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自大诗人李白起,就有“妙笔生花”一说,我们总也对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可是,一到作文课,学生便怨声载道,而“作文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老师一听到就头疼的字眼。学生不愿写,老师害怕教,简直成了现如今作文教学的真实写照。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没有教学策略,学生就没有写作技巧。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反思,究竟作文教学中有哪些策略,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花呢?
一、兴趣出发,想写习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看来,要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写作情境,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法宝之一。事实上,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觉得“无话可写”,这当然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所决定的。但如果教师在作文课上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融入到该情境中去,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更简单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用音乐、图片、视频创设情境,用表演、游戏创设情境等等。
苏教版六上《习作1》要求学生选择假期中印象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我在教学时,并没有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及写作的事,而是组织学生自由地汇报暑假生活的情况,先在小组中畅所欲言,再集中汇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将发言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在黑板上板书:旅游、读书、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这样,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便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回忆起了假期中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回忆起了当时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觉得写作文是件痛苦的事。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累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增加了写作的兴趣。
二、素材积累,能写习作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没有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那也成就不了一篇优秀的习作,素材对作文而言,就如木之火,水之源。
(一)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自然包含课本和课外读物。首先,“重视文本”是新课标所强调的,而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题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习作的素材。记得六上的《练习3》中有一首金江写的小诗《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语言优美,我让学生背诵诗中的排比句——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令我欣喜的是,在之后一次写植物的小练笔中,不少同学把这组排比句适当修改后,用在了自己的习作中。可见,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课本中的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实,除了语文这一文本外,我认为其它学科也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音乐课上的歌曲欣赏、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科学课上的小实验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诉诸笔端。
当然,所谓“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此,我平时很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的句段,注意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这些只有靠实际观察才能获得、积累和掌握,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和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使材料越来越丰富,这样,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把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或对话、讨论或争辩的原话记录下来。同时,我经常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去观赏景物、动植物等,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观察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这也为习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学生有了平时的这些积累,写起《家乡的名人》《秋天的树叶》类似的习作,就不愁没有素材了。
(三)从活动中积累素材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元旦联欢会、植树活动、六·一儿童节的义卖活动、庆国庆节活动、运动会、主题班队会、课本剧表演等,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要他们在活动结束后介绍本次活动中最感动或最快乐的地方。活动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感受,然后让他们通过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记得在学生刚上完一堂体育课后,我让学生说说“口渴”的感觉,学生经过短暂地回想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嘴唇干干的,干的皮都翘起来了;有的说,干的喉咙也有点沙哑了;有的说,嗓子干得像冒烟似的;有的说,舌头粘乎乎的一点也不如往常灵活了……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从日记中积累素材 日记是学生平时练笔的主要方式,日记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魏书生曾经说过:“写日记带来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小学生的日记虽不能像魏老师门下的初中生那样写得深刻,但总也写尽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原始素材。
三、方法引路,会写习作
如果说积累写作素材是解决了学生写作写什么的话,那写作方法的合理运用了就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题好一半文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能有一双慧眼,就能很好地传情达意,文章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拟定文章的题目时,既要切合文章主旨,又要带有文学色彩,最好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细节描写不可少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小学生的作文,多要求是叙事或写人的,因此,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习作中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反之,则味同嚼蜡。在习作《向妈妈表达爱》中,有的同学就很注重细节描写:我决定认认真真地对她说:“妈妈,我爱你!”我偶然望见了镜中的自己,两颊绯红绯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心口“咚咚”地跳,都快到嗓子眼了,又像有个东西堵住了胸口,闷得我直难受。小作者在这里成功运用了神态与心理描写,把自己的紧张心情表现出来了。
(三)突出文章中心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可谓是写作的根本任务。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鲜明,是说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要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对小学生而言,突出中心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卒章显志,另一种则是在文章中间用过渡句的方法点明中心。无论选择哪种表现方法,要注意的是,文章的所有语言,所有的写作手法,都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如学生在写美食作文《小笼汤包》时,结尾这样写道:小笼汤包皮薄汁多、汤鲜肉嫩,真是色、香、味、形俱佳,每每让我流连忘返。这篇习作就是在文末点明了中心,而全文也都是围绕小笼汤包的色、香、味、形来写的。
(四)详略要得当
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最能直接的而又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如教学《介绍美食》这一习作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详写美食的色香味形,而与美食相关的趣事、传说等必须略写。
(五)真情最动人
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更有深度。”新课标也特别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情造文。
四、修改得当,写成习作
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看看语句是否通顺,用词准不准确,词句别不别扭,前后的逻辑关系强不强,书写规不规范,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等。
五、评价有力,乐于写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重视对作文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评价时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因而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应该予以鼓励。
