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名著。女主人公黛西一直被认为是自私、空虚、拜金的世俗佳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黛西的蜕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女性需要意识到自身是与男性平等的“人”,并且要以有效的努力去实现与证明自身价值,才能改变社会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爵士时代 金钱社会 女性 蜕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及优秀的“编年史家”。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4部经典长篇小说和160多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菲茨杰拉德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小说以盖茨比对初恋情人黛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爱情与金钱”的故事,通过严密的结构布局和全新的叙述角度,细腻准确地描绘了“爵士时代”社会的众生群像,深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这部小说也因此被评论界称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不仅刻画了一些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典型的男性人物,而且塑造了那个时代中美国社会的典型女性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黛西就是其中之一。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绝大多数评论家都对黛西持否定态度,斥责她贪图享受、虚荣自私、金钱至上、冷漠无情。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细读这部作品时就会发现,黛西实际上是物质世界的牺牲品,她也曾经是一位美丽纯洁善良的女性,她的这种品性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蜕变而成的。
一 纯真少女黛西·费伊
黛西·费伊出身于富裕的上流社会家庭,她漂亮妩媚、光彩四溢,是“路易斯维尔所有小姐中最出风头的一个。她穿的是白衣服,开的是一辆白色小跑车,”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玫瑰。那时黛西与盖茨比相互吸引,深深相爱。据乔丹的回忆,一次盖茨比坐在黛西的白色跑车上,“他们俩彼此全神贯注,一直到我走到五步之内她才看见我。”黛西说话的时候,盖茨比“盯住她看,每一个姑娘都巴望人家有时会用这种神态来看自己。”盖茨比也曾想向尼克坦露心事:“有一阵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没有,因为她也爱我。她认为我懂很多事,因为我懂的和她懂的不一样……唉,把雄心壮志抛在一边,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而且忽然之间我也什么都不在乎了。”在盖茨比动身到海外之前的最后一个下午,两人默默地坐着,互通衷曲。
黛西也曾为了爱情努力过、争取过,“有一个冬天夜晚她母亲发现她在收拾行装,准备到纽约去跟一个正要到海外去的军人告别。家里人有效地阻止了她,可是事后她有好几个星期不跟家里人讲话。从那以后她就不再跟军人一起玩了,只跟城里几个根本不能参军的平脚近视的青年人来往。”为了盖茨比,她与家人闹翻;为了盖茨比,她一改往日积极社交的形象,保持低调,守护爱情。
在分开一段时间之后,黛西“开始感觉到外界的压力,因此她需要见他,需要感到有他在她身边,需要他安慰她,说她所做的事完全正确”。可以看到,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此时的黛西陷入了迷惘。“毕竟黛西还年轻,并且那人为的世界充满了兰花、愉快的势力风尚和乐队——是那些乐队定当年的节奏,用新的曲调总结人生的哀愁和温情。”此时的她是一个软弱而迷惘的女性,她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也没有勇气去寻找去付出。而盖茨比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无法给她安全感。“按照目前的社会风气来说,享乐已成了妇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长此以往,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柔弱的人能有多大作为。”在这重重压力之下,黛西渐渐屈服于势力风尚,屈服于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社交忙季的到来,她又开始活跃了。”物质的诱惑令她那少女的虚荣心不安地骚动着,“在这整个期间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作出决定。她现在就要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刻不容缓——而且这个决定必须由一股近在眼前的力量来作出——爱情啦、金钱啦、实实在在的东西。”黛西此刻已经彻底动摇,她抛弃了理想,开始赤裸裸地追求财富。“这股力量在春天过了一般的时候,随着汤姆·布坎农的到来而出现了。他的身材和身价都很有分量,因此黛西也觉得很光彩。” 20世纪20年代这个“喧嚣的”爵士时代就这样最终造就出以金钱为目的、追求享乐、依附权贵的女人。
二 世俗佳人黛西·布坎农
