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电视、手机的液晶屏跟红细胞有什么关系吗?你知道红细胞为什么能在毛细血管中自由穿梭吗?自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类的红血球呈现奇异的双凹蝶形。
后来,德国科学家赫尔弗雷奇开始用液晶理论解释这种现象,但如何用物理公式描述红血球的形状,有个中国人给出了答案。他在赫尔弗雷奇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个公式——钟灿—Helfrich方程,首次预言了脂双层膜的环形形状,并指出它的两个生成圆的半径必须满足r/R=1/2或0,解释了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自由穿行的原因。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
“科学和民众之间有门槛”
对于一些年轻的记者来说,欧阳钟灿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如果时光倒退30年,他在国际物理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
他是中国最早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之一;他是中国博士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院士;他是首届“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的获得者。
1987年,在师从德国物理大师赫尔弗雷奇(Helfrich,因发明液晶显示2012年获有工程诺贝尔奖之称的德瑞玻奖)期间,他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的含自发曲率的流体膜形状的普遍方程。这个方程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钟灿——Helfrich方程,基于这组方程,欧阳钟灿预言了环形泡、双凹碟形泡等多种膜泡形状并得到实验验证。这些结果被国际上广泛引用几百次,促进了赫尔弗雷奇理论的推广。
2015年,欧阳钟灿当选为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国际会士,这也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以前大家崇拜陈景润、钱学森,为什么现在对科学家‘视而不见’了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科普工作上还不太重视,科学和民众之间还存在门槛。”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记者呼吁。
“科普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的劳动价值。很多创新思想开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脑子里出现,而做完研究后,科研成果也需要科学家做推广工作。”欧阳钟灿如此肯定科普的劳动价值。
欧阳钟灿介绍说,日本半导体技术超过美国,与日本的科普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半导体产业新闻编辑出版的《半导体50年史》一书访谈了相关领域的537人,将日本半导体技术发展情况全面展现了出来。
2011年,欧阳钟灿专门赴新加坡参加了一场生日会,这是为90岁的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举行的。来自全世界的多名物理界大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粉丝”共同出席了这场生日派对。“虽然戴森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在物理学界和科普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大家都很尊敬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在科普方面所作的贡献。”欧阳钟灿介绍道。
在西方,每到圣诞节前夜,科学家们就会像其他公众人物一样,盛装华服,向大家讲述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自己的迷人魅力。
在国外,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写过通俗性的科学著作,他们都把此项工作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时间简史》的作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
早在20多年前,凭借液晶基础研究荣获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巴黎法兰西学院皮埃尔-吉勒·德燃纳(Pierre Gillesde Gennes)教授获得诺奖后,并没有直接进入实验室,而是在全国中学开启了一次科普报告之旅。在1992年到1994年期间,他共访问了200多所高中,与高中学生们谈科学、创新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德燃纳的助手协助他总结了200多次访问内容,并集结写出了《软物质与硬科学》这一著名的科普畅销书。欧阳钟灿就是推广软物质概念的成员之一,他曾为这本书的大陆译本写过导读,并专门就软物质概念进行科普。
实际上,在做科普的工作过程中,欧阳钟灿也曾有过一次“网红”经历。
“口香糖可以开椰子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摇头否定。但在央视去年一档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中,嘉宾们把口香糖捻成尖状,举起椰子使劲往上砸,椰子瞬时打破,椰汁从细孔中汩汩地流了出来。
很多人很惊诧,但作为科普专家,欧阳钟灿却在节目中“淡定”地给出了答案:“口香糖是软物质,给它一点小小的作用,就会起非常强烈的反应,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暂时力会很大。豆腐原来是豆浆,加一点卤水,就会变成固体,生活中吃的油、沥青都是这样。”
看过节目的网友们纷纷表示:“科学家太牛了,什么都知道!”“立马买了椰子和口香糖,决定亲自试试。”“科学的力量太伟大了!”
2月28日晚,在位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大礼堂内,欧阳钟灿在台上讲述了自己的这段“网红”经历,台下的大学生听后也都跃跃欲试,表达要研究“口香糖开椰子”的愿望。
“在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家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做科普。”欧阳钟灿说。
“回国需要理由吗?”
