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在其作品《绿房子》中展开了一幅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北部秘鲁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众多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在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摆布下都不免具有悲剧性。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悲剧人物的混乱生活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试图唤起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中人们悲剧性的生活现实的认识与关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马里奥·巴尔克斯·略萨 人文关怀 现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背景与简介
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于2010年10月7日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他也因此成为继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作家。
出生在秘鲁、留学在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作为略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发表于1966年。这部作品约略可以分为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说的是鲍泥法西娅和警官俐杜马悲惨的婚姻。第二个场景主要讲述的是伏屋占地为王的一生。在第三个场景中,安塞尔莫的故事与绿房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场景四主要说的是雨林土著胡姆的反抗。而最后一个场景主要讲述了皮乌拉市四个二流子的故事。小说并不像传统记述方式一样系统而清晰地呈现给我们这些场景,相反,这些场景是混乱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作家并不是平行地叙述这些故事,而是对五个故事进行了切割,将其化分成若干个场景和情节,然后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各个章节之中。甚至读到小说的最后,人们都很难分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事实本身已不重要了。然而在这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我们却能发现略萨所精心安排的“万花筒”的魅力,因为个中章节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部小说悬念迭起,紧紧抓住作者的心理,促使人们继续读下去。整体而言,这部小说描写了秘鲁北部自20年代起长达四十年的广阔社会生活,在作者精心构建的宏大叙事结构中,秘鲁北部复杂而多彩的社会被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其中既有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也有处于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正是借助于对诸多人物坎坷、多变又复杂的生活、以及他们难以把握的命运的刻画,略萨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而广阔的社会画面。在这幅丰富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北部秘鲁的真实社会生活,体会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也正是在这样的刻画中,我们看到了略萨对混乱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二 “干预现实与政治”
从19世纪初拉美爆发独立运动起,拉美文学就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许多作家以文学为武器,渲染出浓厚的文学干预政治的味道。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批判现实、介入政治成为当代拉美文学的重要特征。拉丁美洲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赋予了作家们一种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如略萨在《社会的责任和拉丁美洲作家》一文中所指出的:“从一种意义上说,人们惯于把文学视为与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社会里一切被压抑和歪曲了的事,将被提出并加以描绘和谴责。他们指望小说、诗歌和戏剧同官方文化中流行的那种粉饰和歪曲现实的政策相对抗,并在这种政策的牺牲者中唤起变革的勇气和希望。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赋予作为一个公民的作家一种在道义上和精神上的领导权,只要他身为作家,他就得按照人们心目中期待他担任的这种角色去行动……在拉美国家,一个艺术家只作为艺术家,就会成为一种道义上的犯罪,政治上的罪恶。”这种文化思潮深深地影响了略萨的文学创作。
在《绿房子》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品对现实和政治的“干预”。小说中的故事并不是很复杂,但是结构却不容易分清。按照略萨自己的说法,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上也是源于生活,因为实际生活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本身就是一种混乱的状态。以妓院“绿房子”的起落为主要叙事线索,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秘鲁社会众生图,并以此象征着秘鲁社会的兴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小说中的五个场景是五条线索,它们互相交织、互相映衬和补充,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讲述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社会的变迁勾勒出了秘鲁丰富的现实与历史画卷,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风格。