第二年六月,“黛西和芝加哥的汤姆·布坎农结了婚,婚礼之隆重豪华是路易斯维尔前所未闻的。在婚礼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同盖茨比的分手到与汤姆的结合宣告了黛西梦幻时代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黛西的内心也曾苦苦挣扎过。在婚礼的前一天,她手中抓着盖茨比的来信喝得烂醉,“她在拿到床上的废纸篓里乱摸了一会儿,掏出了那串珍珠。把这个拿到下楼去,是谁的东西就还给谁。告诉大家,黛西改变主意了。就说‘黛西改变主意了!’”她哭了又哭,死死捏住那封信不放,直到它碎得像雪花一样。要舍弃对盖茨比的爱令她心痛欲裂,社会的压力和物质的诱惑又使她不得不向社会的主旋律屈服。“第二天下午,她没事儿似的跟汤姆·布坎农结了婚,然后动身到南太平洋去作三个月的旅行。”此刻的她,由一个天真的少女转化为上流社会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物质至上主义者。
然而,身为布坎农太太的黛西的生活并不如意。汤姆性情暴戾,在家庭生活中完全处于控制地位。他不忠于婚姻,经常四处寻花问柳。八月里,还在黛西和汤姆旅行的时候,汤姆就与圣巴巴拉饭店的一个收拾房间的女佣人有染;后来在西卵定居后,他又“在纽约有一个女人”。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对黛西都造成了伤害。在与尼克的交谈中,黛西在潜意识中还是流露出了作为妻子的无奈和苦楚。女儿“出世还不到一个钟头,汤姆就天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她觉得孤苦伶仃。她告诉尼克:“我很高兴是个女孩。而且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种世界上的最好的出路,当一个美丽的小傻瓜。”与汤姆的结合,本无真爱可言,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充实。可她又不得不摆出一副上流社会的高贵优雅之态,向他人炫耀着虚假的幸福。“她就像一只笼中的金丝鸟一样,除了舒翎剔毛,装模作样地在笼子里跳来跳去外,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虽然她衣食无忧,但却是以健康、自由和美德作为代价的。”
她凭借这份婚姻满足了自己对财富、地位的需求,但她的内心很快就被空虚和茫然重新占据。盖茨比又一次出现,并且还带着巨大的财富,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安慰”。少女时期的梦想在她的视角镜子里变形与变质后再一次重现。为利益所驱动的她再次投入盖茨比的怀抱。此时的盖茨比只是她的一种利用,是冷漠现实生活外的“慰藉”。她需要这份爱来填补丈夫背叛所带来的伤害与空虚。与金钱社会融合后的黛西成了丈夫的翻版与附庸,在道德沦丧、个性丧失中,她变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当盖茨比要她承认她从没有爱过汤姆时,她对着盖茨比喊道:“啊,你要求得太过分了!我现在爱你——难道这还不够吗?”可见,她投向盖茨比的怀抱只是想利用他寻求一份短暂的精神安慰。于是,当盖茨比的“骑士风范”在汤姆“铁硬的恶意下”被无情地揭下时,她惊恐万分,在危险降临时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盖茨比,并选择他充当了自己罪恶的牺牲品。
三 黛西蜕变的根源
身处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黛西的这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少女时代的黛西天真浪漫,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想象。从她对盖茨比的爱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的黛西是纯洁美丽的。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炮火湮灭了人们的美妙幻想,人们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及信仰都崩溃了,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破灭,沉沦了迷惘的青年一代。这种时代背景让黛西感到害怕和无助。盖茨比在战争之后又被送到了牛津大学,未能回到黛西身边。此时的黛西在周围矫饰浮华的世界里感到外界的压力。家庭富有、身体健壮的汤姆适时出现,给黛西带来安全感。于是,在梦幻的爱情和现实的财富面前,她选择了后者,也因此从一个天真少女转变成为一个物质主义者。
同时,这部小说中也渗透出父权制性别角色特点。在与盖茨比的情感经历中,她是盖茨比的“物化”梦想。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青年军官,在位于黛西家乡的军营服兵役,他也是黛西众多追求者之一。盖茨比在遇到黛西之前已经有丰富的情感经历,但黛西“大家闺秀”的身份和被众多男人的追求增高了她在盖茨比眼中的身价。为了融入她的生活,盖茨比不惜撒谎。“他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来自与跟她同一个社会阶层——相信他完全有能力照顾她。实际上,他没有这种能力——他背后没有生活优越的家庭做后盾,而且只要全无人情味的政府一声令下,他随时都可以被调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他占有了黛西,“正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去摸她的手”。重逢后,盖茨比已经意识到的黛西已经不再是五年前的纯真少女了。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但他仍然坚持对黛西的执著追求。在盖茨比的世界中,黛西已经成了一个幻化的形象,是盖茨比理想的象征。与其说他是对爱情的追求,不如说是盖茨比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黛西对于盖茨比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恋人,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成为盖茨比建构新的社会身份,获得上流社会认同的标志。