欧阳钟灿说,这一代科学家很多都出过国,但多数都选择回来了,“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每每回忆起恩师彭桓武,欧阳钟灿都会想起老师回国时说过的一句话:回去还需要理由吗?是啊,回国需要理由吗?当然不需要,只有不回国才需要问理由的。
欧阳钟灿告诉记者: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参与和领导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的彭桓武,在离世的最后时刻,还在研究宇宙学,就是广义相对论。住院时老先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想用它来写文章,但其实他的病已经很重了。电脑送到醫院后,学生们还给他安装了ScientificWord。
“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你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时刻向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为祖国、为民族多作贡献。”说此话时,欧阳钟灿声音有些哽咽。
欧阳钟灿说,多年前,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只配有一辆车,那些老院士到清华、北大讲学作报告,经常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走路就去了,但他们从来都无怨无悔。像彭桓武院士在80多岁时还独自生活,仍然自己动手推公式、发表文章,并且每天自己动手做饭、做家务。
对于如何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欧阳钟灿提醒:“我还是提倡让孩子自然发展,陈景润当时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做出的数学成就是最好的;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也富裕了,但却不如以往,关键是人的创造性被磨掉了。”
后来,德国科学家赫尔弗雷奇开始用液晶理论解释这种现象,但如何用物理公式描述红血球的形状,有个中国人给出了答案。他在赫尔弗雷奇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个公式——钟灿—Helfrich方程,首次预言了脂双层膜的环形形状,并指出它的两个生成圆的半径必须满足r/R=1/2或0,解释了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自由穿行的原因。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
“科学和民众之间有门槛”
对于一些年轻的记者来说,欧阳钟灿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如果时光倒退30年,他在国际物理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
他是中国最早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之一;他是中国博士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院士;他是首届“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的获得者。
1987年,在师从德国物理大师赫尔弗雷奇(Helfrich,因发明液晶显示2012年获有工程诺贝尔奖之称的德瑞玻奖)期间,他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的含自发曲率的流体膜形状的普遍方程。这个方程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钟灿——Helfrich方程,基于这组方程,欧阳钟灿预言了环形泡、双凹碟形泡等多种膜泡形状并得到实验验证。这些结果被国际上广泛引用几百次,促进了赫尔弗雷奇理论的推广。
2015年,欧阳钟灿当选为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国际会士,这也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以前大家崇拜陈景润、钱学森,为什么现在对科学家‘视而不见’了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科普工作上还不太重视,科学和民众之间还存在门槛。”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记者呼吁。
“科普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的劳动价值。很多创新思想开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脑子里出现,而做完研究后,科研成果也需要科学家做推广工作。”欧阳钟灿如此肯定科普的劳动价值。
欧阳钟灿介绍说,日本半导体技术超过美国,与日本的科普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半导体产业新闻编辑出版的《半导体50年史》一书访谈了相关领域的537人,将日本半导体技术发展情况全面展现了出来。
2011年,欧阳钟灿专门赴新加坡参加了一场生日会,这是为90岁的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举行的。来自全世界的多名物理界大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粉丝”共同出席了这场生日派对。“虽然戴森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在物理学界和科普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大家都很尊敬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在科普方面所作的贡献。”欧阳钟灿介绍道。
在西方,每到圣诞节前夜,科学家们就会像其他公众人物一样,盛装华服,向大家讲述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自己的迷人魅力。
在国外,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写过通俗性的科学著作,他们都把此项工作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时间简史》的作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
早在20多年前,凭借液晶基础研究荣获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巴黎法兰西学院皮埃尔-吉勒·德燃纳(Pierre Gillesde Gennes)教授获得诺奖后,并没有直接进入实验室,而是在全国中学开启了一次科普报告之旅。在1992年到1994年期间,他共访问了200多所高中,与高中学生们谈科学、创新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德燃纳的助手协助他总结了200多次访问内容,并集结写出了《软物质与硬科学》这一著名的科普畅销书。欧阳钟灿就是推广软物质概念的成员之一,他曾为这本书的大陆译本写过导读,并专门就软物质概念进行科普。
实际上,在做科普的工作过程中,欧阳钟灿也曾有过一次“网红”经历。
“口香糖可以开椰子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摇头否定。但在央视去年一档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中,嘉宾们把口香糖捻成尖状,举起椰子使劲往上砸,椰子瞬时打破,椰汁从细孔中汩汩地流了出来。
很多人很惊诧,但作为科普专家,欧阳钟灿却在节目中“淡定”地给出了答案:“口香糖是软物质,给它一点小小的作用,就会起非常强烈的反应,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暂时力会很大。豆腐原来是豆浆,加一点卤水,就会变成固体,生活中吃的油、沥青都是这样。”
看过节目的网友们纷纷表示:“科学家太牛了,什么都知道!”“立马买了椰子和口香糖,决定亲自试试。”“科学的力量太伟大了!”
2月28日晚,在位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大礼堂内,欧阳钟灿在台上讲述了自己的这段“网红”经历,台下的大学生听后也都跃跃欲试,表达要研究“口香糖开椰子”的愿望。
“在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家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做科普。”欧阳钟灿说。
“回国需要理由吗?”
欧阳钟灿说,这一代科学家很多都出过国,但多数都选择回来了,“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每每回忆起恩师彭桓武,欧阳钟灿都会想起老师回国时说过的一句话:回去还需要理由吗?是啊,回国需要理由吗?当然不需要,只有不回国才需要问理由的。
欧阳钟灿告诉记者: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参与和领导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的彭桓武,在离世的最后时刻,还在研究宇宙学,就是广义相对论。住院时老先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想用它来写文章,但其实他的病已经很重了。电脑送到醫院后,学生们还给他安装了ScientificWord。
“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你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时刻向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为祖国、为民族多作贡献。”说此话时,欧阳钟灿声音有些哽咽。
欧阳钟灿说,多年前,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只配有一辆车,那些老院士到清华、北大讲学作报告,经常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走路就去了,但他们从来都无怨无悔。像彭桓武院士在80多岁时还独自生活,仍然自己动手推公式、发表文章,并且每天自己动手做饭、做家务。
对于如何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欧阳钟灿提醒:“我还是提倡让孩子自然发展,陈景润当时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做出的数学成就是最好的;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也富裕了,但却不如以往,关键是人的创造性被磨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