从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通过文学干预社会现实的目的。小说的主人公安塞尔莫就是个典型例子。作者通过刻画这样一个人物,让读者能够一窥秘鲁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安塞尔莫在人们的眼中曾经是个坚韧的、有想法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正是靠着他的努力,绿房子被创建了起来并风风火火地运营着。同时,他似乎也获得了爱情,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虽然他在绿房子里的经营不怎么光彩,但是绿房子却给了他无限的精神寄托。到最后,当加西亚神父率众人将绿房子付之一炬的时候,安塞尔莫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他无法宣泄自己满腔的悲愤,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哭泣,不知道如何诉说,他变成了一个“见人就脱帽的孤独的人,几乎从不与人交谈,似乎他的三角琴,他的女儿和烈酒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在曼加切利亚,他那悲伤孤独的身影常常出现。他那哀怨的琴声流露出他的绝望和颓废,流露出他对过去生活的依恋。但除此之外,他似乎再也没有勇气去改变了。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安塞尔莫选择了沉默,孤独地沉默着,与先前的那个安塞尔莫完全不一样了。这也许是社会给他上的深刻的一课,当然也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在风烛残年之际,他依然找不到人生的答案。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是时代的缩影,象征着残酷的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当死气沉沉的现代化城市堕落到依靠妓院来维持其生气时,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却生活在史前社会的野蛮世界,毫无文明可言。无论是偏远的森林小镇,还是深山密林,甚至是土著部落和孤岛,都无法在强大的社会之力面前幸免。一种强大的力量像毒气一样弥漫着、渗透着,侵蚀着在其中挣扎的人们的灵魂和肉体。
三 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
自古以来,女性就被看作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在拉美更是如此。不论是在社会关系中,还是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女性都遭受着更多的不幸与痛苦。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是被奴役的、被看不起的、遭受玩弄与抛弃的,她们无法得到应有尊重的社会处境激起了略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在他的小说中,各种女性角色和形象都有,如印第安妇女、将军的女儿、妓女、修女、侍女、上尉的妻子、知识女性等。略萨通过塑造各个层次的女性形象来不断探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总的来说,这些女性角色都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因而也就具有了更加深层的含义。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略萨对千千万万拉美女性同胞的生存境遇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与探索,而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女性生存的关怀。
在拉丁美洲,女性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基本沦为了男性的附庸,这主要是因为她们在经济地位上的劣势。在经济社会中,无法掌控金钱的女性也倾向于无法掌控命运,而是沦为金钱掌控者的奴役。在《绿房子》这篇小说中,拉丽达因为伏屋有钱才与他一起私奔,但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伏屋却说:“她要值一万索尔,……我不想让女人拖累我……,什么舍不得,我从来没爱过这婊子。”一方面,伏屋逼迫拉丽达去勾引列阿德基以便自己获利,另外一方面他却丝毫不顾及拉丽达的这种付出而骂她是个“婊子”。最后,当拉丽达与一个领水员私奔时,伏屋的立场却不是一个丈夫应该有的立场,他考虑的只是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和利益,“我倒不在乎那婊子,……可她是跟那领水员跑的,我非找到他算帐不可。”在伏屋看来,女人只不过是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如果被人抢走了是对自己的侮辱,而自己和这个女人之间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女人也不配拥有他的感情,因为她们压根不能与自己相对等。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女人胡莱玛也是如此。当她被苏格兰人侮辱时,胡莱玛的丈夫想到的只有自己尊严,一心想着去报仇,却对妻子的痛苦无动于衷。在这些男人看来,女人是低人一等的,她们的痛苦遭遇是合情合理的,不用去顾及。
鲍尼法西娅是一个森林土著的女儿,西班牙教会文明的教化使得她离开了父母及赖以生存的土地。起初她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过抗争,但很快传教所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如果不是因为两个被抓回的孤女,这里也许会成为她永久的归宿。但两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到来,使鲍尼法西娅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她选择了离开,但也再一次成为孤儿,无依无靠。找个男人嫁了,似乎成了此时鲍尼法西娅的唯一出路。于是,走进她的第一个男人利杜马成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无奈中带着辛酸。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向鲍尼法西娅展露笑脸。丈夫利杜马的被捕彻底改变了一切,使原本就坎坷的生活雪上加霜。怀有身孕、一文不名的鲍尼法西娅失去了生存的唯一依靠。最后,在何赛费诺的阴谋诱使下,她一步步沦落为绿房子里的妓女。若干年后,当利杜马回来后,鲍尼法西娅既激动又胆怯,自己的状况和身份使她惶恐不安,但她依然希望能够与丈夫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她的努力却始终难以改变她在丈夫眼中的“婊子、堕落的女人、滥货”的身份,“您还是做您的生意去吧,婊子”,丈夫这样对她喝道。