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孤独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叙事技巧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巧妙地运用环形叙事结构和零聚焦的叙事视角表现了作品的孤独主题,折射出美国南方社会变化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孤独和爱之无能。
  关键词:孤独 叙事策略 环形结构 零聚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作家中重要的一员,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赞誉。《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是孤独和爱之无能。本文试从这部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视角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卡森·麦卡勒斯是如何利用叙事策略来深化其孤独主题的。
   一 环形结构对孤独主题的体现
   小说的结构属于小说的形式范畴,它对于组织、安排人物和事件至关重要,是小说内容的呈现形式。严谨而独特的结构形式不仅能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点,而小说的环形结构是小说的结构形式之一,指整体上形成一个圆形的环,并且在小说的结尾、故事开头的一幕再次出现。文章从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时间、空间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环形结构,并阐述了这一结构对于表现孤独主题的作用。
   1 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孤独—聚合—孤独
   小说主要讲述了爱密利亚小姐的爱情悲剧,但是小说中与爱密利亚小姐有牵连的人的生活轨迹也与爱密利亚小姐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一点,我们可以表示如下:(1)单身的马文·马西——与爱密利亚在一起——单身的马文·马西;(2)单身的爱密利亚——与李蒙表哥在一起——单身的爱密利亚;(3)单身的李蒙表哥——与马文·马西在一起——单身的李蒙表哥。
   从上述表示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开始时都是单独的一个人,后来由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而小说最后所有的人又都回归到单独的一个人。作者让她小说中的人物全都经历了相同的生活境遇:从孤独的一个人到与人相聚相通,而最后又都回到孤独的一个人的原点。不同的人,相同的生活境遇揭示出人类悲剧性的宿命——人在社会中永远被禁锢于孤独状态,人不惜一切代价试图冲破这种孤独,但最终总是无济于事。主人公爱密利亚跟马文·马西只有过十天的婚姻,之后便孤独一人直到三十多岁才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李蒙,她对李蒙百般宠爱,为他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可是与李蒙的爱情也在六年之后,因为马文的归来而宣告结束。马文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孤苦伶仃的孤儿,虽然被人收养,但从小就有很多恶习,他爱上爱密利亚后,竟然为了赢得她的芳心而痛改前非,但最终他的爱在冲破孤独上也是无能的,被爱密利亚扫地出门后,他再一次沦为孤独的人。李蒙的出现使爱密利亚的爱情之火复燃,她对李蒙宠爱有加,极力讨他的欢心。可是李蒙对爱密利亚的百般关爱并没有感激和回报,当爱密利亚的前夫马文从监狱回来找她报仇时,李蒙被马文迷住了,他背叛了爱密利亚去讨好马文,而马文并不接受他,在利用他打败爱密利亚后,将他卖给了一个马戏团。于是,又多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世间徘徊。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一直在宣扬爱的神奇,爱是治疗一切创伤的灵丹妙药。爱情本应使人感到快乐而不孤单,但在麦卡勒斯的笔下,哪怕是无所不能的爱,在冲破人的永恒孤独状态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正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真正用意所在。
   2 回环追溯的叙事时间:现在—过去—现在
   小说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现在小镇的状况,作者用了现在时态。先从小镇写起,再由物及人:小镇沉闷、寂寥、与世隔绝,小镇中心一座建筑物的门窗都钉上了木板(只有二楼上一扇窗户除外)。在让人热得受不了的下午,会有一只手伸出来打开窗户,露出一张令人可怕的脸,脸上有两只充满忧伤的斗鸡眼,那张脸在窗口停留大概一小时之后,百叶窗又重新被关上。小说一开始,就用了感情色彩很浓的词汇,视点也由远及近,由散点到聚焦定格,这马上就激发起了读者们的好奇心。在巧妙设置了疑阵之后,麦卡勒斯很快便亮出了谜底:这幢建筑物曾经是一家咖啡馆,生意红火,店主是爱密利亚,而使小店生意兴隆的是一个名叫李蒙的罗锅。后来,爱密利亚的前夫马文从监狱回到小镇上找她报仇,将李蒙从爱密利亚身边夺走,并将咖啡馆捣毁。这一部分简洁明了,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说明了爱密利亚、马文和李蒙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关系,预示出了故事发展的基本走向。在第二部分,作者用了过去时态,以追叙的方式介绍了爱密利亚的出身、行为习惯及她与马文和李蒙两个男人之间不同寻常的纠葛和咖啡馆兴衰沉浮的过程,通篇由怪诞的人物和事件组成。爱密利亚小姐是由性格孤僻的父亲抚养长大的,她黑而高大,骨胳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精明能干,会经商理财、酿酒,还会给人治病,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成为镇上最富有的人。但她又乖僻,令人难以捉摸:做生意时斤斤计较,但给人治病又分文不取;生性孤僻,却爱和人打官司;根本对异性之爱不感兴趣,却有着两段婚姻。马文是个帅气的风流高手,却对性情乖僻且外貌丑陋的爱密利亚动了真爱之情,为了讨爱密利亚欢心,痛改前非。与爱密利亚十天的婚姻在当地成为笑谈,在被爱密利亚赶出家后,他再度堕落成了盗窃犯,最后被捕入狱。来历不明的李蒙竟然被一向性格乖僻的爱密利亚接纳而且深受宠爱,这使小镇上的人们诧异不已。咖啡馆的开张与兴旺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六年之后,马文从监狱归来,意在找爱密利亚复仇。这二人决定进行一场决斗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新仇旧恨,就在爱密利亚即将获胜的关键时刻,李蒙跳上来帮助马文把爱密利亚打倒在地。胜利后,他们又将咖啡馆捣毁,将爱密利亚的财产洗劫一空,远走他乡,将镇上人们引以为豪的咖啡馆变成了凄凉的人间地狱。小说第三部分,时间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描写没有了热闹的咖啡馆之后,现在小镇的寂寥,在词句与内容方面均明显体现出与小说第一部分呼应与重复的特点。显然,这是一种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时序而构成的回环追溯的叙事手法。小说从悲到乐,又以乐衬悲,给读者留下了今不如昔的苦涩滋味。这种回环追溯的叙事手法隐然将今昔作了两次对比,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而且,由此形成的“锁闭式”时空结构,与门户深锁、自我封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故事内容深相契合,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
