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达到有兴趣,会思考,会设计,会表达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的心里历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语文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过程,掌控学生心里,指导写作的心里历程,才能达到完成写作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 指导 学生 心理历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19
语文的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主导,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发挥主动精神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达到有兴趣,会思考,会设计,会表达的目的。这是一个艰巨的培养过程,潜默移化的影响过程,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的心里历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语文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过程,掌控学生心里,指导写作的心里历程,才能达到完成写作的素质教育。
在当今这个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书面表达能力愈来愈受重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只是为升学率的提高,扼杀学生的创作欲望,提不起写作兴趣,学生一见到写作就头痛,就到处拼凑,很难发挥学生主动精神,主体作用。要想改变应试教育,走写作的素质之路,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应该遵循作文的本质规律,理清“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让作文从虚假的架子中走出来,回到感情和情境中去,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的“车间”,就要先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把握写作心里,按照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内容入手,从入门引导,慢慢过渡到形式,到优美语言和审美探讨,潜默移化的影响,持之以恒的训练,让学生最终主动积极写作。要达到这个目的,我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经验积累,最终证明这样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把这个指导过程进行描述如下:
一、用真心写作的心里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表达’的事,从写作,我们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声。”我想,我们应该从叶老的话中,让写作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找到作文的原动力。四川省宣汉中学的汪洋同学,曾经是一个在四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过作品,14次荣获全国作文竞赛奖,并且在诗歌、散文、记叙文、通讯、特写、短论等多种形式上都拿过优秀作品奖的中学生“作家”,他在回答上千封询问写作体会的读者来信是写到:“我只想说‘写出心中的真诚’。”这就是原动力,就是写作心里指导的根本出发点。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最为精辟:“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叶老的话中“自能作文”就是教师指导时应该遵循的心里引导核心,让学生主动和积极,有兴趣地参与作文设计创作,发挥主动精神,真正达到用文章表达“内心的真诚”的理想效果。我是如此描述这个引导过程的:
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写作氛围,设置一个真情投入的环境。消除学生写作时的心里障碍。有的学生一听说写作就头痛,害怕写不出来,写不好,越是如此就越是难以下笔,步履维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情环境,设置一个和谐宽松的写作氛围,鼓励大胆写作,只要引导学生把他在这方面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并告诉他,写作就是说话,写不好没关系,慢慢就好了。试过几次,学生就不害怕了,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心里压力。经常这样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说话的引导,就是写作入门的心里引导历程,是写作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
感情激励,引发联想。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不是机械加工,不能一讲一听就接受了死板的,没有新意的老套路,而是应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作品有生机、活力。激励创作,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提高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愉悦写作的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先让学生喜欢上题目,产生兴趣,觉得这方面有说不完的话,然后老师进一步激励,让学生进入真情的角色,真实的情境,把心里的话用感情去处理,达到人文合一,写作者与角色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人文融乐的氛围,只要学生能把思想进入到文字中去畅游,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用成就感去激励,成功的喜悦体验将成为创作和前进的动力,既要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想像联想,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成功的展望、构思、设计,让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优美。不断激励,让学生写作激情从一开始就旺盛地保持到写作的最后阶段。这样,从入门到兴趣再到动力,在想象联想中写出内容,就完成了引导学生用真心写作的心里历程。
二、写作形式的心里引导
写作有了内容,还要有审美的形式,就像人有了合体的身材,还要有优美的外表一样,具有审美的外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必须循序渐进,从技术技巧再到艺术,就像给自己化妆,穿着打扮一样,要适宜得体,技术逐步提高。有了内容就是“言之有物”,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即是“言之有序”,先要在内容基础上做技术处理,从而达到艺术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必须是有个性化的独立审美意识,不能硬灌一些形式。还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出理法。鲁迅先生更直截了当“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因此写作形式同样来自内心的个性化的创造,带有个性化的审美,而不是硬搬、照搬。只能从丰富的内容情感基础上,让学生多看多写多设计多比较(当然,开始也有模仿),然后创作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喜爱的审美感受。这种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它来自内心和有个性美(比如学生喜欢的,题记、小标题、寓言故事、处方诊断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走入文艺的殿堂。叶文玲女士在《长生果》一文中写到:“作文练习,也许一开始离不开借、模仿,但你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呕心沥血的创造。”让学生把写作的包装当作设计自己美丽的外表、衣着、形象,他们难道会不喜欢和参与吗?这就是写作形式的心里引导。
总之,从写作入门到艺术体现,是一个点滴积累的长期过程,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充满豪情斗志去实践、探索,在尝试中大胆追求创造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内心的“真诚”,这种独立个体的参与,个体兴趣的产生,都离不开老师的心里引导,引导的好就可以塑造学生独立学习人格,激发主动精神,主体意识。作为教师,语文教师,写作指导者,我们就一定要认识写作过程的心里历程,然后遵循规律,引导学生实现独立人格目标,使他们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快乐的创作,体验人生,体验拼搏,体验成功,从而达到快乐学习,主动学习。让新教育新课改更加辉煌、灿烂。