鲍尼法西娅一生都没有自己的生活,“被抢—被留—被逐—被嫁—被骗—被弃”,她的生活一直被他人所摆布,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只能继续苦命而善良地活着。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了。鲍尼法西娅的悲剧,既有她个人性格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来自社会。是那样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事实上,在《绿房子》中,像鲍尼法西娅这样的女人到处都是。虽然这些女人具有不同的遭遇和经历,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她们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无力去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虽然有的选择了抗争,有的选择了忍受,但结果都没有大的变化,她们依然是一群值得同情、令人深思的群体。
女性地位低贱的观念也体现在印第安人的思想观念上。在印第安民族中,女人是静态的、守候的状态,男人是动态的、进取的状态。因此,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两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中,女性不许拥有话语权,也不许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任打任骂,任辱任弃。略萨强烈而清醒地审视并描绘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日常生活的屈辱和苦难,表现出对这些受压迫的下层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深切忧愤。但他笔下的女性更多的是选择对命运的屈从,她们身上表现出这样一种共同的母姓特征——对男性无私地给予,对被毁坏的世界尽力地弥补,这是最高层的一种母性。它包含了受难、宽恕,及对于自身毁灭的情愿。略萨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使他的小说有了更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四 结语
略萨在《绿房子》中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社会图景。他的人物形象无论性别、出身、遭遇有怎样的不同,却都是悲剧性的,也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说《绿房子》通过描写混乱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遭遇,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中人们悲剧性的生活现实的认识与关注,体现出作者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参考文献:
[1] 孙大力:《浅淡略萨小说的艺术特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 张艳:《时代悲剧的体现者——浅析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中的主人公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 巴尔加斯·略萨,孙家孟、马林春译:《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 张金玲:《〈绿房子〉中的女人们》,《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吴秋懿,女,1961—,北京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作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马里奥·巴尔克斯·略萨 人文关怀 现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背景与简介
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于2010年10月7日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他也因此成为继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作家。
出生在秘鲁、留学在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作为略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发表于1966年。这部作品约略可以分为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说的是鲍泥法西娅和警官俐杜马悲惨的婚姻。第二个场景主要讲述的是伏屋占地为王的一生。在第三个场景中,安塞尔莫的故事与绿房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场景四主要说的是雨林土著胡姆的反抗。而最后一个场景主要讲述了皮乌拉市四个二流子的故事。小说并不像传统记述方式一样系统而清晰地呈现给我们这些场景,相反,这些场景是混乱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作家并不是平行地叙述这些故事,而是对五个故事进行了切割,将其化分成若干个场景和情节,然后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各个章节之中。甚至读到小说的最后,人们都很难分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事实本身已不重要了。然而在这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我们却能发现略萨所精心安排的“万花筒”的魅力,因为个中章节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部小说悬念迭起,紧紧抓住作者的心理,促使人们继续读下去。整体而言,这部小说描写了秘鲁北部自20年代起长达四十年的广阔社会生活,在作者精心构建的宏大叙事结构中,秘鲁北部复杂而多彩的社会被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其中既有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也有处于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正是借助于对诸多人物坎坷、多变又复杂的生活、以及他们难以把握的命运的刻画,略萨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而广阔的社会画面。在这幅丰富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北部秘鲁的真实社会生活,体会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也正是在这样的刻画中,我们看到了略萨对混乱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二 “干预现实与政治”