   小说的时间首尾环合。相对于叙述的“现在”,故事的时间又处于过去时态,于是时间被封存在过去,没有了将来。爱密利亚将自己幽闭在门窗都用木板钉住的房子里后,时间实际上已停滞不前了,时间是以运动形式存在的,当一切都不再变化时,时间在回归自身的同时也就归于了消解。从此,爱密利亚生活在永远的现在,时间对于她不再有任何意义。她在拒绝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拒绝了时间,显示出内心深深的痛苦导致了她的麻木和绝望。而在叙事时间里,这个时间如果再向前,就又回到了小说的开头,故事就又重复一遍,如此循环不止。时间的“永恒复返”使这首“伤心咖啡馆之歌”带上了浓重的宿命意味,人类永远是孤独的。
   3 首尾环合的空间叙事:产生—兴旺—消亡
   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作者成功地利用空间的变化,揭示出小说的孤独主题。麦卡勒斯在这部小说中,为畸形的三角恋爱故事设计了咖啡馆这个背景空间,而咖啡馆的兴衰沉浮也有着和主人公生活轨迹相同的模式。
   咖啡馆的前身是爱密利亚小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个商店。后来,李蒙表哥出现后,为了取悦爱热闹的李蒙,她将小店改成了咖啡馆。他们俩相爱的日子也正是咖啡馆兴旺发达的日子。但是在李蒙背叛了爱密利亚、帮助马文击败爱密利亚之后,咖啡馆也随着他们两人之间爱的消失而消亡。
   在这部小说中,咖啡馆属于中心象征。它象征着友情甚至是爱情,是小镇上人们心与心交流的场所。镇上的人们把咖啡馆视为欢乐的场所,人们渴望在咖啡馆得到彼此的交流,摆脱孤独。但咖啡馆后来却成为决斗与发泄怨恨的场所。随着爱的逝去,咖啡馆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咖啡馆的开张与最终的关闭象征着人们渴望爱,但爱却是无能的现实。人最终都被孤独吞噬,任何冲破孤独的努力,甚至爱情,都是徒劳的,都只能带来不幸,折磨人的心灵。
   二 零聚焦叙事视角对孤独主题的体现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对视角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简化,他将聚焦模式分为三种:l、零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2、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3、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在现代小说中,小说家们常常使用内聚焦和外聚焦作为叙事视角,这体现了他们对小说创作与表达的探索。
   但是,几乎麦卡勒斯的全部作品都是以“零聚焦”作为叙事视角的,她是一个用第三人称写作的“全知全能”的作家。她充分利用这种叙事聚焦的便利,运用精确的语言,讲述除了故事主角以外,没有任何第三者可以印证的故事内容。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畸形三角恋爱,麦卡勒斯冷静地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了描述。视角一词本身就蕴涵着情感倾向和意识形态,作者选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必定有相应的审美思想在作指导。所以通过叙述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眼光和心理倾向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是密切相联的。麦卡勒斯对“零聚焦”叙事视角的选择同样是和她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主题有关系的。麦卡勒斯自幼疾病缠身,她同自己的丈夫与情人之间的分离聚合,使得她的一生都在体验着令人绝望的孤独,并致力于将它宣泄出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打破的精神隔绝,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孤独无依的。在现实生活中,麦卡勒斯没有成功地走进任何一个人的心灵去相互沟通,即使是自己最亲的家人和爱人也是如此,她一生与疾病的抗争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些生命中的痛苦体验都反映在了她的作品当中。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麦卡勒斯也没有走进任何一个人的心灵,她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去描写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隐私和想法都是通过旁观者的窥视来表达的。她故意地放弃了内聚焦和外聚焦的文学体验,就像她在多次尝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无果后,放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一样,她开始安于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安于小说创作的本身。我们也可以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密利亚小姐这一形象正是麦卡勒斯的自我写照。
   三 结语
   综上,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环形结构设计得精巧别致,象征着孤独像一个圆环一样,无始无终,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任何冲破孤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人类的宿命。零聚焦的叙事视角使得麦卡勒斯在小说叙述中,没有走进任何一个人的心灵,她是孤独的。这两种叙事策略使得她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是孤独的,而且形式上也是孤独的,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卡森·麦卡勒斯,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2] 蔡春露:《怪诞不怪,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 弗吉尼亚·斯宾塞·卡尔,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徐湄:《悲伤之歌为谁而唱?——〈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文本结构》,《当代外国文论》,2008年第1期。
   [6] Lin,Bin.Spiritual Isolation and Textual Transgression:A Post-feminist Study of Gothic Motifs in Carson McCullers’s Novels of the 1940s[M].Tianjin:Tianjin People Press,2006.
  