【关键词】教师 指导 学生 心理历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19
语文的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主导,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发挥主动精神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达到有兴趣,会思考,会设计,会表达的目的。这是一个艰巨的培养过程,潜默移化的影响过程,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的心里历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语文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过程,掌控学生心里,指导写作的心里历程,才能达到完成写作的素质教育。
在当今这个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书面表达能力愈来愈受重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只是为升学率的提高,扼杀学生的创作欲望,提不起写作兴趣,学生一见到写作就头痛,就到处拼凑,很难发挥学生主动精神,主体作用。要想改变应试教育,走写作的素质之路,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应该遵循作文的本质规律,理清“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让作文从虚假的架子中走出来,回到感情和情境中去,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的“车间”,就要先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把握写作心里,按照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内容入手,从入门引导,慢慢过渡到形式,到优美语言和审美探讨,潜默移化的影响,持之以恒的训练,让学生最终主动积极写作。要达到这个目的,我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经验积累,最终证明这样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把这个指导过程进行描述如下:
一、用真心写作的心里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表达’的事,从写作,我们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声。”我想,我们应该从叶老的话中,让写作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找到作文的原动力。四川省宣汉中学的汪洋同学,曾经是一个在四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过作品,14次荣获全国作文竞赛奖,并且在诗歌、散文、记叙文、通讯、特写、短论等多种形式上都拿过优秀作品奖的中学生“作家”,他在回答上千封询问写作体会的读者来信是写到:“我只想说‘写出心中的真诚’。”这就是原动力,就是写作心里指导的根本出发点。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最为精辟:“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叶老的话中“自能作文”就是教师指导时应该遵循的心里引导核心,让学生主动和积极,有兴趣地参与作文设计创作,发挥主动精神,真正达到用文章表达“内心的真诚”的理想效果。我是如此描述这个引导过程的:
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写作氛围,设置一个真情投入的环境。消除学生写作时的心里障碍。有的学生一听说写作就头痛,害怕写不出来,写不好,越是如此就越是难以下笔,步履维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情环境,设置一个和谐宽松的写作氛围,鼓励大胆写作,只要引导学生把他在这方面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并告诉他,写作就是说话,写不好没关系,慢慢就好了。试过几次,学生就不害怕了,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心里压力。经常这样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说话的引导,就是写作入门的心里引导历程,是写作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
感情激励,引发联想。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不是机械加工,不能一讲一听就接受了死板的,没有新意的老套路,而是应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作品有生机、活力。激励创作,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提高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愉悦写作的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先让学生喜欢上题目,产生兴趣,觉得这方面有说不完的话,然后老师进一步激励,让学生进入真情的角色,真实的情境,把心里的话用感情去处理,达到人文合一,写作者与角色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人文融乐的氛围,只要学生能把思想进入到文字中去畅游,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用成就感去激励,成功的喜悦体验将成为创作和前进的动力,既要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想像联想,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成功的展望、构思、设计,让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优美。不断激励,让学生写作激情从一开始就旺盛地保持到写作的最后阶段。这样,从入门到兴趣再到动力,在想象联想中写出内容,就完成了引导学生用真心写作的心里历程。
二、写作形式的心里引导
写作有了内容,还要有审美的形式,就像人有了合体的身材,还要有优美的外表一样,具有审美的外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必须循序渐进,从技术技巧再到艺术,就像给自己化妆,穿着打扮一样,要适宜得体,技术逐步提高。有了内容就是“言之有物”,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即是“言之有序”,先要在内容基础上做技术处理,从而达到艺术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必须是有个性化的独立审美意识,不能硬灌一些形式。还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出理法。鲁迅先生更直截了当“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因此写作形式同样来自内心的个性化的创造,带有个性化的审美,而不是硬搬、照搬。只能从丰富的内容情感基础上,让学生多看多写多设计多比较(当然,开始也有模仿),然后创作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喜爱的审美感受。这种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它来自内心和有个性美(比如学生喜欢的,题记、小标题、寓言故事、处方诊断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走入文艺的殿堂。叶文玲女士在《长生果》一文中写到:“作文练习,也许一开始离不开借、模仿,但你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呕心沥血的创造。”让学生把写作的包装当作设计自己美丽的外表、衣着、形象,他们难道会不喜欢和参与吗?这就是写作形式的心里引导。
总之,从写作入门到艺术体现,是一个点滴积累的长期过程,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充满豪情斗志去实践、探索,在尝试中大胆追求创造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内心的“真诚”,这种独立个体的参与,个体兴趣的产生,都离不开老师的心里引导,引导的好就可以塑造学生独立学习人格,激发主动精神,主体意识。作为教师,语文教师,写作指导者,我们就一定要认识写作过程的心里历程,然后遵循规律,引导学生实现独立人格目标,使他们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快乐的创作,体验人生,体验拼搏,体验成功,从而达到快乐学习,主动学习。让新教育新课改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