从19世纪初拉美爆发独立运动起,拉美文学就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许多作家以文学为武器,渲染出浓厚的文学干预政治的味道。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批判现实、介入政治成为当代拉美文学的重要特征。拉丁美洲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赋予了作家们一种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如略萨在《社会的责任和拉丁美洲作家》一文中所指出的:“从一种意义上说,人们惯于把文学视为与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社会里一切被压抑和歪曲了的事,将被提出并加以描绘和谴责。他们指望小说、诗歌和戏剧同官方文化中流行的那种粉饰和歪曲现实的政策相对抗,并在这种政策的牺牲者中唤起变革的勇气和希望。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赋予作为一个公民的作家一种在道义上和精神上的领导权,只要他身为作家,他就得按照人们心目中期待他担任的这种角色去行动……在拉美国家,一个艺术家只作为艺术家,就会成为一种道义上的犯罪,政治上的罪恶。”这种文化思潮深深地影响了略萨的文学创作。
在《绿房子》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品对现实和政治的“干预”。小说中的故事并不是很复杂,但是结构却不容易分清。按照略萨自己的说法,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上也是源于生活,因为实际生活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本身就是一种混乱的状态。以妓院“绿房子”的起落为主要叙事线索,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秘鲁社会众生图,并以此象征着秘鲁社会的兴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小说中的五个场景是五条线索,它们互相交织、互相映衬和补充,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讲述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社会的变迁勾勒出了秘鲁丰富的现实与历史画卷,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风格。
从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通过文学干预社会现实的目的。小说的主人公安塞尔莫就是个典型例子。作者通过刻画这样一个人物,让读者能够一窥秘鲁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安塞尔莫在人们的眼中曾经是个坚韧的、有想法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正是靠着他的努力,绿房子被创建了起来并风风火火地运营着。同时,他似乎也获得了爱情,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虽然他在绿房子里的经营不怎么光彩,但是绿房子却给了他无限的精神寄托。到最后,当加西亚神父率众人将绿房子付之一炬的时候,安塞尔莫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他无法宣泄自己满腔的悲愤,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哭泣,不知道如何诉说,他变成了一个“见人就脱帽的孤独的人,几乎从不与人交谈,似乎他的三角琴,他的女儿和烈酒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在曼加切利亚,他那悲伤孤独的身影常常出现。他那哀怨的琴声流露出他的绝望和颓废,流露出他对过去生活的依恋。但除此之外,他似乎再也没有勇气去改变了。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安塞尔莫选择了沉默,孤独地沉默着,与先前的那个安塞尔莫完全不一样了。这也许是社会给他上的深刻的一课,当然也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在风烛残年之际,他依然找不到人生的答案。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是时代的缩影,象征着残酷的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当死气沉沉的现代化城市堕落到依靠妓院来维持其生气时,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却生活在史前社会的野蛮世界,毫无文明可言。无论是偏远的森林小镇,还是深山密林,甚至是土著部落和孤岛,都无法在强大的社会之力面前幸免。一种强大的力量像毒气一样弥漫着、渗透着,侵蚀着在其中挣扎的人们的灵魂和肉体。
三 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
自古以来,女性就被看作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在拉美更是如此。不论是在社会关系中,还是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女性都遭受着更多的不幸与痛苦。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是被奴役的、被看不起的、遭受玩弄与抛弃的,她们无法得到应有尊重的社会处境激起了略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在他的小说中,各种女性角色和形象都有,如印第安妇女、将军的女儿、妓女、修女、侍女、上尉的妻子、知识女性等。略萨通过塑造各个层次的女性形象来不断探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总的来说,这些女性角色都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因而也就具有了更加深层的含义。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略萨对千千万万拉美女性同胞的生存境遇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与探索,而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女性生存的关怀。