   作者简介:董国英,女,1978—,河北武邑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衡水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野蔷薇》中,茅盾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融合为一体。这样的结合,使小说既具有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又具有寄寓某种意蕴的深刻性。  关键词:《野蔷薇》 传统 现代性 象征 革命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光年曾评价茅盾是“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完美结合”,《野蔷薇》就是例证。茅盾说:“这里的五篇小说都穿了‘恋爱’的外衣。作者是想在
期刊
摘要 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在象征和暗示、联想和幻想中渲染了一种“现代情结”,集中体现为感伤、抑郁、迷乱、神经过敏、纤细柔弱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表面上颓唐消极的“现代情结”既是李金发孤独忧郁的灵魂和个性的显影,又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浓郁的时代色彩,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遥远的继承和异化的改造,自觉不自觉与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识的积淀相沟通。  关键词:李金发 象征诗歌 现代情结 传统
期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艺创作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指导,因而新时期文学创作也具有了新理念。本文首先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及走向进行研究,然后具体阐述和分析“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三个新理念,旨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的研究,启发新一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创作理念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解析伊恩·麦克尤恩两篇有关家庭权力的主题阐释的典型篇目——《与橱中人的对话》和《化装》,解读其中时刻突显的成人权力与青少年的成长诉求之间的矛盾,指出这两部短篇小说是作者麦克尤恩的精神世界中对成人世界和成人权力的抵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他渴望打破成人世界的规训、建立自由青春世界的诉求。  关键词:极端情境 权力实施者 权力受事者 空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受历史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时代背景、民族自身的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泰两国同一时期传统家具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象征性、流动性、平面性三方面特征入手探讨中泰两国同一时期传统家具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国明代 泰国阿瑜陀耶时期 家具 绘画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同源同理,各艺相通”是中泰这一时期传
期刊
摘要 《金色笔记》别具匠心的小说形式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验,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而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深度和广度也确定了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分裂主题出发,分析小说中的解构主义思想和叙述方式策略。莱辛对小说中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体进行操纵、破坏、消解,并赋予二元对立体次要的一方新的价值来化解对立、消除界限,并寻求突破。  关键词:《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解构主义
期刊
摘要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an)是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出色作品。莫里森通过描写主人公麦肯·戴德第三从追求金钱到追寻家史,最后找到生活真正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思想转变过程,展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和个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也展现了一个想象的社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黑人 社区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在《宠儿》中,莫里森用大量的碎片般的回忆,分析了黑人女性塞丝在奴隶制下以及在废除奴隶制以后所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本文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释黑人女性塞丝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而说明,在记忆和忘记的艰难选择中,牢记过去和忘记过去是统一的。  关键词:回忆 忘记 心理分析 《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
期刊
摘要 在小说《巴西》中,厄普代克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重塑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古典爱情神话,为它注入了最为新鲜的血液,阐释了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版的“爱情神话”。  关键词:约翰·厄普代克 《巴西》 情爱 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文体学家。他以自己的天
期刊
摘要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在其作品《绿房子》中展开了一幅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北部秘鲁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众多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在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摆布下都不免具有悲剧性。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悲剧人物的混乱生活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试图唤起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中人们悲剧性的生活现实的认识与关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