我相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教会学生合理组织平时积累的原始素材,用上恰当的写作方法、修改方法,那么,学生的妙笔生花,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一、兴趣出发,想写习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看来,要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写作情境,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法宝之一。事实上,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觉得“无话可写”,这当然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所决定的。但如果教师在作文课上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融入到该情境中去,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更简单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用音乐、图片、视频创设情境,用表演、游戏创设情境等等。
苏教版六上《习作1》要求学生选择假期中印象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我在教学时,并没有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及写作的事,而是组织学生自由地汇报暑假生活的情况,先在小组中畅所欲言,再集中汇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将发言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在黑板上板书:旅游、读书、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这样,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便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回忆起了假期中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回忆起了当时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觉得写作文是件痛苦的事。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累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增加了写作的兴趣。
二、素材积累,能写习作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没有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那也成就不了一篇优秀的习作,素材对作文而言,就如木之火,水之源。
(一)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自然包含课本和课外读物。首先,“重视文本”是新课标所强调的,而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题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习作的素材。记得六上的《练习3》中有一首金江写的小诗《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语言优美,我让学生背诵诗中的排比句——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令我欣喜的是,在之后一次写植物的小练笔中,不少同学把这组排比句适当修改后,用在了自己的习作中。可见,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课本中的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实,除了语文这一文本外,我认为其它学科也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音乐课上的歌曲欣赏、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科学课上的小实验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诉诸笔端。
当然,所谓“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此,我平时很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的句段,注意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这些只有靠实际观察才能获得、积累和掌握,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和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使材料越来越丰富,这样,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把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或对话、讨论或争辩的原话记录下来。同时,我经常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去观赏景物、动植物等,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观察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这也为习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学生有了平时的这些积累,写起《家乡的名人》《秋天的树叶》类似的习作,就不愁没有素材了。
(三)从活动中积累素材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元旦联欢会、植树活动、六·一儿童节的义卖活动、庆国庆节活动、运动会、主题班队会、课本剧表演等,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要他们在活动结束后介绍本次活动中最感动或最快乐的地方。活动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感受,然后让他们通过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记得在学生刚上完一堂体育课后,我让学生说说“口渴”的感觉,学生经过短暂地回想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嘴唇干干的,干的皮都翘起来了;有的说,干的喉咙也有点沙哑了;有的说,嗓子干得像冒烟似的;有的说,舌头粘乎乎的一点也不如往常灵活了……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从日记中积累素材 日记是学生平时练笔的主要方式,日记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魏书生曾经说过:“写日记带来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小学生的日记虽不能像魏老师门下的初中生那样写得深刻,但总也写尽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原始素材。
三、方法引路,会写习作
如果说积累写作素材是解决了学生写作写什么的话,那写作方法的合理运用了就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题好一半文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能有一双慧眼,就能很好地传情达意,文章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拟定文章的题目时,既要切合文章主旨,又要带有文学色彩,最好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细节描写不可少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小学生的作文,多要求是叙事或写人的,因此,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习作中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反之,则味同嚼蜡。在习作《向妈妈表达爱》中,有的同学就很注重细节描写:我决定认认真真地对她说:“妈妈,我爱你!”我偶然望见了镜中的自己,两颊绯红绯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心口“咚咚”地跳,都快到嗓子眼了,又像有个东西堵住了胸口,闷得我直难受。小作者在这里成功运用了神态与心理描写,把自己的紧张心情表现出来了。
(三)突出文章中心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可谓是写作的根本任务。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鲜明,是说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要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对小学生而言,突出中心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卒章显志,另一种则是在文章中间用过渡句的方法点明中心。无论选择哪种表现方法,要注意的是,文章的所有语言,所有的写作手法,都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如学生在写美食作文《小笼汤包》时,结尾这样写道:小笼汤包皮薄汁多、汤鲜肉嫩,真是色、香、味、形俱佳,每每让我流连忘返。这篇习作就是在文末点明了中心,而全文也都是围绕小笼汤包的色、香、味、形来写的。
(四)详略要得当
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最能直接的而又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如教学《介绍美食》这一习作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详写美食的色香味形,而与美食相关的趣事、传说等必须略写。
(五)真情最动人
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更有深度。”新课标也特别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情造文。
四、修改得当,写成习作
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看看语句是否通顺,用词准不准确,词句别不别扭,前后的逻辑关系强不强,书写规不规范,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等。
五、评价有力,乐于写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重视对作文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评价时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因而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应该予以鼓励。
我相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教会学生合理组织平时积累的原始素材,用上恰当的写作方法、修改方法,那么,学生的妙笔生花,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