在与汤姆的家庭生活中,黛西也是以“男性的他者”身份存在的。汤姆出身上流社会,身材高大,风流成性。初识黛西时,他被她的美貌打动,婚后很容易就让黛西对他死心塌地。黛西对汤姆是有爱情的:“……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人对她的丈夫爱得如此痴迷。如果他离开房间一会儿,她便不安地四处寻找,问:‘汤姆上哪儿去了?’同时脸上挂起一幅茫然无措的表情,直至她看到汤姆走进门来。她常常坐在沙滩上,他的头依偎在她怀里,她用手指轻轻地摩挲他的眼睛,以无限欣喜的眼光瞧着他,这样一坐就是一个来小时。”可是汤姆不久就暴露出他风流成性的一面,一次又一次地与各种女人出轨,把黛西对他的爱情击得粉碎。当汤姆觉察到黛西和盖茨比之间的关系时大为震惊,“像被灼热的鞭子鞭打了一样。他的妻子和情妇,直到一小时前还是安安稳稳,不容侵犯的,现在却猛不防正从他的控制下溜走。”在汤姆眼中,黛西不过是他的一件所有物,一个“洋娃娃”,是他可以带得出去的体面“夫人”而已。黛西自己其实就是汤姆所代表的物质世界的牺牲品,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压迫者。
四 结语
由此可见,黛西本身也是发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悲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波伏娃,1998)她的蜕变过程揭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与经济上的附属地位不可分割的,男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他们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他们追名逐利,沉溺于及时行乐与拜金狂热,自然而然地就把女性沦为自己作乐和作恶的工具。要改变这一切,女性不仅需要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的价值意识的觉醒,更要以有效的努力去实现与证明这一价值。
参考文献:
[1] 巫宁坤等译:《菲茨杰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 张伯香:《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玲霞:《探骊寻珠——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06年。
[6] 宋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人物形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姜宏,女,1977—,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关键词:爵士时代 金钱社会 女性 蜕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及优秀的“编年史家”。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4部经典长篇小说和160多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菲茨杰拉德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小说以盖茨比对初恋情人黛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爱情与金钱”的故事,通过严密的结构布局和全新的叙述角度,细腻准确地描绘了“爵士时代”社会的众生群像,深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这部小说也因此被评论界称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不仅刻画了一些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典型的男性人物,而且塑造了那个时代中美国社会的典型女性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黛西就是其中之一。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绝大多数评论家都对黛西持否定态度,斥责她贪图享受、虚荣自私、金钱至上、冷漠无情。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细读这部作品时就会发现,黛西实际上是物质世界的牺牲品,她也曾经是一位美丽纯洁善良的女性,她的这种品性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蜕变而成的。
一 纯真少女黛西·费伊
黛西·费伊出身于富裕的上流社会家庭,她漂亮妩媚、光彩四溢,是“路易斯维尔所有小姐中最出风头的一个。她穿的是白衣服,开的是一辆白色小跑车,”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玫瑰。那时黛西与盖茨比相互吸引,深深相爱。据乔丹的回忆,一次盖茨比坐在黛西的白色跑车上,“他们俩彼此全神贯注,一直到我走到五步之内她才看见我。”黛西说话的时候,盖茨比“盯住她看,每一个姑娘都巴望人家有时会用这种神态来看自己。”盖茨比也曾想向尼克坦露心事:“有一阵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没有,因为她也爱我。她认为我懂很多事,因为我懂的和她懂的不一样……唉,把雄心壮志抛在一边,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而且忽然之间我也什么都不在乎了。”在盖茨比动身到海外之前的最后一个下午,两人默默地坐着,互通衷曲。
