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黄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药材饮品,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一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茶叶在中外贸易中一向是占据首位的。但是在清朝,茶叶大黄除了作为重要商品以外,也同样作为清朝衰亡的见证物,清楚的展示了清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过。
关键词: 大黄茶叶;鸦片战争;清朝
自鸦片战争始,泱泱大国清朝仿佛陷入了绝境,战无不败,但同一时期遭受美国冲击的日本却能迅速迎头赶上,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士人的意识与觉醒的速度。
“番人性嗜乳酪,胶结肠腹,惟大黄茶叶荡涤称神,一不得食,立致困病。[9]
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意义之巨大,在多个文献不断提及。简单的说就是,夷人将我国的茶叶大黄当做是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了我国茶叶大黄的供应立马就会得病。总之“茶叶大黄”被认为是西方人的救命良药。
那么“茶叶大黄”有没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可以看一下:大黄最先是被《神农本草经》所记载。陶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大黄主下淤血…生山谷。”
《本草纲目》中大黄可治疗:“伤寒痞满…热病兼说胡话…大风癞疮。”这样一看仿佛大黄像是“包治百病”,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大黄虽有清火通便之功效,但“唯其苦燥之性易引起继发性便秘,故不宜常服”。
至于茶叶,何秋涛,清朝的地理学家,在他的著作《朔方备乘》中也曾对茶叶的重要性提出其观点。他认为控制茶贸易是为了达到“知夷制夷”的目的,并且他总结了八个字“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这一时期是在清中叶与俄国产生摩擦之时。
其实“以茶治夷”的政策理念并不是清朝创立的,而是从唐宋开始,中原帝国一以贯之的理念,并且这种方法其在明朝被彻彻底底的发挥。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就曾经对它的儿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国家榷茶…岂所以制戎狄哉?”他想表达的事情很简单,我国的茶叶为了换战马一向是垄断的。现在边关开始放松管制,导致走私茶叶盛行,这样用我们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去换那些没用的东西,让别人获得了巨大利润,而自己反而吃亏,这怎么可以表现出“以制戎狄”的方式呢?所以,明太祖推出了茶叶的金牌制度,终于形成了“茶贵马贱”的贸易格局,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利益和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明中直到后期,“以茶制夷”的政策一直被贯彻。
清代仅仅是继承了这种“以茶制夷”的精神,在乾隆时期中俄贸易战中就曾经得以使用。《恰克图条约》就是成功的结果,而后的清朝进行了一个合理推论,俄国人如此,那么对于西方人也同样如此。同样在道光年间,新疆叛乱时期,当时的钦差大臣那彦成给道光皇帝曾上书“道光七年…奏该夷等或可将张逆捦献…语大黄茶叶系该夷必需之物,果能严行禁绝…”[10]同样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到了晚清重提这一论调,这并不意外,只是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时期与清接触的“夷”,不是以往王朝内部的少数民族,也不是处于朝贡体系下的“外国人”,而是从地球的另一端飘扬过海而来的其他人种。因此,在这时,大清从上到下的人民对于这些英国,荷兰外夷的认知而言,其实与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产生这种想法,或许也是与中国相邻的另一个“外夷”俄国长期打交道有着一定的关系。秉承着对俄国的态度,用着同样的方法对待这些外国人,结果就是遭受到英国大炮无情的攻击。
归根究底,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清帝国始终没有去认真认识这个世界,一直受到天朝上国心态的影响固步自封。当时士人记载的外夷“太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11]着很明显表达了时人的蒙昧之心。李鸿章曾说过“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本来这种天朝心态并无不可,但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不变就是一种错误。这为清政府的衰亡埋下伏笔。
上溯到嘉庆年间,清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的时刻,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当时清朝的依然从上到下沉醉于天朝迷梦当中。本应该对夷人有着了解或者说是最有机会了解外部世界的当时两广总督百龄,给当时的嘉庆皇帝上奏的谕折中就曾提及“茶叶大黄…必需,非此即必生病…可制其死命。”这是他对于夷人的看法,并且这并不是为了奉承皇帝夸大的事实,而是他确实是这样以为的,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这代表了当时清朝几乎所有士人阶层的观点,因为同时期江南御史也上书过类似的奏折。
