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墨线勾勒轮廓,着以重彩,注重写实传神,是祭祀祖先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工笔画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因其入馆收藏之前,长年被供奉于宗庙祠堂,受环境影响较大,所存病害较多。文章通过修复实例,综述此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要点。
关键词:祖先画像;修复;保护
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被称为“写真”“写像”“留影”或“真容”,同时具备传神和写照的双重含义,用以寄托人们对逝去亲朋好友的怀念,为社会各阶层人们所看重。为逝者画像的传统可追溯到汉代,在历经汉唐宋元的延续与嬗变之后,明清肖像画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完善的体系。此类画作在入馆收藏之前,长年被供奉于宗庙祠堂,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发生老化、颜料失胶、霉变、断裂、破损等病害,使精美的作品失去原有的華彩。针对祖先画像的特点,在修复中采用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原则,依据画作特色及破损情况,制定适合该文物的修复方案和技术路线。本文通过修复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以实例来概述此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要点,为同类型文物修复提供借鉴。
1 画作特色
祖先画像是人物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单像,也有群像,画心材质有绢本、也有纸本。明清祖先画像融合了民间写真艺术和正统文人画的艺术基因,同时又将西洋绘画中精湛的造型技术融入其中,给人以亦古亦新、亦中亦西的观感。其表现的题材对象也逐渐从帝后将相走向文人雅士、庶民百姓。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状态下的明清祖先画像既是对当时人物的真实记录,也用生动鲜活的作品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善于吸收、借鉴先进绘画经验的内在活力。
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图1)纵145厘米,横85厘米,绢本。该画运用了十分成熟的绘画技法,人物刻画细腻精致,形神兼备。画面注重人物的透视效果和明暗关系,虚实相结合,以墨线勾勒,着以重彩,再现人物面容、肌肤、衣着、附属陈设雅器的真实感。画中人物身着蓝色五品文官官服,正襟端坐,平视观者,神情凝重端庄,一股刚毅、英武之气跃然绢素之上。逝去的祖先在精神层面仍会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影响。清代方濬师所著《蕉轩随录》:“为人子孙,岁时伏腊,悬其祖若父影像于堂,相率展拜,亦如生如存之意。画之逼似者,固俨然吾先人之遗貌也,即画之稍不似者,以吾之精诚,与吾之先人神气息息相关,不犹愈于设尸立主耶?”据考证,这幅肖像画为清代名臣杨二酉的画像。杨二酉(1705—1780)字学山,号又屯,山西太原人,清朝官员,1733年高中进士,后入清宫廷担任翰林编修等文职。1739年以御史身份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官终至兵科掌印给事中。辞官之后返回山西,在研究与保护晋祠方面颇有成果。画中官服补子正好和他的身份得以对应,是考证其画像的重要依据。
2 破损状况及原因
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布满灰尘和水渍、霉斑、有少量虫蝇屎,使整幅画作颜色黯淡了许多;因长期悬挂裱件受重力影响导致天杆处断裂,天头缺失严重,画作已无法悬挂;画面上部有大面积的撕裂、残破。由于画心质地老化,导致画绢多有磨损,画心变薄。画心中部出现多处隐形断裂,有些细小的碎块已经发生了脱空,极易造成更大的缺失。裱件的完整性及画面的美观性已严重破坏。