黛西也曾为了爱情努力过、争取过,“有一个冬天夜晚她母亲发现她在收拾行装,准备到纽约去跟一个正要到海外去的军人告别。家里人有效地阻止了她,可是事后她有好几个星期不跟家里人讲话。从那以后她就不再跟军人一起玩了,只跟城里几个根本不能参军的平脚近视的青年人来往。”为了盖茨比,她与家人闹翻;为了盖茨比,她一改往日积极社交的形象,保持低调,守护爱情。
在分开一段时间之后,黛西“开始感觉到外界的压力,因此她需要见他,需要感到有他在她身边,需要他安慰她,说她所做的事完全正确”。可以看到,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此时的黛西陷入了迷惘。“毕竟黛西还年轻,并且那人为的世界充满了兰花、愉快的势力风尚和乐队——是那些乐队定当年的节奏,用新的曲调总结人生的哀愁和温情。”此时的她是一个软弱而迷惘的女性,她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也没有勇气去寻找去付出。而盖茨比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无法给她安全感。“按照目前的社会风气来说,享乐已成了妇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长此以往,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柔弱的人能有多大作为。”在这重重压力之下,黛西渐渐屈服于势力风尚,屈服于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社交忙季的到来,她又开始活跃了。”物质的诱惑令她那少女的虚荣心不安地骚动着,“在这整个期间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作出决定。她现在就要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刻不容缓——而且这个决定必须由一股近在眼前的力量来作出——爱情啦、金钱啦、实实在在的东西。”黛西此刻已经彻底动摇,她抛弃了理想,开始赤裸裸地追求财富。“这股力量在春天过了一般的时候,随着汤姆·布坎农的到来而出现了。他的身材和身价都很有分量,因此黛西也觉得很光彩。” 20世纪20年代这个“喧嚣的”爵士时代就这样最终造就出以金钱为目的、追求享乐、依附权贵的女人。
二 世俗佳人黛西·布坎农
第二年六月,“黛西和芝加哥的汤姆·布坎农结了婚,婚礼之隆重豪华是路易斯维尔前所未闻的。在婚礼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同盖茨比的分手到与汤姆的结合宣告了黛西梦幻时代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黛西的内心也曾苦苦挣扎过。在婚礼的前一天,她手中抓着盖茨比的来信喝得烂醉,“她在拿到床上的废纸篓里乱摸了一会儿,掏出了那串珍珠。把这个拿到下楼去,是谁的东西就还给谁。告诉大家,黛西改变主意了。就说‘黛西改变主意了!’”她哭了又哭,死死捏住那封信不放,直到它碎得像雪花一样。要舍弃对盖茨比的爱令她心痛欲裂,社会的压力和物质的诱惑又使她不得不向社会的主旋律屈服。“第二天下午,她没事儿似的跟汤姆·布坎农结了婚,然后动身到南太平洋去作三个月的旅行。”此刻的她,由一个天真的少女转化为上流社会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物质至上主义者。
然而,身为布坎农太太的黛西的生活并不如意。汤姆性情暴戾,在家庭生活中完全处于控制地位。他不忠于婚姻,经常四处寻花问柳。八月里,还在黛西和汤姆旅行的时候,汤姆就与圣巴巴拉饭店的一个收拾房间的女佣人有染;后来在西卵定居后,他又“在纽约有一个女人”。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对黛西都造成了伤害。在与尼克的交谈中,黛西在潜意识中还是流露出了作为妻子的无奈和苦楚。女儿“出世还不到一个钟头,汤姆就天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她觉得孤苦伶仃。她告诉尼克:“我很高兴是个女孩。而且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种世界上的最好的出路,当一个美丽的小傻瓜。”与汤姆的结合,本无真爱可言,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充实。可她又不得不摆出一副上流社会的高贵优雅之态,向他人炫耀着虚假的幸福。“她就像一只笼中的金丝鸟一样,除了舒翎剔毛,装模作样地在笼子里跳来跳去外,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虽然她衣食无忧,但却是以健康、自由和美德作为代价的。”
她凭借这份婚姻满足了自己对财富、地位的需求,但她的内心很快就被空虚和茫然重新占据。盖茨比又一次出现,并且还带着巨大的财富,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安慰”。少女时期的梦想在她的视角镜子里变形与变质后再一次重现。为利益所驱动的她再次投入盖茨比的怀抱。此时的盖茨比只是她的一种利用,是冷漠现实生活外的“慰藉”。她需要这份爱来填补丈夫背叛所带来的伤害与空虚。与金钱社会融合后的黛西成了丈夫的翻版与附庸,在道德沦丧、个性丧失中,她变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当盖茨比要她承认她从没有爱过汤姆时,她对着盖茨比喊道:“啊,你要求得太过分了!我现在爱你——难道这还不够吗?”可见,她投向盖茨比的怀抱只是想利用他寻求一份短暂的精神安慰。于是,当盖茨比的“骑士风范”在汤姆“铁硬的恶意下”被无情地揭下时,她惊恐万分,在危险降临时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盖茨比,并选择他充当了自己罪恶的牺牲品。