到了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意识到鸦片对于其统治的威胁性,但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提到西方的威胁性。其原因在还是因为清朝士人并未有着任何的觉醒意识,后世我们说有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林则徐对夷人的认知依然可以约等于零。因为他还是秉承在“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12]《东华续录》同样中收录了林则徐的上书奏折的观点“果能悉行断绝, 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所有断绝茶叶大黄,似可暂缓置议。”在林则徐十分著名的《拟喻英吉利国王檄》“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13]将林则徐派为禁烟大臣这表明了清朝对夷人的认知还处于最开始的影响,几乎未有变动,也因此导致鸦片战争避无可避,清朝的衰亡由此而始。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番人性嗜乳酪,胶结肠腹,惟大黄、茶叶,荡涤称神,一不得食,立致困病。……”[14]
十分引人深思,也就是说即使清朝先进士人开始觉醒但是依然对于传统的“大黄茶叶”是夷人的命脉这一点深信不疑。并且对于夷人还没有如临大敌之感,仅仅觉得只是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罢了。
這样经历了惨败以后的清帝国,对于西方的态度仍然认为“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15]《海国图志》启发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但并未启发当时的清政府。
综上所述,从对于“大黄茶叶”的认识程度,足以见到,清政府是如何错过一个个历史时期,走也足以反映清朝士人的觉醒速度与程度之低,这都是清朝导致清朝最终灭亡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芍塘居士編:《海防纪略》, 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2](清)夏燮著,高鸿志点校:《中西纪事》,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3](清)朱寿朋编纂:《光绪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清)佚名辑:《谕折汇存》,北京:撷华书局,1892年。
[5]十家注:《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6]《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影印本。
[7]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8]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版,1826年。
[10]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筹划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七十三,道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
[11]赵翼:《檐曝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20-21。
[12] 林则徐:《林则徐集:公牍》,北京:中华书局,1963,126。
[13]宋濂著,谢百魁译:《大中华文库 明清文选 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08。
[14]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2011。
[15]《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五,中华书局,1964年,25-26。
关键词: 大黄茶叶;鸦片战争;清朝
自鸦片战争始,泱泱大国清朝仿佛陷入了绝境,战无不败,但同一时期遭受美国冲击的日本却能迅速迎头赶上,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士人的意识与觉醒的速度。
“番人性嗜乳酪,胶结肠腹,惟大黄茶叶荡涤称神,一不得食,立致困病。[9]
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意义之巨大,在多个文献不断提及。简单的说就是,夷人将我国的茶叶大黄当做是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了我国茶叶大黄的供应立马就会得病。总之“茶叶大黄”被认为是西方人的救命良药。
那么“茶叶大黄”有没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可以看一下:大黄最先是被《神农本草经》所记载。陶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大黄主下淤血…生山谷。”
《本草纲目》中大黄可治疗:“伤寒痞满…热病兼说胡话…大风癞疮。”这样一看仿佛大黄像是“包治百病”,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大黄虽有清火通便之功效,但“唯其苦燥之性易引起继发性便秘,故不宜常服”。
至于茶叶,何秋涛,清朝的地理学家,在他的著作《朔方备乘》中也曾对茶叶的重要性提出其观点。他认为控制茶贸易是为了达到“知夷制夷”的目的,并且他总结了八个字“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这一时期是在清中叶与俄国产生摩擦之时。
其实“以茶治夷”的政策理念并不是清朝创立的,而是从唐宋开始,中原帝国一以贯之的理念,并且这种方法其在明朝被彻彻底底的发挥。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就曾经对它的儿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国家榷茶…岂所以制戎狄哉?”他想表达的事情很简单,我国的茶叶为了换战马一向是垄断的。现在边关开始放松管制,导致走私茶叶盛行,这样用我们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去换那些没用的东西,让别人获得了巨大利润,而自己反而吃亏,这怎么可以表现出“以制戎狄”的方式呢?所以,明太祖推出了茶叶的金牌制度,终于形成了“茶贵马贱”的贸易格局,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利益和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明中直到后期,“以茶制夷”的政策一直被贯彻。