每逢家祭、元宵、清明、中元、冬至等节令,人们多要悬挂祖先画像进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频繁地使用中,画作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灰尘的侵蚀、自然老化、人为干涉和生物破坏等原因,祖先画像表面容易造成积尘、霉变、鼠啃虫蛀、脱色、断裂破损等病害,这些都为保护修复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保护修复前,首先要拍照记录文物在修复前的保存状况,对文物的病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根据这些分析制定修复的技术路线。修复前,我们使用Dino-lite手持200倍显微镜对这件文物的画绢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画绢为双经单纬质地,1平方厘米的绢中约有9~10根纬线,26根经线,厚度约为0.2毫米。此外还可以借助显微观察纤维缝隙内填充物、污染物情况,来确定具体的修复路线。
3 保护修复实例简介
这件画作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病害,且破损程度较为严重,修复难度较大。在经过评估检测、消毒灭菌灯工作后,对其进行了重新装裱,具体修复操作如下。
①建立修复档案。先对画像的保存现状进行记录和拍照,如实记录病害种类和分布范围。修复前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对画面上的颜料进行成分分析,再利用显微镜对画心材质以及纤维污染物、霉斑等进行观察、取样和记录,便于后期开展病害研究及修复效果实验等。
②消毒灭菌。采用除氧充氮法进行消毒灭菌,这种灭虫方法快速且不会对文物带来任何有害的影响,不会给操作者带来任何安全或者健康上的隐患。整个过程保证除氧灭菌设备的氧气含量≤2%,充入99.99%的高纯氮气,温度严格控制在18摄氏度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除氧充氮10天可以100%杀灭档案中的成虫、幼虫、虫卵、虫蛹。对于好氧性菌能100%杀灭,对于厌氧性菌及丝状霉菌能阻断其生长、滋生、繁殖。在修复前,对其进行无氧霉菌,将霉菌病害消杀后存放,更有利于其保存,且在修复无氧灭菌后,可以进行直接接触,也保证了修复效果和人员安全。
③清除表面的灰尘、污渍和霉渍。用软毛刷轻轻扫除画件表面的浮尘,使用马蹄刀,轻轻刮掉画作表面的虫蝇屎。画心表面有一些白色干霉,先用细毛掸去表面的白花,然后使用热水多次冲洗,最后使用海绵吸干。
④固色。小纸条湿水后在画件的颜料上按压,检测画面色彩是否脱落、跑色。经过测试,画面中红色、黄色、黑色颜料都很稳定,白色颜料也没有反铅,人物衣服上大量使用的石青极易掉色。对于易脱落的颜料如石青、石绿等,用2%的明胶溶液加固,为使胶液保持一定渗透效果,其温度控制于50摄氏度左右。①用毛笔将胶液轻轻涂抹于需要加固的石青、石绿上,待其慢慢渗透,反复涂抹2~3次。对于一些颜料堆积的部位视颜料厚度和固色效果选用热熨斗喷气加热辅助其深入渗透。② ⑤清洗拼对。这幅祖先画像的尺幅较大,又为重彩。因此适宜放置于平整的大案上进行清洗拼对。先去除文物的原裱料,正面平铺在大案上。将画幅潮水,使之平展,将绢丝理顺对齐。对于掉落的小碎片,寻找其脱落的原始位置,使用皮纸条将其固定,对于画面起翘脱落部位,可在其背面用糨糊将其加固。
初步加固后,用排笔蘸水淋洗画心。由于画作为绢本重彩,清洗时使用30摄氏度的去离子水,从右至左淋洗画面,先将画心舒展开,并用干净毛巾卷成小卷,轻轻擀压,将深褐色的污水吸附在毛巾上,反复淋洗,直至挤出的水颜色变浅,画面变得洁净。
⑥用化纤纸加固画心。画心清洗好以后,先将画心按绢丝的经纬取正,然后在画心的正面刷贴加固层,以便在翻转画心时起到保护作用。传统的绢本书画采用水油纸加固画心。由于肖像画为重彩,水油纸加厚糨糊的方式容易造成颜料的脱落,存在安全隐患。此次修复,通过实验我们选用18克的化纤纸,用稀浆水先将裁成小块的化纤纸刷贴于画面上,再用稀浆水刷一整张化纤纸,最后上一层宣纸,一共用三层纸来加固画心。这种结构一方面像水油纸一样结实,可以保护脆弱的画心,另外一方面化纤纸表面光滑,加之没有使用太多的糨糊固定,在修复完成后揭除加固层的时候确保不会带走颜料。
⑦揭背。画心加固好后,翻转画心,使画心正面朝下,刷平,用糨糊将其粘贴在案子上。之后开始依次揭去覆背纸和命纸。这幅画绢丝细密,作者在绘画时用蛤粉垫粉打底后进行了绘画上色,因此命纸上没有颜料渗透,可以将命纸全部揭除。命纸揭到用蛤粉打底的部位时需要格外耐心、细致,容易揭的地方小心用镊子揭除,不容易揭的地方,要轻轻用指腹在纸面摩擦。既要将命纸揭干净,又不能带走垫粉层,确保颜料不会脱落。