三 黛西蜕变的根源
身处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黛西的这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少女时代的黛西天真浪漫,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想象。从她对盖茨比的爱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的黛西是纯洁美丽的。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炮火湮灭了人们的美妙幻想,人们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及信仰都崩溃了,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破灭,沉沦了迷惘的青年一代。这种时代背景让黛西感到害怕和无助。盖茨比在战争之后又被送到了牛津大学,未能回到黛西身边。此时的黛西在周围矫饰浮华的世界里感到外界的压力。家庭富有、身体健壮的汤姆适时出现,给黛西带来安全感。于是,在梦幻的爱情和现实的财富面前,她选择了后者,也因此从一个天真少女转变成为一个物质主义者。
同时,这部小说中也渗透出父权制性别角色特点。在与盖茨比的情感经历中,她是盖茨比的“物化”梦想。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青年军官,在位于黛西家乡的军营服兵役,他也是黛西众多追求者之一。盖茨比在遇到黛西之前已经有丰富的情感经历,但黛西“大家闺秀”的身份和被众多男人的追求增高了她在盖茨比眼中的身价。为了融入她的生活,盖茨比不惜撒谎。“他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来自与跟她同一个社会阶层——相信他完全有能力照顾她。实际上,他没有这种能力——他背后没有生活优越的家庭做后盾,而且只要全无人情味的政府一声令下,他随时都可以被调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他占有了黛西,“正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去摸她的手”。重逢后,盖茨比已经意识到的黛西已经不再是五年前的纯真少女了。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但他仍然坚持对黛西的执著追求。在盖茨比的世界中,黛西已经成了一个幻化的形象,是盖茨比理想的象征。与其说他是对爱情的追求,不如说是盖茨比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黛西对于盖茨比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恋人,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成为盖茨比建构新的社会身份,获得上流社会认同的标志。
在与汤姆的家庭生活中,黛西也是以“男性的他者”身份存在的。汤姆出身上流社会,身材高大,风流成性。初识黛西时,他被她的美貌打动,婚后很容易就让黛西对他死心塌地。黛西对汤姆是有爱情的:“……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人对她的丈夫爱得如此痴迷。如果他离开房间一会儿,她便不安地四处寻找,问:‘汤姆上哪儿去了?’同时脸上挂起一幅茫然无措的表情,直至她看到汤姆走进门来。她常常坐在沙滩上,他的头依偎在她怀里,她用手指轻轻地摩挲他的眼睛,以无限欣喜的眼光瞧着他,这样一坐就是一个来小时。”可是汤姆不久就暴露出他风流成性的一面,一次又一次地与各种女人出轨,把黛西对他的爱情击得粉碎。当汤姆觉察到黛西和盖茨比之间的关系时大为震惊,“像被灼热的鞭子鞭打了一样。他的妻子和情妇,直到一小时前还是安安稳稳,不容侵犯的,现在却猛不防正从他的控制下溜走。”在汤姆眼中,黛西不过是他的一件所有物,一个“洋娃娃”,是他可以带得出去的体面“夫人”而已。黛西自己其实就是汤姆所代表的物质世界的牺牲品,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压迫者。
四 结语
由此可见,黛西本身也是发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悲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波伏娃,1998)她的蜕变过程揭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与经济上的附属地位不可分割的,男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他们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他们追名逐利,沉溺于及时行乐与拜金狂热,自然而然地就把女性沦为自己作乐和作恶的工具。要改变这一切,女性不仅需要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的价值意识的觉醒,更要以有效的努力去实现与证明这一价值。
参考文献:
[1] 巫宁坤等译:《菲茨杰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 张伯香:《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玲霞:《探骊寻珠——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06年。
[6] 宋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人物形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姜宏,女,1977—,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