选择,无所谓贞专了。而一个男子面对两个女子的爱,两个女子都是男子理想的妇性,他也都爱她们。是坚持“心无二色”还是“见一个爱一个”,就有一个贞专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总是让他笔下的男子作出艰难的选择,“一丝既定,万死不更”坚持爱上他先爱上的那个。追求男子贞专是他反抗父亲妻妾成群的曲折反映。
三恋母仇父情结对其心理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的未圆满解决给他的心理与行为深刻的影响。渴望母爱使他多情善感,他用胭脂作画,吟诗唱情,创作言情小说,出入歌楼酒肆,以拥有情侣而自豪,甚至在《太平洋报》刊登广告:凡求画者仅以年轻女子为限,其余不接纳,有求画之女子不必送润笔费,也不用其他礼物,但须送本人玉照至少一幅!(苏曼殊善画,画后常自毁,人皆求不得。)
对父亲的恨则使他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突和郁结,首要表现为人格结构中力量的不平衡,其次表现为自恋的心理特征。
苏曼殊有强烈的攻击冲动,明显属于“自我协调不力,本我冲动强大,超我戒律森严”的人格类型。他被誉为“革命和尚”,曾参加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拒俄义勇队等,充当“鼓吹运动员”。他鼓吹无政府主义、暗杀、起义,曾计划行刺保皇的康有为。在小说中,他喜写男子复仇、仗义的主题。在《焚剑记》中写阿兰眉娘逃难时,遇到军队以人肉为粮,村里的樵夫“从怀里掏出五香人心来吃”等描写都投射出他潜意识中的攻击冲动。胡适对他曾有过当的批评“《绛纱记》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
柳亚子谓其“姹女盈前,弗一破其禅定”。这种渴望情欲与拒斥情欲矛盾中产生的精神恋爱也是其情结的特殊表现。
苏曼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都体弱多病,被动消极,在爱情上不知为何都能轻易获得优秀女子的垂青,他常设置男子生病,女子侍病床前,关怀备至的情节,如静子之于三郎,五姑之于昙鸾,灵云、莲佩之于庄堤,凤娴之于燕生,都有过类似的表现。苏曼殊体弱多病,在他孤寂地卧病时,大概时常期望得到女子的抚慰和照顾,这种心理期待不自觉地在小说中流露出来。但男子一般都逃避,放弃爱情,或因外部干扰而失去爱情,他小说中的爱情全部以悲剧告终,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唯情可歌可泣。作品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是作家心态的投射,如果以大团圆结束,苏曼殊则失去他一直执着守护着的自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孩童般的纯真和自恋。
四结论与启发
仇父情结的解决之道在于宽恕,但他没有宽恕父亲。这对父子是个悲剧。苏曼殊父亲光宗耀祖的强烈动机、生活压力使他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呵护,这种充满时代与文化色彩的父爱挫折对我们现代的家庭养育很有启发。现代家庭出现许多新的情感主题:离异家庭的愤怒、婚外恋的尴尬、贫困家庭的焦虑等都使得父母情感欲望更加多元化,有的父母深深陷入自己无意识的情结中,并影响了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在一些亲子冲突的个案中,父母的百般努力都无法打动叛逆的孩子,我们在哀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不免要提醒大家:你是否将自己的欲望渗透在对孩子的期待之中,你的欲望是否对孩子形成创伤?
