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分析明清气候变化特点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较大,总体处于气候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气候都比较偏向寒冷,在物候、气温、降水、植被等方面都有巨大体现。云南安宁温泉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有较多文人墨客所著石刻,而其中对于当时本地气候的反映也较为具体,从中探讨其可利用性从而可以反映明清大时期内的气候变化。
  关键词:明清气候;温泉摩崖石刻;局部反映
  气候的变迁在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常见现象,通过对于某一历史时期内降水、气温、物候等条件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于气候的变迁有所了解并且尝试掌握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在未来气候变迁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而气候影响的不仅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将在下文中有所提及。
  在古代社会时期,生产力条件和科技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气候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巨大,因此根据自然气候等的变迁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也就拥有独特优势。而自然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最终结果都与政治活动密不可分,研究气候变迁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是当时全球的小冰期的一个缩影,作为离现代社会最近的古代社会时期,研究其气候变迁以及社会变革等都对现在拥有重要意义。从离我们最近的小冰期寒冷期来分析今日以及未来气候变迁,我们将获得更好的应对对策以及发展方向。
  云南安宁温泉摩崖石刻是云南地区较为著名的摩崖石刻群,其与温泉水、曹溪寺等共同支撑了安宁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县。而其部分内容不仅具有书法、艺术等研究价值,在历史研究上也可作为重要的史料,通过考古进行剖析和研究是极具价值与意义的。从艺术以及书法史的角度对历史环境展开分析是一种结合各科优势的分析方法。
  1 明清时期的寒冷气候总体特征
  明清时期我国气候在大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一个相对寒冷期,这在当时不仅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同时也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及影响。
  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在全球气候相较寒冷,气温比现代低1~2℃。因此,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①在这一时期内,各地区常常出现各种极端天气现象,这些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长时段的。1560—1890年是明清小冰期的鼎盛时期,期间气候波动剧烈。其中,在1620—1690年、1830—1890年期间气候最为寒冷;满清入关、明朝灭亡、道光萧条、光绪衰落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小冰期鼎盛期。①由此可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受小冰期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巨大,而透过其影响去了解本质及相关规律,推动日后农业等探究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在这一时期内,气候急剧地变化不仅影响北方地区。随着总体气温下降一至两摄氏度,诸如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农牧分界线等等的南移,对于部分植物的次生影响也同样巨大。在古代社会生产技术和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能够很好地推敲和论证气候的变迁。例如,清代时期茶叶种植的北界是山东省登州府,即现今山東省蓬莱市,其纬度为北纬36.65度,而对比中国历史时期相对较温暖的隋唐时期,晚唐茶叶种植盛行时期我国茶叶种植北界可达到今陕西中北部,纬度约北纬38度。由此可见气候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些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19世纪印度尼西亚火山的爆发对我国云南境内造成的影响,不久便发生了回民起义;崇祯年间的大旱所带来的饥荒以及社会暴动,以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典型。由此可见,气候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基础的社会生产,到上层的政治活动都可见其端倪。因此,我们在剖析任何历史问题时,都不能忽略气候及自然所带来的影响。
  2 云南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的发展
  云南省安宁市是一所拥有近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在汉代汉武帝时期设连然县,后来经历不断发展成为今日云南省一座优秀历史文化名县,其最负盛名的便是温泉。温泉在东汉时期就已得到开发,明代又被诗人杨升庵题曰:“天下第一汤”。新中国成立后也受到来自朱德、董必武等同志的深切赞美,其影响力以及持久度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温泉摩崖石刻群作为安宁温泉当地最为重要的史学史料以及艺术品,不管是对于其历史回顾、名家赏析、艺术价值、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分布在安宁温泉东西两侧的龙山和凤山岩壁上,现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共一百八十五处摩崖石刻。其中以清代所作最多,而其涉及的相关题句、诗文、绘画等对相关领域也极具参考价值及意义,明代、民国时期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珍贵的文物所在,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遗址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以及维护,各时期采取较好的维护措施是其能够得以保存完好的关键因素。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①如今安宁温泉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来此游人络绎不绝,都归功于严密的防护措施以及人们的保护意识。
  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的知名度一方面来自温泉本身,如知名的碧玉泉、珍珠泉等;另一方面是曹溪寺对其知名度的影响。曹溪寺是一座宋代建成的古寺庙,影响力一直很大,古今中外往来众多文人墨客及高僧到曹溪寺进行拜佛求经,还有到曹溪寺归隐入佛之人,另外还有研究古建筑结构和各种壁画的人。螳螂川作为滇池唯一的外泄通道,在保护滇池水质的同时,也滋润了安宁水土,螳螂川顺流而下在温泉山谷流过,增添温泉当地特有的柔美和静谧。
