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主动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探索 指导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主动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呢?在此我略谈几点,仅供参考。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性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拿着一叠练习本走进课堂说:“先给每位同学发2本练习本,然后每个小组算一下,你们小组一共发到几本?怎样列式?”一位学生回答,“我们小组4人,一共8本,列式为2+2+2+2=8,4个2连加。”我又让另一小组学生回答,他们小组5人,一共10本,列式为2+2+2+2+2=10,5个2连加。我又说,如果要算全班46位同学发到几本?怎样列式?学生急忙回答:“这样列式会很长,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于是我就因势利导提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管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需列一个简单的算式,你们想学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无论在一堂课的开始还是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想方设法不断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的去探索新的知识。
2.注意启发,培养探索信心
课堂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即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也存在失败的可能。由于能力的差异、努力的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有些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其次,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9+7是多少。左边摆上9根小棒、右边摆上7根小棒,一共多少根。反应快的同学随口说出答案,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还在动手摆弄着。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谁对谁错,只是让他们在仔细想一想。过去一、二分钟后再提问,不论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耐心的听,让他说出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错误率就会降低,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增强。事实证明,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地“扶”一下,就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巧设“阶梯”,提高探索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教会学生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教师应适时指导,采取多种方式,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需的桥梁,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先举几个例子进行观察,3/10、7/8、9/20这些数都能化为有限小数,那么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分母又有哪些特征呢?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动手练习,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便于理解掌握,信心大,学劲足,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这样做,根据教材内容巧设“阶梯”,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拓展思维,教给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进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第一,猜想,大胆联想,敢于发挥;第二,转化,把未知的变成需要知道的;第三,推导,由知道的中间过程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
总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做到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的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探索 指导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主动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呢?在此我略谈几点,仅供参考。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性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拿着一叠练习本走进课堂说:“先给每位同学发2本练习本,然后每个小组算一下,你们小组一共发到几本?怎样列式?”一位学生回答,“我们小组4人,一共8本,列式为2+2+2+2=8,4个2连加。”我又让另一小组学生回答,他们小组5人,一共10本,列式为2+2+2+2+2=10,5个2连加。我又说,如果要算全班46位同学发到几本?怎样列式?学生急忙回答:“这样列式会很长,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于是我就因势利导提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管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需列一个简单的算式,你们想学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无论在一堂课的开始还是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想方设法不断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的去探索新的知识。
2.注意启发,培养探索信心
课堂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即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也存在失败的可能。由于能力的差异、努力的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有些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其次,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9+7是多少。左边摆上9根小棒、右边摆上7根小棒,一共多少根。反应快的同学随口说出答案,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还在动手摆弄着。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谁对谁错,只是让他们在仔细想一想。过去一、二分钟后再提问,不论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耐心的听,让他说出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错误率就会降低,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增强。事实证明,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地“扶”一下,就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巧设“阶梯”,提高探索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教会学生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教师应适时指导,采取多种方式,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需的桥梁,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先举几个例子进行观察,3/10、7/8、9/20这些数都能化为有限小数,那么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分母又有哪些特征呢?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动手练习,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便于理解掌握,信心大,学劲足,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这样做,根据教材内容巧设“阶梯”,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拓展思维,教给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进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第一,猜想,大胆联想,敢于发挥;第二,转化,把未知的变成需要知道的;第三,推导,由知道的中间过程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
总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做到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的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