恋母仇父使苏曼殊的情感有一种偏离了大众化的风格,这虽然与他的宗教身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苏曼殊的求学甚至创作无一不是在其父亲及其亲族的支持下进行,而他至死与父亲为敌,父亲对于他的冷漠并不计较,临终还为他留下遗产,他对日本母亲一往情深,表现出人类情感的非理性。其实我们许多人毕生都处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中,只有努力将自己的性爱与强有力的自我主张从童年的乱伦与弑亲意象中解放出来才可以成功与同性父母认同、与异性父母形成健康可分离的依恋模式,放弃那些不现实的渴望,放弃与父母的情感纠葛,巩固我们内心的执法者——超我,正视人类自由的本质与局限,了解文明人的禁忌。“恋母情结意味一种失败”,走出这种情结才能真正迈向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实现情感的自由与成熟。
当然,如何不让自己的占有欲、补偿欲甚至报复欲不影响与孩子的交流,在养育子女时多考虑自己的情结,如何给孩子协调的亲密情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依恋仍然是许多父母需要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 柳亚子编,苏曼殊,《苏曼殊全集》(1-5卷),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3] 车文博主编:《Freud文集》(第四、五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包华,女,1974—,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恋母仇父蘇曼殊 启发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罗马神话中弑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人类普遍的一种倾向:男孩杀父娶母,女孩弑母嫁父。在俄狄浦斯情结期,男孩只有与母亲充分互动,得到母亲应有的关怀,就能健康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之,若是其恋母并与父竞争的需要受到忽视或反复无常的对待,他们的自我就会固结在“恋母弑父”的节点上形成心理创伤。本文试通过苏曼殊这一个案的解析来更深刻认识这种心理的形成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广东香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其诗文富有浓郁的情感,被人誉为“情僧”、“诗僧”,其生活更是传奇跌宕,表现了独特的气质。
一恋母仇父的生活表现
虽然苏曼殊曾对自己的身世做种种猜想,如在《断鸿零雁记》中和《潮音跋》中,都猜测自己生父是日本人,由“远亲”带至广东。但据后来家属提供的可靠资料显示:苏曼殊的生母是与其日本养母有某种亲缘关系的一年轻女子,曾在日本的苏家居住,苏父发现其胸前长有能生贵子的痣,与之同居。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她便离开苏家。苏曼殊由养母河合氏带大至五岁被带回广东老家,以后十几年间没有再与河合氏联系直至苏曼殊去日本留学。苏曼殊终生称河合氏为母亲并深怀感恩与依恋。在苏氏大家庭中生活,有祖父母、姑婶、堂兄妹等,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代替母亲角色。尤其是在一次大病时被姑姑送至上海父亲处,遭受父妾的冷遇歧视,使他倍感河合母亲关爱的珍贵。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只有通过与父亲认同才能消除恋母情结,苏曼殊没有与父亲认同而是出现持久的仇父心态。当父亲病重盼望能见到儿子数次托人捎信让他回家,可他借口自己“没钱,回家也没用”,拒绝达成父亲心愿;并“恨乌及屋”,在《呜呼广东人》一文中对父亲所属的一类买办广东商人表示强烈愤慨与蔑视。在他的话语系统中,生父成了养父,成了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与父亲认同困难、恋母不得使其趋于向母亲认同。苏曼殊身上有文弱的女性气质,有与女子认同的倾向,曾“日食摩尔登糖三袋,谓是茶花女酷嗜之物”。甚至偶发精神病,也是极为女性化的精神病症状,如“裸体闯入刘师培夫妇室,手指洋油灯大骂”。与父母认同上的偏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生活与情感方式。
恋母仇父这种强烈爱恨成为影响苏曼殊一生情感的原始动力,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母爱,曾以母亲的口吻深情为自己作品作序,在他心目中,母爱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情,他是个情绪化的人,一生为情所苦,情感经常处于偏激状态。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生母和养母再次相见,虽然因养母改嫁感到一些不快,但他很快就从这种负性情绪中走出,并时常陪母亲到海边散步。他临终前的唯一遗言是“愿东洋老母无有挂碍。”
二恋母仇父在其创作中的表现
苏曼殊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温柔多情、体贴、富有牺牲精神的美好女性形象,正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原型。恋母情结表现得最鲜明的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断鸿零雁记》,虽然此小说的主题是写三郎与静子、雪梅的爱情悲剧,但作品对三郎母子亲情的描写喧宾夺主,极力写三郎对自己身世的困惑和对母亲的刻骨思念。
