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陶渊明的诗,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几乎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表达自己如何“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何超凡脱俗,如何自命清高!
可他真正做到清高了吗?
没有。至少在我看来,是绝对没有!为什么呢?
走夜路的人常常吹口哨,并不是因为他内心淡定、感觉悠闲,而是因为他心中特害怕,于是借着口哨声给自己壮胆。《水浒传》中自命不凡的武松,在遇虎之前,多次声称自己不怕老虎;可老虎真正出现时,他又是作何反应?“武松叫一声不好,挺身而起,酒意化作一身冷汗全去了。”可见他内心其实是很怕老虎的,他越说不怕,越是欲盖弥彰。
陶渊明不也一样吗?整天说自己如何抛得开尘俗。如何高雅淡泊,这反而让人怀疑他舍弃不了。对凡尘俗物念念不忘。他在诗中自认为超越俗人一等,比普通人有追求。殊不知“越描越黑”,将自欺欺人的内心暴露无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放得下”呢?我认为“放下”应是心中无牵挂、口中不唠叨,而且心如止水、心平气和。
陶渊明不停地唠叨。说明他心中有牵挂、内心有波澜,自然不是真正的“放得下”。
陶渊明称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倒认为是他嫌穿戴整齐去见上司。有伤自己“清高”的自尊。而且梳妆打扮挺麻烦,于是竞挂冠解绶,置一方百姓于不顾了。
试想,如果陶渊明如孟浩然一样,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他肯定也会说什么“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吧。“耻圣明”纯属扯淡。其实是自己不甘寂寞,想借太平盛世往上爬,想做官。在东晋,社会一片混乱。陶渊明不做官那是迫不得已:而大唐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盂浩然当然想出来做官。想捡落地桃子。说白了,东晋做官风险大、没搞头,唐朝做官则实惠多。
想做官的人,美其名曰“为了造福百姓”;不想做官的人,多半是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了官。但也要美其名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前者可谓利欲熏心,后者则是自欺欺人;其共同点就是“假打”(虚伪)。
即便如陶渊明一般被后世奉为道德楷模的诗人。也是有私心而且很虚伪的。赞美他的人,内心也多半潜伏着某种“阴谋”,只是善于伪装罢了。
对那些跟陶渊明一样拥有“清高”伪装术的人。我们应当警惕。
(指导教师:邹仕泽)
周.com 点评
陶渊明清高脱俗,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作者以“初生牛犊”的勇气提出质疑,不仅观点新颖,而且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作者还联系生活实际,提醒我们看清伪装者的本质,实乃发人深省。勇于思考、敢于发问,并能自圆其说,是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可他真正做到清高了吗?
没有。至少在我看来,是绝对没有!为什么呢?
走夜路的人常常吹口哨,并不是因为他内心淡定、感觉悠闲,而是因为他心中特害怕,于是借着口哨声给自己壮胆。《水浒传》中自命不凡的武松,在遇虎之前,多次声称自己不怕老虎;可老虎真正出现时,他又是作何反应?“武松叫一声不好,挺身而起,酒意化作一身冷汗全去了。”可见他内心其实是很怕老虎的,他越说不怕,越是欲盖弥彰。
陶渊明不也一样吗?整天说自己如何抛得开尘俗。如何高雅淡泊,这反而让人怀疑他舍弃不了。对凡尘俗物念念不忘。他在诗中自认为超越俗人一等,比普通人有追求。殊不知“越描越黑”,将自欺欺人的内心暴露无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放得下”呢?我认为“放下”应是心中无牵挂、口中不唠叨,而且心如止水、心平气和。
陶渊明不停地唠叨。说明他心中有牵挂、内心有波澜,自然不是真正的“放得下”。
陶渊明称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倒认为是他嫌穿戴整齐去见上司。有伤自己“清高”的自尊。而且梳妆打扮挺麻烦,于是竞挂冠解绶,置一方百姓于不顾了。
试想,如果陶渊明如孟浩然一样,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他肯定也会说什么“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吧。“耻圣明”纯属扯淡。其实是自己不甘寂寞,想借太平盛世往上爬,想做官。在东晋,社会一片混乱。陶渊明不做官那是迫不得已:而大唐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盂浩然当然想出来做官。想捡落地桃子。说白了,东晋做官风险大、没搞头,唐朝做官则实惠多。
想做官的人,美其名曰“为了造福百姓”;不想做官的人,多半是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了官。但也要美其名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前者可谓利欲熏心,后者则是自欺欺人;其共同点就是“假打”(虚伪)。
即便如陶渊明一般被后世奉为道德楷模的诗人。也是有私心而且很虚伪的。赞美他的人,内心也多半潜伏着某种“阴谋”,只是善于伪装罢了。
对那些跟陶渊明一样拥有“清高”伪装术的人。我们应当警惕。
(指导教师:邹仕泽)
周.com 点评
陶渊明清高脱俗,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作者以“初生牛犊”的勇气提出质疑,不仅观点新颖,而且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作者还联系生活实际,提醒我们看清伪装者的本质,实乃发人深省。勇于思考、敢于发问,并能自圆其说,是文章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