  3 摩崖石刻中对气候变迁的局部反映
  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在前文中进行简要叙述,以总体年均温下降了1至2摄氏度为主要方面。气候的变迁不仅仅在气候交界处有所体现,在完整气候区中的部分区域同样能够寻觅气候变迁的相关表现。
  最寒冷的阶段是17世纪下半叶,在此期间,以南方的汉江、太湖、鄱阳湖等在这些年间经历过两到三次结冰,而在热带地区,冰雪现象也极为频繁。②明清时期广东地区虽然处于亚热带、热带交界处,但依然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其中以多地的降雪最为明显,如:1614年长乐县、兴宁县“冬大雪”;1786年,潮阳县“冬寒,牛羊冻死”;1832年,南海县“冬寒有雪”,仁化县“十一月初旬大雪,下旬又大雪,城中积至四、五尺”。③   上述为部分地区明清时期对于气候变化的当地体现,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亚热带、热带地区,比较具有说服力,但仍需要根据具体地方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据此以偏概全。上述地区在明清时期开发已较为完善,人为活动及社会活动较多,这也意味着这些地区可以参考和应用的史料较多,因此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现象也较有说服力。
  相对于上述地区而言,云南地区在元明时期才开始得到官府较为完善的开发,相关社会发展也较为落后。因此,云南地区所具有的相关史料相较于上述地区也略显不足,对于当时云南的气候变迁进行研究也较为困难。在当时社会发展落后、史料偏少的云南地区,要开展对于气候的研究就要从更多的方面去发掘相关材料从而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果要分析当时大气候相对寒冷情况下的云南局部气候就更需要发掘更多史料从其独特性中揭示整体性。
  作为当时少有的原始材料,温泉摩崖石刻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材料,众多文人墨客以及当地官员来此游览后所作石刻无疑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上文所述明代诗人杨升庵所题“不可不饮”及“愚碑”,清康熙十二年云南布政史王继文所题“十洲分胜”等。另从《徐霞客游记》中道:“又其侧有‘此处不可不饮’,为升庵笔,而刻不佳。”④此为大文豪杨慎所著。⑤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温泉摩崖石刻已经得到众多开发,且说服力和真实性较高,以其为参考进行论证比较适宜。
  在众多石刻遗址中,有少数可以用于反映当时之气象气候。由晋陵陆弘煜在1829己亥年长至后一日所题七言律诗(图1)中提道:“着霜红叶寒仍在,积鲜苍山翠更新。”①而长至日当天即为夏至日,在夏至日时节能够看到红叶及寒霜,由此可见当时之气候条件。参考当今安宁市6月份日均最低气温为18摄氏度,而当时情况则有霜的出现,在夏至时节出现霜冻天气,不排除因为降水或天阴导致极端低温的出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总体气候较为寒冷的状况。另外,从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温暖冬季是在公元1550—1600年和1770—1830年间。”②上文所记录的己亥年即1829年处于这个暖冬期间内,而处于小冰期中的相对较为温暖的年度内仍然能在夏至日看到霜的现象,那么在其他相对较冷的年度内则更加寒冷。
  另外通过诗句的后半句同样可以反映,通过翠更新可以反映出万物繁殖更替以及植物的兴盛,而在夏至时节仍然能感受春天植物繁衍更替的感觉,则说明当时的植物生长期较正常推迟,正常植物繁盛更替时节应该处于春季,而在当时情况下到了初夏仍有此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当时气候较为寒冷。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以得知,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物候条件就相对其他时代不同,如:“谈迁所记北京物候与今日北京物候相比,也要迟一、二星期”。再如“春初,在温带大陆东部,纬度差一度或高度差10米则物候差四天。这样就可从等温线图中标出北京在十七世纪中叶冬季要比现在冷2℃之谱”。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午后同样是分析气候变迁变化的要素之一,而以此推断当时的安宁温泉植物生长同样可以遵循这种规律,反映当时云南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相同,也可以作为相关的参考条件。
  同时拥有一个重要的论证条件便是温泉当地本身具有的地热条件。温泉地区在今日依然是安宁境内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不仅赖于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地形同样影响重大。作为南北走向的山谷地区,东西两侧高大的凤山和龙山阻挡了寒冷的气流,气流越过山峰后又会形成焚风效应,这样使得当地的水热条件更加丰沛。当地摩崖石刻中就有所体现,清代山阴叶奉漫题:“暖气蒸山腹,柔草铺重茵。”③在如此水热条件下,当地的植物全年茂盛,即使今日冬季也很少出现当时的落霜现象,除非少数极端天气条件下,而绝不可能在夏季夏至时节出现落霜。由此也可以论证当时之气候较今日确实严寒。
  4 总结
  明清时期气候的变迁在历史上所带来的影响巨大。虽然以安宁温泉摩崖石刻无法完全概括和判定当时总体的气候变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的反映。伴随研究的深入,从更加细小的方面切入并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以小见大。从云南安宁摩崖石刻处的部分石刻得知当时气候整体变冷确实存在,而从中国每个具体区域的具体气候关系中分析整体的大气候变迁就能很好地论证与分析。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艺术的、书法的历史,一方面有助于现代艺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们同样作为历史而存在,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考虑历史的发展趋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更好地将其进行结合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更有意义的。从更小的切入点去探究、考古就能结合各科目优势从而达到研究目的,也更能从其他方面看待学术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有效的答案。
  【作者简介】韩云龙,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吴曜宇,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武夷学院物流管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陈泓宇,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泉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梁运过,男,壮族,云南河口人,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①肖杰,郑国璋,郭政昇,等.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氣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6):79-84.