在拉丁美洲,女性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基本沦为了男性的附庸,这主要是因为她们在经济地位上的劣势。在经济社会中,无法掌控金钱的女性也倾向于无法掌控命运,而是沦为金钱掌控者的奴役。在《绿房子》这篇小说中,拉丽达因为伏屋有钱才与他一起私奔,但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伏屋却说:“她要值一万索尔,……我不想让女人拖累我……,什么舍不得,我从来没爱过这婊子。”一方面,伏屋逼迫拉丽达去勾引列阿德基以便自己获利,另外一方面他却丝毫不顾及拉丽达的这种付出而骂她是个“婊子”。最后,当拉丽达与一个领水员私奔时,伏屋的立场却不是一个丈夫应该有的立场,他考虑的只是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和利益,“我倒不在乎那婊子,……可她是跟那领水员跑的,我非找到他算帐不可。”在伏屋看来,女人只不过是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如果被人抢走了是对自己的侮辱,而自己和这个女人之间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女人也不配拥有他的感情,因为她们压根不能与自己相对等。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女人胡莱玛也是如此。当她被苏格兰人侮辱时,胡莱玛的丈夫想到的只有自己尊严,一心想着去报仇,却对妻子的痛苦无动于衷。在这些男人看来,女人是低人一等的,她们的痛苦遭遇是合情合理的,不用去顾及。
鲍尼法西娅是一个森林土著的女儿,西班牙教会文明的教化使得她离开了父母及赖以生存的土地。起初她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过抗争,但很快传教所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如果不是因为两个被抓回的孤女,这里也许会成为她永久的归宿。但两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到来,使鲍尼法西娅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她选择了离开,但也再一次成为孤儿,无依无靠。找个男人嫁了,似乎成了此时鲍尼法西娅的唯一出路。于是,走进她的第一个男人利杜马成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无奈中带着辛酸。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向鲍尼法西娅展露笑脸。丈夫利杜马的被捕彻底改变了一切,使原本就坎坷的生活雪上加霜。怀有身孕、一文不名的鲍尼法西娅失去了生存的唯一依靠。最后,在何赛费诺的阴谋诱使下,她一步步沦落为绿房子里的妓女。若干年后,当利杜马回来后,鲍尼法西娅既激动又胆怯,自己的状况和身份使她惶恐不安,但她依然希望能够与丈夫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她的努力却始终难以改变她在丈夫眼中的“婊子、堕落的女人、滥货”的身份,“您还是做您的生意去吧,婊子”,丈夫这样对她喝道。鲍尼法西娅一生都没有自己的生活,“被抢—被留—被逐—被嫁—被骗—被弃”,她的生活一直被他人所摆布,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只能继续苦命而善良地活着。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了。鲍尼法西娅的悲剧,既有她个人性格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来自社会。是那样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事实上,在《绿房子》中,像鲍尼法西娅这样的女人到处都是。虽然这些女人具有不同的遭遇和经历,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她们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无力去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虽然有的选择了抗争,有的选择了忍受,但结果都没有大的变化,她们依然是一群值得同情、令人深思的群体。
女性地位低贱的观念也体现在印第安人的思想观念上。在印第安民族中,女人是静态的、守候的状态,男人是动态的、进取的状态。因此,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两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中,女性不许拥有话语权,也不许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任打任骂,任辱任弃。略萨强烈而清醒地审视并描绘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日常生活的屈辱和苦难,表现出对这些受压迫的下层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深切忧愤。但他笔下的女性更多的是选择对命运的屈从,她们身上表现出这样一种共同的母姓特征——对男性无私地给予,对被毁坏的世界尽力地弥补,这是最高层的一种母性。它包含了受难、宽恕,及对于自身毁灭的情愿。略萨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使他的小说有了更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四 结语
略萨在《绿房子》中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社会图景。他的人物形象无论性别、出身、遭遇有怎样的不同,却都是悲剧性的,也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说《绿房子》通过描写混乱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遭遇,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中人们悲剧性的生活现实的认识与关注,体现出作者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参考文献:
[1] 孙大力:《浅淡略萨小说的艺术特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 张艳:《时代悲剧的体现者——浅析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中的主人公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 巴尔加斯·略萨,孙家孟、马林春译:《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 张金玲:《〈绿房子〉中的女人们》,《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吴秋懿,女,1961—,北京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作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