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教师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1.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1 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1.2 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1.3 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还有一种分组的方法那就是由教师、学生或者师生双方一起决定,给形式一定的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由权,以使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让他们与自己熟悉了解的或兴趣、看法等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学习,便于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多变的分组法,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应适时给予那些表现突出的小组以表扬或嘉奖。
其实,不管怎样分组,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3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2.4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教师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1.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1 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1.2 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1.3 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还有一种分组的方法那就是由教师、学生或者师生双方一起决定,给形式一定的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由权,以使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让他们与自己熟悉了解的或兴趣、看法等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学习,便于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多变的分组法,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应适时给予那些表现突出的小组以表扬或嘉奖。
其实,不管怎样分组,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3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2.4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