  ①安宁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安宁市文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09.
  ②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81-182.
  ③刘伟,钟巍,薛积彬,等.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4-141.
  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⑤刘梦烨.滇中摩崖石刻综述[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6.
  ①邬振宇.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古碑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47.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③邬振宇.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古碑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78.
其他文献
摘 要: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种类样式,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意义。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宝。文章根据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形式,深入阐述民间剪纸艺术的民族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传承  民间剪纸艺术距今约有1500年的
期刊
摘 要:鎏金铜铺首是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藏的一级珍贵文物,考证鎏金铜铺首的主题形象对于解读汉代丧葬礼俗、信仰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大量阅读学习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大胆地提出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大葆台汉墓;铺首;主题形象;龙  0 引言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这是唐代诗人赵光远来到故地,寻访旧识歌伎杨莱儿
期刊
摘 要:新疆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北侧,经考察石头城是现存的唐代遗址,现已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在古代地理位置优越,出土了钱币和文书等文物。石头城遗址在现代考古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遗址,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实物资料。但当前石头城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乱踩乱踏导致遗址损毁的情况。因此,要分析石头城遗址现状,从中找到合适的保护方法,并针对性地对其提供保护。文章对
期刊
摘 要:金坛戴王府彩绘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氧气、酸性气体、湿气、盐分、微生物、灰尘等侵蚀,加之保管不善,戴王府彩绘已经出现褪色、残缺、剥落、酥松、水渍及污物覆盖等现象,对戴王府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刻不容缓。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对戴王府彩绘进行除尘清洗、去除污物层(白霉等)、预加固保护、精细保护处理(落架后)、局部修复、封护等修复,戴王府彩绘这块“古玉”经过约一年时间“
期刊
摘 要: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墨线勾勒轮廓,着以重彩,注重写实传神,是祭祀祖先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工笔画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因其入馆收藏之前,长年被供奉于宗庙祠堂,受环境影响较大,所存病害较多。文章通过修复实例,综述此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要点。  关键词:祖先画像;修复;保护  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被称为“写真”“写像”“留影”或“真容”,同时具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重庆,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重庆和西南地区长期稳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章通过对重庆博物馆所收藏的几件该时期重要文物的基础研究,回顾西南局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的发展建设历史。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西南地区;发展;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将重庆市、四川省、西康省、云南省、
期刊
摘 要:文章根据清代钱币收藏家鲍康描述的雕母穿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分析了雕母穿口的作用以及形态,指出穿口是雕母的合格标志,并通过钱局的这一规定推断了雕母穿口曾经出现过不同形态。  关键词:雕母;穿口;金口;合格标志;穿口形态  0 前言  古代翻砂铸造的古钱币中的圆形钱币大都有穿口,穿口的开凿是制作雕母的一道重要工序。通过分析雕母穿口“非钱局人不能凿”的原因,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及清早期黄铜雕母的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像其他所有生命形态一样,满载着人类的历史和记忆,并不断地发展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博物馆究竟该如何自我呈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探索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国博与肯德基的联合文化传播个案“国宝耀中华”项目的深入探讨,透析项目团队的价值生产及价值分享过程,看传播的实体空间如何融入互联网造就超时空的文化传播空间,以期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模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随着美术场馆的建设兴起,广大市民对城市内美术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美术馆文创产品作为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如何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呢?这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美术馆;文创;特色;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及各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赫哲族在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以及传承断代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存遭受严峻挑战。文章分析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局限性,通过将数字化档案技术应用于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赫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