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样平台 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法,把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放在首位,使学生热爱数学,形成创新精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课堂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存在于数学的整个教学中,思考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前提。 鉴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仅就“经验化的导入”和“生活化的探究”两方面浅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1、创设经验化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经验化”的导入,如同纽带,联系着旧知识与新知识,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化”探究,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可以选用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如银行计息、商品打折、环境保护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百分比的应用”一课中,以贴近生活的商品销售“折扣”为情景,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某商场在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300再返还30的促销活动,小亮的妈妈买了原价260元的商品,小梅的妈妈买了原价380元的商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两位妈妈各应付款多少元?”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情不自禁地展开学习交流,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激发出来了。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8 5”,有的说“l7-9”……教师只要将这些题目加以整合,就组成了一份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应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方式的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优点合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有效的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身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说明手、脑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动手、动脑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提供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摆小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摆小棒的过程说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又动了口、又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促成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受到锻炼。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方法。
  生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
  生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算出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
  生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教材上的方法)。
  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促成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埋下了伏笔。
  五、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促成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成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鼓励学生“存同求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在教与学的互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创新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活动同样可以创设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这也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小学生由于词汇量小,语感能力还未形成,理解力也差,听别人说话抓不住要领,不善于猜测词义,几乎每句话都要通过翻译成汉语才能继续阅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符合学生知识层次、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的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小学生英语阅读目的、策略、及原则方面作一阐述。  一、小学生英语阅读
每当人们听说我是幼儿园老师,常常就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你们在幼儿园都做些什么?”“小孩子不乖你们怎么办?”“你们怎么教小孩子的?”,可见大家对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是多么的好奇,又多么的陌生……而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常常会一起感慨,“现在的孩子,聪明又调皮,难教啊!”“现在的家长,哎,要求高啊……”两种疑问,两种角度,如何回答?工作14年的我也无法用几句话来解释,但班级管理工作中那些
在小语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笔者认为:一语中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思维得到发展,语文素质得到提高,就必须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为此,必须做到: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任何脱离实际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课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一种享受”。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生活单调、贫乏,缺乏丰富的语言积累,以致写作时产生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有的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又不知从何写起,如何来写;有的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作文,老师也并不满意。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没有了兴趣,丧失信心。如何培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不可能脱离社会,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知道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熟
在白板技术逐步普及农村小学之际,小学语文中的习作教学有了转机。笔者就如何利用白板技术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从以白板技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利用白板技术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利用白板技术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利用白板技术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习作教学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支撑习作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它往往导致教师难教习作,学生也就难以写出上乘的习作。作为我们农村
打开课本,在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几乎每页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给枯燥的数学融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思维等能力。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
故事:他把别人打好的字删掉了!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在教室中的上课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脱离了传统的课堂环境,行为方式有很大变化。在教室上课,学生由于已有固定的习惯,加上班主任的严格管理,只要任课教师用心,学生是不敢冒然犯次的。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课室的环境变化,电脑显示器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视线,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都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较难管
“动态生成”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它强调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主张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需要。   记得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并不会将我们的注意一一分配到各个对象上,对它们都作出反映,而是会有选择地指向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对象,把它们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而对其余的对象则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择的对象作出清晰的反映。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瞬间,都会有许多客观的事物在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