⑧选配修补材料。依照显微观察数据,挑选与画心的绢丝粗细、经纬密度织法和老化程度都接近的补绢,根据清洗后的画绢颜色,用赭石、藤黄加墨汁制作染料,染配补绢、命纸。命纸选用红星牌棉料单宣,命纸和补绢的颜色要比画心最浅的地方浅一到两个色度,便于后续全色。
⑨修补画心。画心上大的破损和细小的缺损断裂都需要精心修补。绢本质地画心采用贴补的方法,在修补残缺前用马蹄刀刮去洞口旁多余的單丝、杂丝,用小毛笔在洞口一圈涂上厚浆水,将补的经纬丝和画心的经纬丝对准,粘贴在破损处,待糨糊晾干后,用马蹄刀刮掉补绢上的杂丝。小裂缝及小洞需要用染好颜色的细网网绢补上①。对裂缝和折断处都按照上面的修补方法,用绢条一一修补好。
⑩托画心。用排笔在画心背面上浆。绢本画心浆水应略比纸本要厚一些。上浆时要小心,不要把修补好的绢条移位。将染好的命纸刷平在画心上,排实。将托好的画心翻过来,小心地揭掉画心正面加固的化纤纸。待画心半干的时候,用手指指腹顺着绢丝轻搓,除去画面的余浆。
k贴折条。在全色之前,给所有横向的折痕、断裂处打上折条。折条选用红星棉料单宣,反复多次查找折痕,粘贴折条,避免裱件装裱后因漏贴折条导致的再次断裂。
l全色接笔。在托纸上刷配制好的胶矾水,防止全色的时候颜色渗漏。然后将画心正面朝外贴平全色。全色使用了姜思绪矿物质颜料。全色的过程采用由浅及深,小笔干全,一点一点补全缺损部位的底色,达到了远观和谐的效果。对于画作左上角缺损的羽毛,由于没有参照,没有对其进行接笔。
m重新装裱。全色完成后,按照其原装裱形式对其进行了装裱。覆褙,上墙挣平约半年时间,下墙砑装。
修复完成后效果符合画意审美(图2),柔软平整,画面颜色和谐统一,修复过程符合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的操作规程。经过修复,画作达到了展览展示的要求。
4 结语
祖先画像作为人物图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成为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流传至今的祖先画像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件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引入了现代化的检测分析手段,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在为文物选配材料的过程中,使用了显微观察检测,测定了画绢的数据,依据数据找到了相近的布绢与之搭配;在固色阶段,结合前辈的经验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局部测试,确定了固色胶液的浓度及温度;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对全色所用的颜料进行了筛选,找到了最为接近的颜料,使全色更有依据;在画心揭裱前,对加固层的厚度和拉力做了测试,确定了加固层的层数和用纸,使用了化纤纸代替了传统的水油纸,并对糨糊的浓度做了测试,避免了因为糨糊使用过后造成的二次伤害;最后还进行了胶矾水配比实验,尽量减轻胶矾的使用量,避免因酸度过大引起的纸张老化变脆。
通过对晋祠博物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进行科学修复,积累了绢本重彩祖先画像的修复经验,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藏品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使其更好地发挥陈列、研究、鉴赏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慧敏,女,汉族,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书画文物保护与修复。
【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非遗传统工艺专利保护研究—以福建为例”(2019ER002)子课题成果。
①李寅.浅谈绢本重彩绘画的修复保护技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4):143-148.
②张志红.故宫倦勤斋通景画固色修复解析[J].荣宝斋,2009(3):206-211.