当母亲向他表示希望他娶静子为妻时,他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是否要娶静子,而是生怕自己的回答伤慈母心。他终身不娶的决心并未因静子而动摇,此后他对亲事时而应允时而推托也全怕母亲伤心,一点不考虑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对当事人静子会有怎样的伤害。《断鸿零雁记》中母子亲情压倒爱情。苏曼殊所有言情小说中的亲生父母都对子女慈爱有加,包办婚姻的悲剧绝对与他们无关。男女青年之所以遭不幸,都是因为“无父母之庇”,“少失覆荫”,没有一个父母双全。连小说中的爱情用语也与母爱有关,如《绛纱记》写五姑和昙鸾失散后她思念昙鸾“如婴儿念其母”。
苏曼殊还在其作品中要求“男女一如”。在他的小说中,苏曼殊要求男女双方都必须“贞专”,甚至贞专观念对男子的考验更胜过女子。因为小说中大都写两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对女子而言,没有其他人供他选择,无所谓贞专了。而一个男子面对两个女子的爱,两个女子都是男子理想的妇性,他也都爱她们。是坚持“心无二色”还是“见一个爱一个”,就有一个贞专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总是让他笔下的男子作出艰难的选择,“一丝既定,万死不更”坚持爱上他先爱上的那个。追求男子贞专是他反抗父亲妻妾成群的曲折反映。
三恋母仇父情结对其心理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的未圆满解决给他的心理与行为深刻的影响。渴望母爱使他多情善感,他用胭脂作画,吟诗唱情,创作言情小说,出入歌楼酒肆,以拥有情侣而自豪,甚至在《太平洋报》刊登广告:凡求画者仅以年轻女子为限,其余不接纳,有求画之女子不必送润笔费,也不用其他礼物,但须送本人玉照至少一幅!(苏曼殊善画,画后常自毁,人皆求不得。)
对父亲的恨则使他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突和郁结,首要表现为人格结构中力量的不平衡,其次表现为自恋的心理特征。
苏曼殊有强烈的攻击冲动,明显属于“自我协调不力,本我冲动强大,超我戒律森严”的人格类型。他被誉为“革命和尚”,曾参加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拒俄义勇队等,充当“鼓吹运动员”。他鼓吹无政府主义、暗杀、起义,曾计划行刺保皇的康有为。在小说中,他喜写男子复仇、仗义的主题。在《焚剑记》中写阿兰眉娘逃难时,遇到军队以人肉为粮,村里的樵夫“从怀里掏出五香人心来吃”等描写都投射出他潜意识中的攻击冲动。胡适对他曾有过当的批评“《绛纱记》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
柳亚子谓其“姹女盈前,弗一破其禅定”。这种渴望情欲与拒斥情欲矛盾中产生的精神恋爱也是其情结的特殊表现。
苏曼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都体弱多病,被动消极,在爱情上不知为何都能轻易获得优秀女子的垂青,他常设置男子生病,女子侍病床前,关怀备至的情节,如静子之于三郎,五姑之于昙鸾,灵云、莲佩之于庄堤,凤娴之于燕生,都有过类似的表现。苏曼殊体弱多病,在他孤寂地卧病时,大概时常期望得到女子的抚慰和照顾,这种心理期待不自觉地在小说中流露出来。但男子一般都逃避,放弃爱情,或因外部干扰而失去爱情,他小说中的爱情全部以悲剧告终,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唯情可歌可泣。作品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是作家心态的投射,如果以大团圆结束,苏曼殊则失去他一直执着守护着的自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孩童般的纯真和自恋。
四结论与启发
仇父情结的解决之道在于宽恕,但他没有宽恕父亲。这对父子是个悲剧。苏曼殊父亲光宗耀祖的强烈动机、生活压力使他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呵护,这种充满时代与文化色彩的父爱挫折对我们现代的家庭养育很有启发。现代家庭出现许多新的情感主题:离异家庭的愤怒、婚外恋的尴尬、贫困家庭的焦虑等都使得父母情感欲望更加多元化,有的父母深深陷入自己无意识的情结中,并影响了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在一些亲子冲突的个案中,父母的百般努力都无法打动叛逆的孩子,我们在哀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不免要提醒大家:你是否将自己的欲望渗透在对孩子的期待之中,你的欲望是否对孩子形成创伤?
恋母仇父使苏曼殊的情感有一种偏离了大众化的风格,这虽然与他的宗教身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苏曼殊的求学甚至创作无一不是在其父亲及其亲族的支持下进行,而他至死与父亲为敌,父亲对于他的冷漠并不计较,临终还为他留下遗产,他对日本母亲一往情深,表现出人类情感的非理性。其实我们许多人毕生都处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中,只有努力将自己的性爱与强有力的自我主张从童年的乱伦与弑亲意象中解放出来才可以成功与同性父母认同、与异性父母形成健康可分离的依恋模式,放弃那些不现实的渴望,放弃与父母的情感纠葛,巩固我们内心的执法者——超我,正视人类自由的本质与局限,了解文明人的禁忌。“恋母情结意味一种失败”,走出这种情结才能真正迈向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实现情感的自由与成熟。
当然,如何不让自己的占有欲、补偿欲甚至报复欲不影响与孩子的交流,在养育子女时多考虑自己的情结,如何给孩子协调的亲密情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依恋仍然是许多父母需要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 柳亚子编,苏曼殊,《苏曼殊全集》(1-5卷),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3] 车文博主编:《Freud文集》(第四、五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包华,女,1974—,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