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经过研究,分析这些问题的所在,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认为,要解决高职教育的这些问题,最为重要还是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探讨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企业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的提高、工业化的升级与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6年,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6%,2002年就达到了15%,这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临界点,到了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21%,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此也就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这10年间年均增长达到了1.5%。而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已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现实又是如何呢?现实的情况就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面临着一个认可却不被认同的尴尬处境。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要了解什么叫职业素质,我们先了解什么叫素质。“素质”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这时“素质”可以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以“职业人”为目标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和体验内化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于学生职业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2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职业目标模糊
(1)专业模糊。所谓的专业模糊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不喜欢,而越是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即所谓的“宽口径就业”的专业,困惑就越深。这种专业上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学生大多不清楚将来的职业趋向,没有成熟的专业学习计划。(2)职业知识模糊。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职业探索方面的需要,而学校在这一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却是比较缺乏的,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缺乏相应的职业知识。这种职业知识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固化观念。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频繁跳槽的原因。
2.2 学生的基本职业品质欠缺
职业品质则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理想等基本的职业品质,且用人单位录用高职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主要也是职业道德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高职学生在一些基本的职业品质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2.3 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
盖晓芬(2009)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并影响该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所具备的各种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缺乏、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2)学习能力弱,外语水平低、计算机能力不足。(3)不善交流,缺乏相应的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僵化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僵化,主要还是以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方式也没有凸显高职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最终得出的结果只能是重分数而轻实践。因此,在这一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下,理论与实践容易产生脱离,从而导致了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最终也只不过是高中模式的延续而已,这就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结果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一等的大学教育,而与相关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最终也就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名存实亡这样一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境地。
3.2 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现行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按照学科及专业目标设置,且有关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本身的适应性及变化性相对较差较弱。也就是说,一旦相关学科及专业设置了,那么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轻易改变。这将直接导致相关的课程结构所授的知识易老化,往往与当今社会最为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相脱离,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永远都是落后于社会实践要求的。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刚毕业的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常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学习阶段,这是一种无效率也无效果的表现。
3.3 教师队伍不能满足相应的素质教育需求
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最终便导致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面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年轻教师比例太重,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教师实操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等。
4 从企业角度出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策
4.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更多的还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而具体的合作过程则仍然停滞不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就是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就是要建立校企合作企业的接收学生实习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研究与编写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并合作教育管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2 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学校要通过种种途径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应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操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4.3 建立与完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平台
学校制定统一的职业素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明确职业素质学分银行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学分要求,向每位学生下发统一的职业素质学分银行存折,作为学分获取的凭证。职业素质存折中存储的是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素质教育方面的学分,汇兑的是“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成绩。
参考方献
[1] 辞海(1999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企业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的提高、工业化的升级与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6年,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6%,2002年就达到了15%,这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临界点,到了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21%,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此也就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这10年间年均增长达到了1.5%。而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已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现实又是如何呢?现实的情况就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面临着一个认可却不被认同的尴尬处境。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要了解什么叫职业素质,我们先了解什么叫素质。“素质”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这时“素质”可以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以“职业人”为目标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和体验内化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于学生职业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2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职业目标模糊
(1)专业模糊。所谓的专业模糊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不喜欢,而越是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即所谓的“宽口径就业”的专业,困惑就越深。这种专业上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学生大多不清楚将来的职业趋向,没有成熟的专业学习计划。(2)职业知识模糊。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职业探索方面的需要,而学校在这一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却是比较缺乏的,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缺乏相应的职业知识。这种职业知识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固化观念。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频繁跳槽的原因。
2.2 学生的基本职业品质欠缺
职业品质则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理想等基本的职业品质,且用人单位录用高职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主要也是职业道德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高职学生在一些基本的职业品质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2.3 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
盖晓芬(2009)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并影响该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所具备的各种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缺乏、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2)学习能力弱,外语水平低、计算机能力不足。(3)不善交流,缺乏相应的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僵化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僵化,主要还是以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方式也没有凸显高职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最终得出的结果只能是重分数而轻实践。因此,在这一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下,理论与实践容易产生脱离,从而导致了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最终也只不过是高中模式的延续而已,这就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结果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一等的大学教育,而与相关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最终也就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名存实亡这样一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境地。
3.2 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现行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按照学科及专业目标设置,且有关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本身的适应性及变化性相对较差较弱。也就是说,一旦相关学科及专业设置了,那么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轻易改变。这将直接导致相关的课程结构所授的知识易老化,往往与当今社会最为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相脱离,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永远都是落后于社会实践要求的。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刚毕业的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常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学习阶段,这是一种无效率也无效果的表现。
3.3 教师队伍不能满足相应的素质教育需求
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最终便导致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面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年轻教师比例太重,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教师实操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等。
4 从企业角度出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策
4.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更多的还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而具体的合作过程则仍然停滞不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就是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就是要建立校企合作企业的接收学生实习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研究与编写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并合作教育管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2 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学校要通过种种途径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应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操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4.3 建立与完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平台
学校制定统一的职业素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明确职业素质学分银行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学分要求,向每位学生下发统一的职业素质学分银行存折,作为学分获取的凭证。职业素质存折中存储的是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素质教育方面的学分,汇兑的是“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成绩。
参考方献
[1] 辞海(1999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