①诸品芳.略述中国古旧绢本书画的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2):51-54.
关键词:祖先画像;修复;保护
明清祖先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被称为“写真”“写像”“留影”或“真容”,同时具备传神和写照的双重含义,用以寄托人们对逝去亲朋好友的怀念,为社会各阶层人们所看重。为逝者画像的传统可追溯到汉代,在历经汉唐宋元的延续与嬗变之后,明清肖像画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完善的体系。此类画作在入馆收藏之前,长年被供奉于宗庙祠堂,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发生老化、颜料失胶、霉变、断裂、破损等病害,使精美的作品失去原有的華彩。针对祖先画像的特点,在修复中采用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原则,依据画作特色及破损情况,制定适合该文物的修复方案和技术路线。本文通过修复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以实例来概述此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要点,为同类型文物修复提供借鉴。
1 画作特色
祖先画像是人物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单像,也有群像,画心材质有绢本、也有纸本。明清祖先画像融合了民间写真艺术和正统文人画的艺术基因,同时又将西洋绘画中精湛的造型技术融入其中,给人以亦古亦新、亦中亦西的观感。其表现的题材对象也逐渐从帝后将相走向文人雅士、庶民百姓。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状态下的明清祖先画像既是对当时人物的真实记录,也用生动鲜活的作品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善于吸收、借鉴先进绘画经验的内在活力。
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图1)纵145厘米,横85厘米,绢本。该画运用了十分成熟的绘画技法,人物刻画细腻精致,形神兼备。画面注重人物的透视效果和明暗关系,虚实相结合,以墨线勾勒,着以重彩,再现人物面容、肌肤、衣着、附属陈设雅器的真实感。画中人物身着蓝色五品文官官服,正襟端坐,平视观者,神情凝重端庄,一股刚毅、英武之气跃然绢素之上。逝去的祖先在精神层面仍会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影响。清代方濬师所著《蕉轩随录》:“为人子孙,岁时伏腊,悬其祖若父影像于堂,相率展拜,亦如生如存之意。画之逼似者,固俨然吾先人之遗貌也,即画之稍不似者,以吾之精诚,与吾之先人神气息息相关,不犹愈于设尸立主耶?”据考证,这幅肖像画为清代名臣杨二酉的画像。杨二酉(1705—1780)字学山,号又屯,山西太原人,清朝官员,1733年高中进士,后入清宫廷担任翰林编修等文职。1739年以御史身份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官终至兵科掌印给事中。辞官之后返回山西,在研究与保护晋祠方面颇有成果。画中官服补子正好和他的身份得以对应,是考证其画像的重要依据。
2 破损状况及原因
晋祠博物馆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布满灰尘和水渍、霉斑、有少量虫蝇屎,使整幅画作颜色黯淡了许多;因长期悬挂裱件受重力影响导致天杆处断裂,天头缺失严重,画作已无法悬挂;画面上部有大面积的撕裂、残破。由于画心质地老化,导致画绢多有磨损,画心变薄。画心中部出现多处隐形断裂,有些细小的碎块已经发生了脱空,极易造成更大的缺失。裱件的完整性及画面的美观性已严重破坏。
