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偏偏看不到水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案例:难道爱还是罪过吗?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位女性的声音。
  女士的诉说中充满了幽怨:我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我每天都在孤独寂寞中。您知道寂寞吗?寂寞真的很难受,很累。您知道吗?我是在一人世界中孤独的挨过一天又一天。实在孤独的难受了,我就去购物,去逛街,一逛半天,甚至一天。看着广场那茫茫的人潮,看着街上匆匆的人流,孤独似乎离开了我。但我知道,那不过是暂时的,逛街回来,我还是一个人。有时郁闷,我就去爬山。可是依然没有找到开心和轻松,感觉更孤独,更寂寞,更累……
  听对方停顿下来,我接过话题:你是说,为了让自己走出寂寞,自己一直在努力,却没有效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女士回答说:因为我的办法都不过是暂时的麻痹……
  我表示肯定:对,是自我麻痹,是鸵鸟策略。你的所谓办法,都不过像鸵鸟把脑袋扎进沙堆一样,没有直面现实问题。所以,需要拿出勇气来问自己:我的现实问题究竟是什么?
  女士开始直面自己的问题:我特别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我都三十多岁了,谁是那个和我走进一个家的人?我的路在哪里?
  我答道:婚恋之事,也许真的要讲个缘份。什么叫缘份?缘份,一个是缘,一个是份。所谓“缘”,不同于其他的生活计划,特别是不同于逛街购物,不是每个人能控制的,可遇不可求,也许是需要等待的。但是,如果说缘份中的这个“缘”,是人不可掌控的,那个“份”,可就不是人无能为力的了。如果说“缘”是天定,那么“份”就在人为,如果说“缘”是外因,“份”就是内因。我们能做到的,是在耐心等待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因缘际会中准备好迎接那个光临你命运的姻缘。如果心理准备稍不到位,就会坐失姻缘的机遇。因为姻缘这个机遇,往往是轻轻地敲门声,心理准备不到位的人,是听不见的。
  女士说:您说的没错,就是我的心理准备没有到位啊……

  她轻柔地却又沉重地说:我心里有一个人,有一个我放不下的人。他是一个我钟情的男人,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我们有好几年了,我们是相互的,我们之间有最亲密的接触。但是,他有家,有老婆,有孩子,他不能和我共筑一个家。他说不干涉我的生活,他说我随时可以离开他,可以随时去找最终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可是,他一直在我心里,在我心里放不下他。我该怎么办啊……
  原来她爱上了有家的男人。如此男女关系,就心理咨询案例看,起因虽然各有不同,结局却基本一样:男人可进退自如,女人却只能如此的徒叹奈何独饮苦酒了。
  于是,我不能不直言:你们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条约啊……
  没想到女士语调陡然升高:您凭什么这样说?我们是真心的,我们是相互的,我是心甘情愿的,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吃亏,我爱他。难道爱还是罪过吗?
  女士为什么会如此的态度?
  心理解析:自我辩护导致自我蒙蔽
  人们也许会说,爱情让人智商降低,迷情更会让人智商降低,女士就是陷入了迷情而失去了理智,甚至陷于弱智。女士确因陷入迷情,看不到摆在眼前的险境,明明是自己掉进迷情的漩涡难于自拔,却感觉仿佛自己是为神圣的爱情而献身。
  我们要探究的是,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她潜意识里在进行心理自我防御。她启用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叫做“合理化作用”。所谓合理化作用,就是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要想合理化,就要自我辩护。所谓自我辩护,就是当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会尽力让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逻辑的,是合理的。人们常常会这样,在某件事情上,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想尽一切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决定,如果遇到相反信息,往往会更加坚持自己的选择,更加激烈地自我辩护。为了自我辩护,人们常常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当我们希望自己正确时,自尊心需要保护时,需要为失败或者错误的决策进行辩解时,这种歪曲会更严重。
  通过自我辩护获得的合理化,可以维护心理平衡的这个好处,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自我安慰,从长远的深层的角度来说,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坏处。最直接的坏处就是,不知不觉中会由自我辩护导致自我蒙蔽,导致心理盲点,看不到那些可以有助反省自身行为和信念的重要信息,看不到提示自己需要自我改变的信息,甚至看不到近在身边的预示险境的种种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并不费解的现象:身在水中的鱼,偏偏会看不到水。
  女士的心态就是这样,看来似乎是回击我的话,其实是都说给自己听的,是在自我辩护,是在自我支持,是在自我安慰。这,也许确实让她得到一些心理的安慰。但是,长此下去必然导致自我蒙蔽,蒙蔽了自己心灵的智慧。于是,正如鱼在水中看不到水一样,身在险中不知险。这正是她之所以在迷途中走了很久的原因。如此执迷不悟的心态,不用说姻缘是轻轻地敲门声,就是任你这个敲门声再响,也会听而不闻,也会坐失了许多好姻缘,落得个徒叹孤独和寂寞。
其他文献