清代仅仅是继承了这种“以茶制夷”的精神,在乾隆时期中俄贸易战中就曾经得以使用。《恰克图条约》就是成功的结果,而后的清朝进行了一个合理推论,俄国人如此,那么对于西方人也同样如此。同样在道光年间,新疆叛乱时期,当时的钦差大臣那彦成给道光皇帝曾上书“道光七年…奏该夷等或可将张逆捦献…语大黄茶叶系该夷必需之物,果能严行禁绝…”[10]同样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到了晚清重提这一论调,这并不意外,只是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时期与清接触的“夷”,不是以往王朝内部的少数民族,也不是处于朝贡体系下的“外国人”,而是从地球的另一端飘扬过海而来的其他人种。因此,在这时,大清从上到下的人民对于这些英国,荷兰外夷的认知而言,其实与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产生这种想法,或许也是与中国相邻的另一个“外夷”俄国长期打交道有着一定的关系。秉承着对俄国的态度,用着同样的方法对待这些外国人,结果就是遭受到英国大炮无情的攻击。
归根究底,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清帝国始终没有去认真认识这个世界,一直受到天朝上国心态的影响固步自封。当时士人记载的外夷“太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11]着很明显表达了时人的蒙昧之心。李鸿章曾说过“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本来这种天朝心态并无不可,但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不变就是一种错误。这为清政府的衰亡埋下伏笔。
上溯到嘉庆年间,清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的时刻,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当时清朝的依然从上到下沉醉于天朝迷梦当中。本应该对夷人有着了解或者说是最有机会了解外部世界的当时两广总督百龄,给当时的嘉庆皇帝上奏的谕折中就曾提及“茶叶大黄…必需,非此即必生病…可制其死命。”这是他对于夷人的看法,并且这并不是为了奉承皇帝夸大的事实,而是他确实是这样以为的,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这代表了当时清朝几乎所有士人阶层的观点,因为同时期江南御史也上书过类似的奏折。
到了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意识到鸦片对于其统治的威胁性,但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提到西方的威胁性。其原因在还是因为清朝士人并未有着任何的觉醒意识,后世我们说有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林则徐对夷人的认知依然可以约等于零。因为他还是秉承在“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12]《东华续录》同样中收录了林则徐的上书奏折的观点“果能悉行断绝, 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所有断绝茶叶大黄,似可暂缓置议。”在林则徐十分著名的《拟喻英吉利国王檄》“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13]将林则徐派为禁烟大臣这表明了清朝对夷人的认知还处于最开始的影响,几乎未有变动,也因此导致鸦片战争避无可避,清朝的衰亡由此而始。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番人性嗜乳酪,胶结肠腹,惟大黄、茶叶,荡涤称神,一不得食,立致困病。……”[14]
十分引人深思,也就是说即使清朝先进士人开始觉醒但是依然对于传统的“大黄茶叶”是夷人的命脉这一点深信不疑。并且对于夷人还没有如临大敌之感,仅仅觉得只是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罢了。
這样经历了惨败以后的清帝国,对于西方的态度仍然认为“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15]《海国图志》启发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但并未启发当时的清政府。
综上所述,从对于“大黄茶叶”的认识程度,足以见到,清政府是如何错过一个个历史时期,走也足以反映清朝士人的觉醒速度与程度之低,这都是清朝导致清朝最终灭亡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芍塘居士編:《海防纪略》, 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2](清)夏燮著,高鸿志点校:《中西纪事》,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3](清)朱寿朋编纂:《光绪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清)佚名辑:《谕折汇存》,北京:撷华书局,1892年。
[5]十家注:《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6]《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影印本。
[7]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8]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版,1826年。
[10]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筹划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七十三,道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
[11]赵翼:《檐曝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20-21。
[12] 林则徐:《林则徐集:公牍》,北京:中华书局,1963,126。
[13]宋濂著,谢百魁译:《大中华文库 明清文选 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08。
[14]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2011。
[15]《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五,中华书局,1964年,25-26。