每逢家祭、元宵、清明、中元、冬至等节令,人们多要悬挂祖先画像进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频繁地使用中,画作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灰尘的侵蚀、自然老化、人为干涉和生物破坏等原因,祖先画像表面容易造成积尘、霉变、鼠啃虫蛀、脱色、断裂破损等病害,这些都为保护修复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保护修复前,首先要拍照记录文物在修复前的保存状况,对文物的病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根据这些分析制定修复的技术路线。修复前,我们使用Dino-lite手持200倍显微镜对这件文物的画绢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画绢为双经单纬质地,1平方厘米的绢中约有9~10根纬线,26根经线,厚度约为0.2毫米。此外还可以借助显微观察纤维缝隙内填充物、污染物情况,来确定具体的修复路线。
3 保护修复实例简介
这件画作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病害,且破损程度较为严重,修复难度较大。在经过评估检测、消毒灭菌灯工作后,对其进行了重新装裱,具体修复操作如下。
①建立修复档案。先对画像的保存现状进行记录和拍照,如实记录病害种类和分布范围。修复前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对画面上的颜料进行成分分析,再利用显微镜对画心材质以及纤维污染物、霉斑等进行观察、取样和记录,便于后期开展病害研究及修复效果实验等。
②消毒灭菌。采用除氧充氮法进行消毒灭菌,这种灭虫方法快速且不会对文物带来任何有害的影响,不会给操作者带来任何安全或者健康上的隐患。整个过程保证除氧灭菌设备的氧气含量≤2%,充入99.99%的高纯氮气,温度严格控制在18摄氏度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除氧充氮10天可以100%杀灭档案中的成虫、幼虫、虫卵、虫蛹。对于好氧性菌能100%杀灭,对于厌氧性菌及丝状霉菌能阻断其生长、滋生、繁殖。在修复前,对其进行无氧霉菌,将霉菌病害消杀后存放,更有利于其保存,且在修复无氧灭菌后,可以进行直接接触,也保证了修复效果和人员安全。
③清除表面的灰尘、污渍和霉渍。用软毛刷轻轻扫除画件表面的浮尘,使用马蹄刀,轻轻刮掉画作表面的虫蝇屎。画心表面有一些白色干霉,先用细毛掸去表面的白花,然后使用热水多次冲洗,最后使用海绵吸干。
④固色。小纸条湿水后在画件的颜料上按压,检测画面色彩是否脱落、跑色。经过测试,画面中红色、黄色、黑色颜料都很稳定,白色颜料也没有反铅,人物衣服上大量使用的石青极易掉色。对于易脱落的颜料如石青、石绿等,用2%的明胶溶液加固,为使胶液保持一定渗透效果,其温度控制于50摄氏度左右。①用毛笔将胶液轻轻涂抹于需要加固的石青、石绿上,待其慢慢渗透,反复涂抹2~3次。对于一些颜料堆积的部位视颜料厚度和固色效果选用热熨斗喷气加热辅助其深入渗透。② ⑤清洗拼对。这幅祖先画像的尺幅较大,又为重彩。因此适宜放置于平整的大案上进行清洗拼对。先去除文物的原裱料,正面平铺在大案上。将画幅潮水,使之平展,将绢丝理顺对齐。对于掉落的小碎片,寻找其脱落的原始位置,使用皮纸条将其固定,对于画面起翘脱落部位,可在其背面用糨糊将其加固。
初步加固后,用排笔蘸水淋洗画心。由于画作为绢本重彩,清洗时使用30摄氏度的去离子水,从右至左淋洗画面,先将画心舒展开,并用干净毛巾卷成小卷,轻轻擀压,将深褐色的污水吸附在毛巾上,反复淋洗,直至挤出的水颜色变浅,画面变得洁净。
⑥用化纤纸加固画心。画心清洗好以后,先将画心按绢丝的经纬取正,然后在画心的正面刷贴加固层,以便在翻转画心时起到保护作用。传统的绢本书画采用水油纸加固画心。由于肖像画为重彩,水油纸加厚糨糊的方式容易造成颜料的脱落,存在安全隐患。此次修复,通过实验我们选用18克的化纤纸,用稀浆水先将裁成小块的化纤纸刷贴于画面上,再用稀浆水刷一整张化纤纸,最后上一层宣纸,一共用三层纸来加固画心。这种结构一方面像水油纸一样结实,可以保护脆弱的画心,另外一方面化纤纸表面光滑,加之没有使用太多的糨糊固定,在修复完成后揭除加固层的时候确保不会带走颜料。
⑦揭背。画心加固好后,翻转画心,使画心正面朝下,刷平,用糨糊将其粘贴在案子上。之后开始依次揭去覆背纸和命纸。这幅画绢丝细密,作者在绘画时用蛤粉垫粉打底后进行了绘画上色,因此命纸上没有颜料渗透,可以将命纸全部揭除。命纸揭到用蛤粉打底的部位时需要格外耐心、细致,容易揭的地方小心用镊子揭除,不容易揭的地方,要轻轻用指腹在纸面摩擦。既要将命纸揭干净,又不能带走垫粉层,确保颜料不会脱落。
