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百花齐放,课堂教学也变得异彩纷呈。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县语文优质课的会讲并学习了其他老师的优质课,总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浮躁,在课堂上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潮流、走过场等形式。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在不断进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可惜的是如今的老师们用课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为了达到精彩的目的。公开课上,许许多多精美的课件层出不穷,并时常伴随着学生“哇、哇”的感叹声出现。每当这时,我总会想到,学生是在这里欣赏老师的课件,还是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再说,这样令人赞叹其华丽漂亮的课件要花费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呢? “凡课必有课件”。没有课件的课好像已不再是“好课”的范围之内。如今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课件竟然成了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成了评价一名教师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课件我由亲切变成了陌生,也由喜欢变成了恐惧……我有太多的感慨,难道我们的课真的都需要课件吗?课件有没有它的缺陷呢?
一、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是变得多姿多彩了,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完全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有许多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这就出现一个新的矛盾: 课堂不再有生命力,也不再有更多的生成,成百上千鲜活的有着不同思想、不同思维、不同阅历的学生要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记得有这么一节语文课,课件中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上穿插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感受着屏幕上的诗情画意,不知不觉也下课了。一节课老师没有一个字的板书, 也没有听到老师的范读。精彩的课堂形式下掩盖了老师的个性或者说是掩盖了老师不过硬的板书基本功。课件不仅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也影响老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与提高,更有甚者,一盘课件在手,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以图、文、形、声并茂的优势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突破了单一时空的限制,网罗了多方位的信息资源,创设了跨时空的学习情境,往往也能引发学生独到的见解。它是带来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臣”。然而如果设计语文教学时不优先考虑学习主体——富有灵性的学生 ;不优先考虑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而是首先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过多的使用只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影响了学生深入思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所以取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不利于师生互动
在老师运用课件教学的课堂上,有时师生、生生的交流完全依赖网络,“舍近求远”;文本却不是看着文本读,而是看着课件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从老师的口中出来,而是看课件;教师的板书也在课件中;教师也不需要范读课文,学生听课件就行;有时有的作业本来只要老师说一下就可以了,可还是用课件出示;课上老师相当于解说员,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课堂失去互动、沟通,失去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精髓。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辨证的,课件也曾经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大功臣,也确实有不少优势的,但凡事都有个“度”,课堂上课件的使用更要把握个“度”。张庆老师在《走一条求真务实的语文课改之路》中提出:课件的使用要有利于一个“助”字。本人认为这个“助”字具体表现为:要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说到底,要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课件必须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可用可不用的则坚决不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在不断进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可惜的是如今的老师们用课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为了达到精彩的目的。公开课上,许许多多精美的课件层出不穷,并时常伴随着学生“哇、哇”的感叹声出现。每当这时,我总会想到,学生是在这里欣赏老师的课件,还是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再说,这样令人赞叹其华丽漂亮的课件要花费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呢? “凡课必有课件”。没有课件的课好像已不再是“好课”的范围之内。如今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课件竟然成了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成了评价一名教师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课件我由亲切变成了陌生,也由喜欢变成了恐惧……我有太多的感慨,难道我们的课真的都需要课件吗?课件有没有它的缺陷呢?
一、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是变得多姿多彩了,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完全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有许多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这就出现一个新的矛盾: 课堂不再有生命力,也不再有更多的生成,成百上千鲜活的有着不同思想、不同思维、不同阅历的学生要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记得有这么一节语文课,课件中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上穿插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感受着屏幕上的诗情画意,不知不觉也下课了。一节课老师没有一个字的板书, 也没有听到老师的范读。精彩的课堂形式下掩盖了老师的个性或者说是掩盖了老师不过硬的板书基本功。课件不仅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也影响老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与提高,更有甚者,一盘课件在手,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以图、文、形、声并茂的优势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突破了单一时空的限制,网罗了多方位的信息资源,创设了跨时空的学习情境,往往也能引发学生独到的见解。它是带来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臣”。然而如果设计语文教学时不优先考虑学习主体——富有灵性的学生 ;不优先考虑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而是首先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过多的使用只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影响了学生深入思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所以取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不利于师生互动
在老师运用课件教学的课堂上,有时师生、生生的交流完全依赖网络,“舍近求远”;文本却不是看着文本读,而是看着课件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从老师的口中出来,而是看课件;教师的板书也在课件中;教师也不需要范读课文,学生听课件就行;有时有的作业本来只要老师说一下就可以了,可还是用课件出示;课上老师相当于解说员,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课堂失去互动、沟通,失去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精髓。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辨证的,课件也曾经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大功臣,也确实有不少优势的,但凡事都有个“度”,课堂上课件的使用更要把握个“度”。张庆老师在《走一条求真务实的语文课改之路》中提出:课件的使用要有利于一个“助”字。本人认为这个“助”字具体表现为:要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说到底,要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课件必须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可用可不用的则坚决不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