所谓红茶菌,就是生活在红茶糖水里的一种能发酵的“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可长大增厚,形似海蜇。  红茶菌的名称起自日本。在我国称之为“海宝”、“胃宝”,俄罗斯称之为“茶霉菌”。国外还有叫做“海蜇菌”的。50年代初,我国一位研究微生物的教授发表过题为《海宝是什么》的文章,指出这是微生物共生发酵的产物。30年后,这位教授又指出,它在我国已流传百年以上。国外出版的《红茶菌的科学分析》一书也承认红茶菌起源于
出生于1905年8月的上海寿星吴淑和,如今已108岁高龄了。老人虽然患有高血压及白内障,但精神依然矍铄,思维也十分清晰。老人出生于晚清的一个官僚家庭,因自幼聪明好学,练得一手好字,故深得祖父宠爱。1933年代,她来到上海,和当时在震旦大学任教的庞伯龙结了婚。婚后,他们生育了8个儿女,这些儿女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分别从事科技、教学、经济等工作,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更使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她的第三代、
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和高(低)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是困扰当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最终引起中风或心梗。这些病症不能根治,唯有吃药控制缓解病情,而无灵丹妙药可求。我从中国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受启发,发明了卓康小分子水瓶,经过临床和医学专家鉴定,注册为准字号医疗器械上市。12年来,为了观察对冠心病和高(低)血压能否治本,一直对患者承诺疗效。我发现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有治愈以上病症的宝贵功能。为了见证事实,特地邀请了新
每天上午,在上海图书馆二楼社科阅览室里,总能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书桌前伏案而读,神情专注。他就是沪上著名的“百岁读书郎”陈同年。  陈老生于1911年,期颐上寿的他,身子硬朗,步履稳健,行走不拄拐杖,爬楼不用扶手,而且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毫无龙钟老态。当好奇的人们问起他的养生诀窍时,他总是笑嘻嘻地说:“我没有什么养生诀窍,一切顺其自然。”他从来没有刻意去养生,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老每
问过不少老夫妻,感情的状况如何?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大意无非就一个,都老夫老妻了,还有啥,平平淡淡呗!  可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越要老来伴,就越得不平淡。  这不平淡,首先是物质上的。物质生活上的不平淡,就是不能一味甘于现状,要为了让对方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拼搏,改善现状,让物质生活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样的不平淡,并不是攀比。别人有房有车,咱也得有,就算没能力,也要打肿
这是一部热情洋溢且隐含着某种预言性的作品。“热情洋溢”,是指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深怀的激情,这种激情使书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极大的感染力,它让人们发现,“在这个可怕的世界后面,还有一个令人激动的世界”。而“预言性”,则是指作者描述出一种新的历史可能性,在这个新世纪中,有一种新的民间的力量正在成长,而这种力量正在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这本书叫“如何改变世界”,还有个副标题:“社会企
(1)晚年生活有规律。张震将军退休后的生活颇有规律,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一二三四”,即“一”为每日做一道高等数学题;“二”为每日早上吃两个鸡蛋;“三”为每日中午喝三杯茅台酒;“四”为每天晚饭后走四里路。  (2)长年坚持写日记。从红军时代当小参谋起,张震将军就有一个习惯,即每天坚持写日记。当天事,当天记;若工作忙,无暇记,次日必补记之。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间断。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哪怕病倒了,就
据调查,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目前已“传染”到老年人。过度迷恋手机,不但健康受损,而且人情味也淡了。老年人天天抱着手机,减少社会活动,会诱发心理和生理疾病。对此,专家提醒,老年人应远离“网瘾”,对手机做“减法”。  怎樣帮助老年人对手机做“减法”呢?近来,社区召开了一次交流会,许多居民介绍了“高招”。  于阿姨(70岁,退休教师)  全家齐出招,“犟牛”回了头  春节后,老伴儿拿到兒子送他的生日礼物—
老伴儿玩手机上瘾以后,我给他总结了“三少”:睡眠少,朋友少,做家务少。以前他常跟老伙伴们聚在一起侃大山,一块逛公园散散步。现在,老伙伴们怎么喊他也不去了,一门心思宅在家里玩手机。我老伴儿姓牛,偏偏又有牛一样的犟脾气,我让他把手机放一放,多到户外活动活动,他就朝我瞪眼。  我管不了老伴儿,就抱怨儿子,说,手机是你给的、你教的,你必须帮你爸戒“网瘾”!儿子为难地说:“犟牛您都拉不回头,我哪里有这个威严
饮食讲卫生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讲究饮食卫生的当属宋高宗。在饮食方面,并不因为自己是个皇帝就可以无所顾忌。讲究饮食卫生也许是他活到80岁高龄的重要原因之一。宋高宗后来做太上皇的时候,“每住膳,必置匙箸两副”。吃饭前多半选他喜欢吃的,用一双筷子夹到碗里,吃光。饭用另外一只勺子,装一点吃一点。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皇帝皇后们吃剩的菜肴,一般赐给宫中其他人吃,宋高宗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