⑧选配修补材料。依照显微观察数据,挑选与画心的绢丝粗细、经纬密度织法和老化程度都接近的补绢,根据清洗后的画绢颜色,用赭石、藤黄加墨汁制作染料,染配补绢、命纸。命纸选用红星牌棉料单宣,命纸和补绢的颜色要比画心最浅的地方浅一到两个色度,便于后续全色。
⑨修补画心。画心上大的破损和细小的缺损断裂都需要精心修补。绢本质地画心采用贴补的方法,在修补残缺前用马蹄刀刮去洞口旁多余的單丝、杂丝,用小毛笔在洞口一圈涂上厚浆水,将补的经纬丝和画心的经纬丝对准,粘贴在破损处,待糨糊晾干后,用马蹄刀刮掉补绢上的杂丝。小裂缝及小洞需要用染好颜色的细网网绢补上①。对裂缝和折断处都按照上面的修补方法,用绢条一一修补好。
⑩托画心。用排笔在画心背面上浆。绢本画心浆水应略比纸本要厚一些。上浆时要小心,不要把修补好的绢条移位。将染好的命纸刷平在画心上,排实。将托好的画心翻过来,小心地揭掉画心正面加固的化纤纸。待画心半干的时候,用手指指腹顺着绢丝轻搓,除去画面的余浆。
k贴折条。在全色之前,给所有横向的折痕、断裂处打上折条。折条选用红星棉料单宣,反复多次查找折痕,粘贴折条,避免裱件装裱后因漏贴折条导致的再次断裂。
l全色接笔。在托纸上刷配制好的胶矾水,防止全色的时候颜色渗漏。然后将画心正面朝外贴平全色。全色使用了姜思绪矿物质颜料。全色的过程采用由浅及深,小笔干全,一点一点补全缺损部位的底色,达到了远观和谐的效果。对于画作左上角缺损的羽毛,由于没有参照,没有对其进行接笔。
m重新装裱。全色完成后,按照其原装裱形式对其进行了装裱。覆褙,上墙挣平约半年时间,下墙砑装。
修复完成后效果符合画意审美(图2),柔软平整,画面颜色和谐统一,修复过程符合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的操作规程。经过修复,画作达到了展览展示的要求。
4 结语
祖先画像作为人物图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成为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流传至今的祖先画像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件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引入了现代化的检测分析手段,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在为文物选配材料的过程中,使用了显微观察检测,测定了画绢的数据,依据数据找到了相近的布绢与之搭配;在固色阶段,结合前辈的经验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局部测试,确定了固色胶液的浓度及温度;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对全色所用的颜料进行了筛选,找到了最为接近的颜料,使全色更有依据;在画心揭裱前,对加固层的厚度和拉力做了测试,确定了加固层的层数和用纸,使用了化纤纸代替了传统的水油纸,并对糨糊的浓度做了测试,避免了因为糨糊使用过后造成的二次伤害;最后还进行了胶矾水配比实验,尽量减轻胶矾的使用量,避免因酸度过大引起的纸张老化变脆。
通过对晋祠博物馆藏绢本清代祖先画像进行科学修复,积累了绢本重彩祖先画像的修复经验,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藏品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使其更好地发挥陈列、研究、鉴赏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慧敏,女,汉族,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书画文物保护与修复。
【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非遗传统工艺专利保护研究—以福建为例”(2019ER002)子课题成果。
①李寅.浅谈绢本重彩绘画的修复保护技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4):143-148.
②张志红.故宫倦勤斋通景画固色修复解析[J].荣宝斋,2009(3):206-211.
①诸品芳.略述中国古旧绢本书画的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